学帮网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14 16:16:52 高中作文
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作文

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真题回放☆

(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    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满分样卷☆

思而知之

⊙天津一考生

     “我思故我在。”说这话的是笛卡尔,①既是数学家,也是哲学家。 

      曾经怀疑过,难道人不“思”就不存在吗?人在睡觉的时候没思考(做梦算不上“思”),不也清清楚楚在床上撂着呢,并没有消失啊?②后来明白了,床上撂着的是躯体,是生物学意义的存在,笛卡尔所说的存在是精神层面的。人只有通过思考,弄明白生命的本质,看明白生活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③否则就只能称之为行尸走肉。 

      不过,人如果因“思”而知之甚多,也就是活得太明白了,太透彻了,有时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帕斯卡说过:“人是思想的芦苇。”此句我理解为,会思、善思的人,生命就如芦苇一样脆弱,这当然是歪解。但看看古今中外的那些思想家,有几个活得滋润、过得潇洒的(世俗意义上的),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这些人或者想挑战现有的社会秩序,或者想挑战暂时成为真理的“伪科学”,结果呢?“累累若丧家之犬”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被流放或被杀死是其中大多数人的归宿。④ 

      统治者是不希望老百姓动脑子的,但他们也需要几个能思考的人为自己呐喊站台,但这样的人极少极少,且一旦他们被收买招安,便再也不能称为思想者了。 

      思想者注定是孤独的,注定要失去很多俗世的利益。陈寅恪一直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自己立身处世之准则,请注意,他实际上是把没有任何威权高压与束缚作为“思”的大舞台的。有了这样的平台,他才能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与皇权政治有了自己的解读与评说。他才能对现实政治保持着高度清醒及自认为适宜的距离。当然,他为此失去了很多,但这也正是他获得世人仰慕的基点。⑥ 

      陈寅恪身上 “士”的风骨,其实是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精神脊梁;顾准、巴金„„他们都有这样的脊梁。只有“思”才能看得远,看得透,才能不人云亦云;头脑清醒了,脊梁挺直了,才能活得堂堂正正。⑦ 

      今天我们重温他们思想的结晶,瞻望云端巍峨的雕塑,目的是汲取“思”的动力,在探求真理的路上纵情驰骋。⑧ 

☆我来分析☆

 

 

①以           的名言开头。

 

②质疑该名言。

 

③点题,明确主旨:                    

                              

                                            

 

④指出“思”的可贵,以及                    

                             

 

⑤这句话堪称诛心之论。

 

⑥典型例证,分析                           

               的风骨。

 

⑦表达                         

               

的愿望。

 

⑧点明“思”的现实意义。

【答案】  ①笛卡尔  ③人只有通过思考,弄明白生命的本质,看明白生活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  ④所要付出的代价  ⑥陈寅恪  ⑦挺直脊梁

      ☆名师点评☆

      这是天津阅卷场中的一篇高分作文。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有三大优点:

      1.思路清晰。开头通过对“我思故我在”的质疑,引出“思而知之”的具体内容,巧妙点题,明确题旨。接着“歪解”帕斯卡的话,指出一个清醒的、独立的思想者可能面临的困境与危险,从而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士”精神与风骨的赞颂,最后表达了成为思想者的美好愿望。

      2.详略得当。文中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注意到了详略的处理。陈寅恪的例子叙述较为详细,解析也比较到位;而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顾准、巴金等因多为读者熟悉故只是列其名,以扩大习作的容量。

      3.庄重大气。语文表达凝练厚重,与本文所谈的严肃郑重的话题,二者相得益彰。

 

    【技法指要】

     ☆自主探究☆

      1. 在平时的学习写作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类型的命题作文?

      2. 对于命题作文,你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来审题立意?

      ☆精讲点拨☆

      一、命题作文的类型

      1. 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是词语。如《见证》《熟悉》等等。

      (2)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我与故事》《我说九零后》《品味时尚》《带着感动出发》。

      (3)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

      2. 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全命题作文:题目前没有导入或解说性的材料,题目本身是完整的。

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等等。

      (2)半命题作文:题目不完整,需要写作者进行补充。如:“站在        的门口”、“这也是一种           ”、“        而知之”。

      (3)材料引导式命题作文:如,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题目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题目的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需注意两点:

      (1)可以写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其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而其寓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

      例⑴:【文题】肩膀

     【审题】这是一道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分析,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

     【立意】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来写。

      练⑴:【文题】踮起脚尖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踮,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踮起脚尖,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比如留守儿童盼归……种种。这些都是为了提升自身高度,以实现目标。

      但思维就此搁浅,文章也许会落入俗套。你是否想过,只要踮起脚尖,稍稍地抬起我们的头,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或蜿蜒,或狭窄,或陡峭,或险滩……提前做好行进的准备,而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最终顺利到达远方,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你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通过发散思考,这个题目可以和“好奇”“梦想”“面子”“盼归”“修路”“借助”“方向”等话题联系起来,进行巧妙转化即可。

      【立意】①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所以踮起脚尖;

      ②只要踮起脚尖,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

      ③“踮起脚尖”要正确认清自我;

      ④“踮起脚尖”要有不怕艰苦的精神。

      2. 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的目的。

      例⑵:【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

      【立意】①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

      ②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③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④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

      练⑵:【文题】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失误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材料提示我们可以从写现实人生和写社会变迁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历史中人或物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说,既可关注现实,又可回顾历史。但一定要补充什么见证了什么,谁成为了谁的见证。开口要小,越具体越好。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总之,从社会热点角度可写的东西应该有很多,但一定要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

     【立意】 ①日记见证我的心路历程。

      ②历史,将见证“中国梦”的实现。

      ③姓名的变化,见证国家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变化。

      ④家乡可喜的变化,是当代中国60年来继往开来、翻天覆地巨变的见证。

 

      三、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我们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使立意不走偏。

      例⑶:

      【文题】诗意地生活

      【审题】

      “诗意地生活”的表意重心在“诗意”上,那么,“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立意】①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是一种诗意。

      ②享受现有的、平凡的生活也是一种诗意。

      ③不甘平庸,轰轰烈烈的追求也是一种诗意。

      ④陶醉于美好的自然,身心愉悦是一种诗意。

      练⑶:【文题】世界因你而精彩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

      【立意】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四、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例⑷:

      【文题】《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立意】①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

      ②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

      ③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练⑷:【文题】走出这个圈子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立意】 ①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

      ②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

      ③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

 

      五、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就需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或事例,称为“化意为象法”。此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例⑸:【文题】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 “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

       【立意】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

       练⑸:【文题】熟悉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发挥发散思维,化虚为实,熟悉的可以是人、物、思想或者自己曾经美丽的家乡。

      【立意】发挥想象,可以由一段感人的故事赞美你熟悉的人,写写自己的亲人,比如父亲、母亲。他们辛勤劳作的背影等,不是挺好的吗?也可以由一个熟悉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恩。

 

      六、一分为二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例⑹:【文题】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

      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这样一分析,综合立意就轻而易举了。

      【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练⑹:【文题】我说九零后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印记,但在言说“九零后”时,一定要抓住特点,辩证思维,一分为二,正反立论。

      【立意】既要彰显出“九零后”的优点,又要指出“九零后”的不足;既要有贴在“地面上飞行”,又要在“天空中舞蹈”。

 

      ☆温馨提示☆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几个注意点

      针对命题作文,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

      (1)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见“探究寓意法”)双关义、特指义等。

      (2)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热点等)。

      (3)运用以上方法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

      (4)作文题目前的文字材料,既要逐字认真研读,把握倾向,使得立意符合这一倾向,又要能打开思路,不为材料束缚。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和要求,思考并写出准确的立意。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答案】(示例)

      ①我们可以触摸都市的现代文明:高大林立的楼群、宽阔的街道、先进的医疗条件和娱乐设施等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②我们可以感受乡村的宁静:淳朴的乡俗、新鲜的空气和泥土的气息等都让我们流连忘返。

      【审题】

      第一步,找出隐含的中心词。触摸都市的什么?感受乡村的什么?这里的“什么”,才是要触摸、感受的内容,也就是要找的题眼。

      第二步,明确限制。是谁触摸或感受?你、我、大家都在可写之列。

      ☆整篇训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

      这个命题作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审题立意:

      1.以问领想法。题目很大,需要落地:忧什么?爱什么?为什么这个题目把“忧”放在了前面,把“爱”放在后面?由“忧”及“爱”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能够作用于哪些方面?除了比较容易想到的“忧国忧民”到“爱国主义”之外,“忧”到“爱”是否也是一种感情认知的通式?值得注意的是忧与爱的对象必须一致。

      2.明确重心法。这是个并列结构的题目,并列结构重点应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忧与爱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忧”与“爱”,必须统筹兼顾,“忧”中要有“爱”,“爱”中又要有“忧”,当然在操作过程中,两者在篇幅上完全可以有主次之分,重点最好放在“忧”上。

      3.化意为象法。忧与爱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我们可以联想古今中外具体可感的人物。如忧而被疑忧而被谤忧而被黜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忧于内而愤于外鲁迅;带着棺材保钓的香港人士;到为儿前途三迁居室的倪氏;再到许许多多为百姓奔走呐喊的“社会良心”们。

 

      【展台】

忧与爱 

      在城市,看见草,人们的眼睛都绿了。

      城市人爱草,太爱了,便担忧其受伤害。于是,“禁止践踏”的警示语肆意嚣张,人与草总显得不那么亲近。一场雨过后,站在草坪边,看晶莹的水滴滑过草尖,垂落下无边的绿意,多么惬意而美好。只是眼前的这片被人工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草坪,更像是T台上模特齐而一致的发型,拘谨而少了点个性。

      城市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展示着他们对草的爱与关怀。他们搞盆栽,围起一方天地,古瓷的花盆,最肥沃的养料,最充足的阳光……草,成了温室中嗷嗷待哺的婴孩,伸不开腿,迈不开脚,只懂张嘴。

      不禁想起七月的农村,成片成片的草无限地疯长,清灵的小脑袋似乎要直抵苍穹,急忙忙地要在那擎出湛蓝的天空留下足迹。是乡村人太不爱草了吗?还是乡村人对草的生长太有信心,毫不担忧?

      总觉得,城市人对草的爱成了自我的担忧,也误变成了对草的束缚。

      木匠出身的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他的《草叶集》中写道:“哪里有水,哪里有土,哪里就长着青草,哪里就有着花香。”惠特曼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园林美学不谋而合。

      传统的园林美学,拒绝整齐划一的修剪,更不会围上栅栏、竖起“禁止践踏”的标语,真懂园艺的主人,无不爱草,甚至比现代人更为用心。或许,是老庄“物我相得”的思想深入古人之心;或许,是竹林七贤“顺乎自然”的潇洒为古人推崇,于是他们爱草,却放心放手,从不过分担忧。

这样说来,应该责备那个引进西方“绿化带”理念的人了。这样的爱,不要也罢;这样的担忧,只能是束缚!

      这个社会,到处都在呼吁爱惜花草、保护树木,充斥城市人眼球的除了警示还是警示。当劳累一天的你静下心来,漫步在公园,看见一束娇艳的花,或许仅仅是想一亲芳泽,而“禁止攀折”的直白大字刺得眼睛生疼,满心的诗意立刻消失全无。正如此刻的我,静静地立于草坪边,心中满是对草地的渴望,是对钢筋水泥中这点地气的小小奢求。我很想,不顾这警示,不顾罚款,不顾路人的谴责,好好地,好好地在草地上打个滚儿。

只是,眼前这娇贵的城市草,它会疼吗? 

      【赏析】

      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文章。作者由城市人爱草而“禁止践踏”的警示语入笔,由爱而生忧,由忧而深思,感受‚城市人对草的爱成了自我的担忧,也误变成了对草的束缚‛,立意深刻,分析独到,体现了作者非同寻常的思考。

 

 

 

篇一:高考话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高考话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单概念类审题

1、名词类

(1)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以上材料说明距离的远和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三自”文章。

提示:由话题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如从美学角度写“距离产生美”,从交往角度写“距离可以保持一个人的独立个性”,从认知角度写“距离可以保证客观性”,从物理角度写“距离可以提供活动空间,保证安全”等,但结合材料聚合思维,则不能这样随意去写了,材料告诉我们距离的远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两则材料二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三、四两则材料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至于文体选择,“你有这样的体会吗”,暗示你写记叙文,从心理或者科技角度写距离由远变近或由近变远的体会,“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则是要写议论文,同意不同意皆可,体现话题的开放性。如同意,则是因心灵隔膜,人与人之间咫尺如天涯,不同意可写只要人与人心灵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一位科学家对两只老鼠进行了“精神压力”实验:他把两只小白鼠放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把其中一只小白鼠的压力基因全部抽取出来,另外一只则维持原样。结果那只被抽取压力基因的小白鼠天天兴奋异常,它大摇大摆地在仿真环境中乱跑,有时竟爬上陡峭的假山。而另外一只老鼠则“胆小如鼠”,走路小心翼翼,遇上风吹草动,便警觉起来,唯恐避之不及。

最后结果是:那只没有压力的小白鼠在登上13米高的假山时摔死了,而另一只老鼠却鲜活地生存着。

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三自”文章。

提示:此题看似开放,如可写①什么是压力、②压力有什么作用、③如何对待压力、④一个人有了压力将非常可怕、⑤人们需要压力没有压力是可怕的等,但结合材料,抓住小白鼠最后的结果,就可以知道只有

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三自”文章。

提示:此题审题难度不大,大家很容易将中心聚集为“学会放弃”,这点在能力有限的竞争社会中显得更加重要。不过要写出佳作不容易,应在“学会”二字上做足文章,如放弃什么,不放弃什么;全部放弃还是部分放弃,就看你怎么把握了。

3、形容词类

一座庙里的石地板,对香客膜拜、香火不断的石佛像愤愤不平:“你我同是石头,来自同一座山,为什么你能高高在上,享受千人朝拜,万人供奉?”佛像略一沉思后微笑道:“贤弟,世间事大体是公平的,你我的确材料相同,来自同一座山,但在你出山前,师傅只是嚓、嚓几下子,把你劈的方方正正着着送出山。在你走后的三年里,师傅对我砍呀、凿呀、刻呀、磨呀,从未间断,我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既然出山前我们的历炼不同,今天的际遇又有什么不公平的呢?”

的确,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事,公平与不公平,就看你从什么角度看问题。请结合你的经历、见闻和认识,以“公平”为话题写一篇“三自”文章。

提示:此题审题在话题说明中很清楚,基本主旨应是“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公平”。

二、双概念类

1、判断型

没有在高三行走过的人,难以领略它的“月黑风高”味,走过高三,才能真切地说一声“曾经沧海”!在很多学生眼里,高三充满着痛苦与无奈,其实高三生活还充满着快乐。

请你以“高三生活:痛并快乐着”为话题写一篇“三自”文章。

提示:此题审题难度不大,但要注意不能片面写高三生活的“痛”或“快乐”,取好是既写“痛”,更要写“快乐”。

2、矛盾型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这个故事让人明白:欲无必有,欲有必无。那么,要心中有真善美,必远离假恶丑。这必须经过选择、鉴别和心灵的“巷战”,才会让一个退出,另一个占据。请联系生活、阅历、见闻,以“无与有”为话题写一篇“三自”文章。

提示“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材料中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一来,思路就开阔了。如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自己的心灵等。关键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3、条件型

植物学家考察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后发现:许多山底牧场上开放的花已经移到了海拔2000米的雪带上,原先雪带上的植物则超过雪带向更高处攀登。经研究得知,因为阿尔卑斯山脉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那些原来在低温环境里生存的植物不得不向山上低温处寻找适宜的土地。

大凡生命都是如此,都有适应环境的本能。但也有环境将生命改变的。请以“生命与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三自”文章。

提示:此题较宽泛,限制性较弱。只要把握住生命与环境的关系即可。如可写生命离不开环境,一旦环境改变了、生命也将改变,环境可以改变生命的品质等。生命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它可以是动植物生理层面上的生命,也可以是人类个体精神世界上的生命,还可以是人类群体意识的生命;环境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心理环境或社会环境等。

4、主客型

北京申奥是个热门话题。我国的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最新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训练题精选

最新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训练题精选(附思路指导)

作文审题类型

1、命题作文[完全式、填充式(半命题)、倾向式(材料+题目)]

2、材料作文(文字材料、图画材料)

3、话题作文(联想想象型、比喻象征型、定向暗示型、关系型)

三、审题应怎样切合题意呢

“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都每一忠告.忠告考生务必准确审题.审题的本质就是正确把握行文的方向.面对话题作文,考生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是首要问题.如果出发的方向错了.那无论行进中如何经营都无济于事。

为此我们提出三个切题具体要求:

A、实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实际的本质的联系和契合,而不貌合神离.

B、明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明显的相似语句.

C、全扣: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过渡、结尾等处处都应体现作文题的命题寓意.

四、审题三忌:

一忌无视材料或话题,另起炉灶;二忌游离话题,喧宾夺主;三忌主旨不明,云山雾罩。

一、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的审题决定着立意,也就是说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审题时要注意点。①整体性原则;②多角度原则;③明限制原则。审题方法:找关键词句法,领会寓意。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森林边住着一个猎人,他平日里总习惯带上自己那条忠实的猎狗到山上和林中打猎。

猎狗品种优良,追捕猎物时速度飞快,反应敏捷。对于锁定的目标,几乎从未失手过。猎人对此很满意,经常嘉奖它,更是对它特别信任。

有一次,主人用枪射击一只狐狸,但是不够准,让狐狸逃跑了。于是猎狗朝着狐狸逃跑的方向猛追过去。

狐狸蹿进了森林,森林里树木丛生,道路弯曲,狐狸对路径非常熟悉。但猎狗也不含糊,追捕的过程紧张迭起。狐狸跑不过猎狗,眼看就要被追上了。突然,狐狸一个大转身,蹿到了另一条小路,猎狗一不留神,身子撞到了路边的大树上,擦伤了皮,顿时感到有点疼痛。

“唉!我为什么要追得这么累?即使追不到狐狸,我也不会饿肚子呀!”刚刚有念头闪过,它的速度就已经慢下来了。

狐狸就在这个空隙又跑远了。

“算了,反正现在早已经脱离了主人的视线,主人又看不到。”猎狗跑着跑着又起了放弃的念头,速度更加迟缓起来。

狐狸终于摆脱了猎狗的追捕,猎狗也又回到了主人的身边。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仔细审察、分析、研究材料,选择角度,确定你的观点。

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

可以趟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3.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3.试一试是成功的开始,敢试才会有成功4.先试者可以为后来者探明道路

5.不能一朝被水淹,处处见水怕

C、小马的妈妈1.启发比训诫好2.真正的爱护是热情指点,多加鼓励

3.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4.审题方法:领会寓意。这则寓言分两个层次:

4、改造文字法:如(啊,新世纪》,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喜、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新世纪》、《新世纪畅想曲》

5、扩大范围法:题目含意内容很窄,无法取材,可以扩大范围来写。如《在今天的课堂上》,可以将发生在“今天的课堂上的所见所闻"作为文章的线索,穿插回忆昔日课堂内外的事;也可以把"今天"作为广义的今天来理解,写最近一个时期的课堂上的事。

6、瞬间升华法:如《得与失》、《机会》、《勇气》、《考场》、位置》等,均可叙写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经过,结尾道目从中悟出的哲理。

7、辨明关系法

三、话题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食指在《相信未来》一诗中写道:“当蜘蛛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是啊,人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当遭受挫折时,你是否还相信未来呢?请结合自己的实际,以“未来”为话题范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⑤不少于800字。

【构思指导】

每一个人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食指的诗以形象的语句表达出了他对未来的看法,同学们又是应该怎样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呢?可以叙事,在事件的叙述中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未来的观点;也可以抒情,抒发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之情;还可以议论,阐述“相信未来,就要走好今天的每一步”。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国古代的很多智慧结晶在成语中都有所体现:“蚍蜉撼树”、“以卵击石”等成语表明实力悬殊的搏斗只能以弱小的一方失败而告终;而“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等成语则表明坚定不移的决心、毅力和力量可能战胜自然。

这些成语揭示的规律今天依然适用,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类似的事情。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规律呢?请就“力量大小与成功的关系”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思维点拨】

这个命题非常新颖,要求写作者进行辨证的思维。“力量大小”与“成功”的关系一般成正比,有时却不是这样。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哪座山峰高过意志这座山峰;没有哪条路比脚更长。要写好这篇文章,作者需要糅和力量、意志和成功三要素,对这三要素进行辨证的分析,揭示出成功的本质含义。

[写作提示]:成功的因素很多,力量大小仅是其中之一,因而不能抛开其他因素来谈力量大小与成功的关系。比如,坚定不移的决心,持之以恒的毅力;再如,自然条件,外部环境;又如,主观上对成功的看法、定位等等。在“力量大小与成功的关系”中,只要加上不同的因素,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同时,要正确看待材料中几个成语表明的规律,一是它们出现在我国古代,时代不同了,事物会发生变化;二是它们中有的本就是寓言、故事,当初只是以其寓意给人以启发,而不具备规律的普遍性。

基于以上两点,构思这篇作文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来。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水就有岸,岸阻碍了水的自在流淌,也避免了水的泛滥成灾;水需要岸的善加疏导,却排斥岸的恶意围困。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

下页

篇三:高考复习策略之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辨明关系准确立意

——关系型话题作文备考策略

关系型话题作文从2003年诞生以来,就备受大家的关注和好评。在2004的高考备考复习中,各地的模拟试卷上就不时出现关系型话题作文,如三月广州一模的“和而不同”和五月深圳二模“主动与被动”。到2004年高考中,全国十五套考题就有十套选用关系型话题作文。2005年选用这种作文题型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有五套以上作文题目选用这种题型,其中全国卷三套都选用关系型话题作文形式。由此可见,关系型话题作文是近年考试的热点。对此,我们在备考作文时,对这类作文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关系型话题作文,不少考生倍感头痛,心存畏惧,认为如此话题写作太难,主要原因是立意容易跑题、偏题。这都是因为不了解关系型话题作文及其关系的缘故。

关系型话题,就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由这种话题构成的作文题目就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问关系。如“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铭记与忘记”等。就拿高中语文

立意为:提倡自尊自爱,反对追求虚荣。再如“空谈与实干”这个话题,可立意为:不尚空谈,注重实干。再如2005年全国卷三的话题“铭记与忘记”,可立意为:在体现人文精神和彰显时代主题的今天,我们要用正确而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历史和现实,什么该记,什么该忘,要把关爱铭刻在心,让怨恨随风而去,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3.并非绝对关系

就是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辨证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亦称“有此未必有彼式”。如“机遇与成功”这个话题,可立意为:成功来自机遇的挑战:但有机遇不一定都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来自机遇。再如2003年全国卷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可立意为:从正面看,感情越亲,对事物的认知就越准确,由此可谈及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真挚的感情引导健康的审美意识(爱憎分明),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从反面看,感情越亲,对事物的认知就越不准确,由此可谈及任人唯亲、偏信则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和恨乌及屋等,所谓“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衰亡也”;从全面看,感情有亲有疏,但一个人不能以感情来左右对事物的认知,更不能受其影响。

4.并列共存关系

就是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平列的关系,几个要素互相联系,可以同时并存。亦称“有此有彼式”。如“和而不同”这个话题,可立意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再如2004年全国卷一的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可立意为:二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在写作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兼顾,不可偏执一方,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再如2005年江苏卷的话题“凤头、猪肚、豹尾”,可立意为:在人生和事业上,有三步走——良好的开头、充实富有的人生、有声有色的总结。

5.主客关系

就是指话题的两个概念中有一个是主体(往往是人),一个是客体(往往是物),写作这类文章时,要学会以主体来驾驭客体,可记叙、议论和说明。或写自己如何驾驭客体的行为,或谈自己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目的就是写清主体与客体的内在关系。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写清“我”(主体)与文章内容(客体)的关联。如“我与书”这个话题,可立意为:我与书的相知相识,甚至达到“相恋”的境地;书给我的感受和人生启迪。再如“我与奥运”这个话题,可立意为:大可以写奥运会对我们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繁荣方面的意义,小可以写对奥运会的举办提出自己的建议与设想。

6.因果关系

就是指话题的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在写作这类作文时,可由因及果;也可采用因果颠倒法,先写出结果或结论,再逐层交代原因。在

具体写作中,重点应放在“因”上。如“爱国与求知”这个话题,可立意为:真正爱国,必须求知。再如1988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清流与活源”,这实际上是一个因果关系类的话题作文,明代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说清流是果,活源是因,只要把握住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挖掘“流”与“源”的含义,进而联系实际,发表议论,结构上或由因到果,或由果涉因,就可构思成文了。

7.喻意关系

就是指题目中的概念是抽象的(带有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构思时要注意言在此而意在彼,根据喻意,对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从而成文。写作此关系作文的关键,应由题目升发开去,联系现实,而不能就题论题。如198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能迅速地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树木〃森林〃气候

——谈

这可以说是话题作文的最早雏形,它虽较现在的话题作文限制颇多,但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相比,它还是比较开放的,审题上也没有多大难度,因为树木、森林、气候三者之问的关系材料中已讲清楚了,用什么方法写也讲清楚了,只要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来对接这种自然现象,从而发表自己的看法。

由此可见,对于关系型话题作文,先要辨明关系,只有关系明了,才能准确地审题立意,才能加快构思成文的速度。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七种关系是常见的,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要根据具体题目作具体分析,从而做到即快捷,又准确。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话题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简单明了,而有的话题要素间的关系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会随之而变。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审慎解读。

虽然同一话题关系不定,多种多样,但考生在一篇考场作文中不可能也绝不允许同时关照话题要素问的几种关系。否则,极可能弄巧成拙,费力不讨好。

所谓“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因此,考生作文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那种自己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的关系,进而构思成文。

总之,对于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你不管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要素,进行科学解读,明确其间关系。千万不可因关系不清而改变话题,另起炉灶;或只关照一方搞单打一,失之偏颇;也不能将关系绝对化,表述过头,失之严密。

篇四:高考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作文指导

高考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作文指导(高三)

议论文是高考最为重要的备考文体,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在经历了“命题——材料——话题”几个步骤后,向“后话题时代”发展,高考作文呈现出了各种要求的“百花齐放”时代:话题作文仍在持续,材料作文重出江湖,命题作文再领风骚。

例如:

2006年高考作文中,天津市作文题: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2006年湖南作文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谈意气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2007年湖南卷作文题: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无论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重出江湖的材料作文,都降低了审题难度。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原则就是保证绝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但这并不是说,高考议论文的写作,在审题上就是零难度。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写议论文时,出现了偏题、跑题的失误,而致使作文得分很低。

根据考纲,基础等级的一至三条要求是:⑴符合题意;⑵符合文体要求;⑶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符合题意”与“符合文体要求”以及

的。关键是审准题意,确立正确的中心论点。

那么,在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上,有没有通行的法则?

答案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是没有的,但通行的法则是有的。现在大多数议论文写作的指导材料,都把审题与立意割裂了来讲,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审题与立意是两个过程,但二者绝不是可以割裂的两回事。二者有不同,但更多有是相同。

从不同来看,审题重在“读”:要仔细地读作文题目的每一项——材料、话题和要求。如果是命题作文,要读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同向并列的要么取立意交集,要么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反向并列的要么有所取舍,要么辨证分析。如果是话题作文,要读出“谁(话题)——怎么样——为什么”;如果是材料作文,单则材料的要读出其“材料主干——有何疑问——如何解答”,多则材料的要读出材料之间的关系。

立意重在“确立”。即在通读之后,确立出一个重点,然后围绕该点确定中心。

就相同来看,无论审题还是立意,都离不开“二思”,即“思想”与“思维”。

高考的审题立意,考查的就是学生的思想品质与思维品质。

具体说来,思想品质方面即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是否具有备爱国、诚信、勤奋、忠孝、友爱、团结、民主等思想品质,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诚信”、2004年北京作文题“包容”、2005年山东作文题“双赢的智慧”。

思维品质的考查就是看考生能否正确运用哲学思维分析处理事物。这些思维主要有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用一分为二(辨证)的眼光看问题、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实事求是的眼光看问题等等。例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的话题为“平凡与自豪”,浙江卷为“人文素养与发展”,天津卷为“材与非材”等等;2005年高考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套题,分别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和铭记”、“位置和价值”;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江苏省“人与路”;2007年四川卷“从一步到一生”:都是这个类型。

考查学生的审题立题能力,实际上也就是考查学生的“二思”。我们知道,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观点,这个观点的来源,就是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哲学观。而考生如何处理所遇到的材料,则根源于他的思维品质。就立意来说,考生也必须立出正确的符合“二思”要求的主题,才能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打好

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全都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此题扣合了时代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文明社会、和谐社会。题目的特殊性在于,它直面了社会上存在忘恩负义的人这样一种实际状况,并不刻意回避现实生活中人性丑陋的一面。

试题完全具有“新材料作文”的命题特征。材料本身不算复杂,两个事例进行对比:前一个是丛飞无私捐助与受助者不知回报,后一个是学生小李“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从审题上说,并没有多大障碍,考生根据材料中的“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很容易想到“学会感恩与回报”“和谐互助”“爱心传递”等。

立意:

命题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这样,可供考生选择的侧面、角度就很多。比如,如果我们从歌手丛飞“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的话语立意,就可赞扬一种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可贵精神和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的

开阔胸襟;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的角度立意,还可批评一种狭隘的“面子”观;从“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的角度立意,还可强调帮助别人不在于你付出了多少,尽我所能就值得颂扬……当然,要想写出精彩的文章,除审题准确、思想健康外,还应力求感情真挚、认识深刻、情理并重。就“认识深刻”来说,你可以着重剖析“感恩之心沦丧”的深层原因,可以审视慈善事业在中国难以“火暴”的根源所在,等等。

这道题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提出了考生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考题,考生起码得融入自己对材料的理解,题目本身也起到了引导甚至逼迫考生思考的作用。

同步训练:

读《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选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

下页余下全文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