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4/30 07:14:14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1)量的研究方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
(2)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有了两个标记:符号性和逻辑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抽象性.
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答:(1)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
(2)创造型学生相对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1)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2)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
(3)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4)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
(5)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6.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班杜拉将学习过程分为四个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复制过程④动机过程
7.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答:加涅根据信息加要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人知加工的过程,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分为8个阶段①动机阶段②了解阶段③获得阶段④保持阶段⑤回忆阶段⑥概括阶段⑦操作阶段⑧反馈阶段.
8.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答: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3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答: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
(1)生物因素.通常这个因素是指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的生物特征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起主要作用,因为他们直接联系遗传系统,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具体作用反映在神经系统的成达过程中.
(2)人体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因素.这个因素紧密联系着儿童的一般社会生活及他的与其他人的关系.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获得交往的机会.由于环境与教育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是贯穿儿童成长的全过程,是所有儿童共享的财富.
(3)教育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的长河中,教育是一把生命之创.而儿童展示它的威力.“一刃寒光”是学校之外其他社会生活的不正规教育.“另一刃寒光”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和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和有系统的教育.这个教育是以最大限度挖掘和培养儿童的智力潜能为目的的.因此常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2.联系教学实际,试论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学.
答: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
(1)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行为常以社会标准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会活动,适合于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如善于听老师讲解,喜欢与别人讨论;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影响和干扰,倾向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喜欢独处,不适合“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2)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不习惯进行全面思考,认知问题速度快,错误率高.这类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检查各种假设,确认无问题后给出问题的答案.认知问题速度慢,错误率低.这类学生在解决高层次性问题中占优势.
(3)具体型儿童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否则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偏见.这类儿童在结构化教学方法(演绎法,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抽象型儿童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问题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这类儿童在非结构化教学方法(归纳法,发现法)之下表现会更好.
3.述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答: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三条主律和五条副律.学习的三条主律是:①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②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生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③效果律.是指别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学习的五条副律是:①多重反应原则.②倾向和态度原则.③选择性原则.④同化或类化的原则.⑤联想交替原则.
4.论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以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答: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强调认知活动中的认知结构的作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有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合性表征三种.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的3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人主要通过这3种表征将知识融入认知结构中,这3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化、存储和应用的过程.认为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窜的新知识,每一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3个过程.同时他认为,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越能归结为定义、原理或法则,就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他主张要改革和重编基本课程的教材,要把那些基本的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
5.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实质的认识与认知主义的不同之处.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而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信息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还包含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
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