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观后感6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4/27 14:59:20

梅兰芳观后感600字

只看了一次,而且看得不仔细,勉强写之.   “纸枷锁”是影片的点题,此点之妙在于其矛盾性——纸与枷锁.于此是否也点出了人物的矛盾性?——梅兰芳“本是男儿身,何故说是美娇娘?”——“大伯”的纸枷锁似乎是权力,梅兰芳的纸枷锁是什么?座儿?戏?   老生常谈一句,人至无我方显本我,梅兰芳舞台下寡言少语的,舞台上却神采飞扬,倾国倾城,哪一个才是他呢?或许就是舞台上这一个个千娇百媚的纸枷锁封印住了梅的本我,成就了那个略显呆滞的他(突然想想应该多注意一下片中人对梅的称呼,在不同情况下是称呼他的本名还是艺名)   “大伯”所说的,要么不唱戏,要唱就唱好了,所以才有了梅一辈子都戴着这个纸枷锁,于是才了他的寂寞,但是寂寞的衍生物却是他的另外一个“我”,一个舞台上的我,一个颠倒众生的我,于是才有了“三哥”的“毁了他的寂寞,毁了他的人”一说.   孟晓冬(据说这个才是真实姓名,据说)和梅的结合是再适合不过了,因为孟比其他戏园中人更懂得“纸枷锁”的奥妙——一个是天下第一的“男女人”,一个是天下第一的“女男人”.两人“勾搭”上的那段戏回想之下,却是挺妙——梅孟两人首次合作《梅龙镇》时,孟的一句“没扮上总觉得他是男人”似乎是让两人从枷锁中暂时的解脱出来,那样的真我才有了两人真挚的爱情火花.只是两人的纸枷锁同样是“座儿”是“戏”,于是不得不又戴上.   梅兰芳选择了戴上枷锁,也选择了“座儿”,更选择了“戏”,也选择了爱上“戏”——这可能也是一种福分——因为梅兰芳戴的枷锁已经成为了他的信仰,所谓出神入化了!   不过1937年的纸枷锁却换成了国恨家仇,矛盾的对立面恰恰就是之前的纸枷锁——“戏”,这样的无所适从下,梅的选择再次回归到了真我——民族自尊心,才有了蓄须明志,这样做并不是打破了原来的枷锁,而是在双重互相牵连却又互相制约的枷锁下的艰难选择,于此,方显梅兰芳之伟大!   陈凯歌的点题和破题都做得很好,但是偏偏解题却做得略显隐晦.加之“枷锁”、“孤独”这一类核心思想,与喧闹的城市人生活鲜有对接,还不如《霸王别姬》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来的直接,受众没有紧迫性,观众看得自然也波澜不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