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4/27 13:15:02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
源于西周初期.
原因是避免后代畸型及不育.

同姓不婚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
如“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国语·晋语四》);
又如“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认为同姓通婚将影响种族的繁衍和素质.

春秋时,对同姓婚配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发生.
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
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
宋、元亦依唐律,同姓为婚干杖而离之.
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

《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另外,同姓不婚还出于以下考虑:
一是不利遗传基因.
二是出于政治需要.
三是崇尚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