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帮网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山与海的韵味4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4/29 02:46:19 作文素材
山与海的韵味400字作文作文素材

精选作文:山与海的韵味400字作文

山,如此青翠;海,如此碧蓝。这一青一碧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是一幅奇丽的画卷。

山,青翠欲滴。山峦挺拔、险峻,奇绝无比。近看,真是满山秀色,百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令人叹绝!远看,更是秀丽至极!那重重叠叠的山峦,如同中国的水墨画一样,深浅有别、层次分明。好一派奇特秀丽的山色!

海,漾着微波。朝阳点点的金光闪烁在海面上,也随清爽的海风荡漾着。碧蓝的海,此刻在安详地沉睡。海鸥漂浮在海的上空,仿佛正若有所思地注视着幽深的海水,朝霞为他披上了一件灿烂的金色的大衣。再远处,海天混为一色,只见一条蒙蒙笼笼的海平线。

奇秀壮丽的青山,波光粼粼的碧海,衬以清朗的蓝天,灿烂的朝阳……多像一幅画啊!不如说,这正是一幅画,一幅刻着山与海的韵味的画……

这是一篇写景的作文,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童心,“那重重叠叠的山峦,如同中国的水墨画一样,深浅有别、层次分明”、“海鸥漂浮在海的上空,仿佛正若有所思地注视着幽深的海水,朝霞为他披上了一件灿烂的金色的大衣”等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与海的美丽描写得栩栩如生,行文流畅,结构安排比较合理。

篇一:捷径与美景

捷径与美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

请结合语意,以“捷径与美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作文指导:思考一:这个题目能写什么?

审题:仔细看作文题目,尤其要关注材料中的表述。

弯路走直目的寻找捷径

直路走弯目的巧遇美景

你选择“寻找捷径”还是“巧遇美景”?

思考二:我能写什么?

1、立意

我选择什么?我更注重结果?更愿意获得更高的起点去开始新的旅程?我的所有追求是尽快达成目的,所以我要尽一切可能去寻找捷径,我不会关注身边过多的美景,我不能让美景干扰我,因为我知道人生短暂,奋斗拼搏就在此刻。??

关于美景我又什么心得?我觉得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从容的度过,欣赏生活中的美景。一路匆匆追赶,只会追求捷径会错过生命中真正最有价值的美景。??

2、选材

我最近看的书中有关于这个思考的内容吗?我生活中有关于这个思考的内容吗?社会新闻、热点中有关于这一思考的内容吗???

建议:立意不可一味求新,求新容易造成离题。创新不一定要在立意上,也可以在语言、构思、对材料的挖掘上。

捷径与美景

漫漫人生路,有笔直捷径,也有蜿蜒美景。假使起点和终点早已确定,我想等长的人生旅途中,我渴望的不是捷径,是美景。

捷径于我,从来不是一个善意的词。想必把弯路走直了,归功的还是那千方百计。那么义无反顾地抹杀掉任何一个轻微的弧度,那么大义凌然地割锯掉任何一个细微的拐角,那么不假思索地扯直了人生的每一段短小的弯路,以至于在任何两点之间都赤裸裸地铺满直线,寻不得一处圆润。

捷径真当如此迫于被找到吗?辛亥革命这条浩浩荡荡的捷径还是让中国走进了资本主义的死胡同,大跃进和文革这两条震耳欲聋的捷径,让中国陷入了停滞不前的沼泽地。不同于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不同于长风破浪后的直挂云帆;所谓捷径,也许结局也同样会出现成功,可这成功却经不起审视。追溯源头,便会发现一路上的脚印都踏得如此干瘪无力,似乎还可以看见鞋底上沾满了欲望的泥泞。

而美景于我,却值得用灵魂去巧遇。在人生太多的时刻,太多的直路铺陈眼前,我无法眼睁睁地望着自己如木偶一般机械地走向早已完美呈现的终点。那么除了活着,我将一无所有。我坚信自己是敢于把直路走弯的,寻觅美景,不仅仅是带上文字和相机那样简单。更需要陶醉于那一丝漫不经心的淡然,那一缕浅笑低吟的坦然和那一份目光澄澈的毅然。

对美景的信仰又到底站在我们中间多久了?西游的师徒四人啊!为何舍弃那十万八千里的小小跟斗云却与山与海共度半生,即使遇上了妖魔也同样乐在其中?在遥远的世界的角落,在多少个蜿蜒的转角和路口上有采风者停留驻足。你们是否也同样挂着流着汗的笑,灿烂无比!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美景;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时,亦涌来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美景。就这样不紧不慢地看脚步曲折向前,听时间婉转流逝。于是把原本那一条又窄又扁的路,神奇地用弯道拓开了宽度,用美景撑起了高度,生命从此鲜活澎湃。

捷径与美景,也许同样有被发现后的喜,可捷径之喜在于“欣”,美景之喜在于“惊”。平淡的人生,同样可以有欣喜来加以点缀,而绚烂的人生却必定要有惊喜来浓墨重彩。捷径是把弯路走直一时的精彩,而美景则是把直路走弯后一世的芬芳。

捷径与美景,如果注定是一道难分高下的辩题,那么早已确定好的起点和终点,管它哪个辉煌哪个落寞,漫漫人生路,我以我坚定的信念拉开这场辩论的序幕——不爱捷径,独爱美景!

捷径给人一种成功的喜悦。人类总是渴求轻而易举的成功,这源自于灵魂深层的欲望与惰性。

而美景,可以为人留下精神的满足。人类总是喜欢美丽的事物,喜欢融入自然的美,以此来净化自己的灵魂。

对于捷径与美景,我更偏爱美景。

钟情于弯路上的美景并不代表你选择失败,只是这一路上,你会遭遇更多的意想不到,要忍受更多的考验,从流泪到坚强,迎接你的,是一条布满未知与神秘的幽林。

每一个人,总不能避免受到一些挫折,难过,迷惘,抑或孤独,它们会像绳索一般紧紧地扼住你的命运的喉咙,然后,你才能一点点学会忍耐,学会融入生活,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以此换来朋友的安慰与关怀。结果固然重要,但我更迷恋过程中的苦涩,苦涩后的甜蜜。从抵触到微笑,我用自己的努力换来朋友的友谊。这宛如一杯清茶,芳香四溢,微苦却令人陶醉。

而事业学业上,更是处处有美的印痕。

现在,许多学生通过自主招生绕过了中考高考两座大山,他们的成功捷径固然令人羡慕,但相较于我们,他们也许少了人生中一些难忘的回忆:考场上的心跳声,一次次急促而又猛烈地跃动诗意的青春的心跳,笔尖在考卷上一笔一划的触碰,爆发出一次次智慧的火花。紧张抑或激动,在这些考验中一次次磨练我们的意志,一次次削去我们的胆怯,换之以自信的笑容。

怎么可以忘记呢?临考前大家持笔在题海中奋斗的场景,坚定的目光,飞扬的青春,在骄阳下化作一缕缕清风,拂过脸颊上汗水流下的痕迹。大声呼喊,请允许我们肆意地笑,笑出曾经的怨念,笑出越过障碍的喜悦,让我们笑出泪,笑着送上祝福。这一点一滴,又何尝不是那些夏日最美的风景。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选择逃避,或者选择面对,

每个人对美的要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对美的理解也千奇百怪。

但我相信,无论是找到捷径还是巧遇美景,都是一种获得。

选择美景并不是放弃成功,而是以不步步积累,一点点发光。

正如古时学子十年寒窗苦读,求取功名的同时,也赢得了一身儒雅韵味满腹诗书的财富。

漫步在人生的旅途上,时而欢笑,时而哭泣,只是因为周围的美景;飞奔在人生的旅途上,脸颊上流满了汗水,背上早已湿透,只是因为寻找捷径,快速实现目标。回头想想,所经历的简简单单,所追求的不过如此,但总是能感受许多。

小时候,通往小学的路旁有一块田,春夏秋冬各展现不同的色彩。那些年,我总希望能早到教室,以此获取嘲笑比我晚到的同学的资格;那些年,路旁的田空空的,放眼望去,只有泥土;那些年,我一直都不关注这块田地。直到有一天??

那一天,我和往常一样,背上书包,拿着早点,匆匆赶到学校,显然,我是

人生徜徜,或大道直铺,或小路曲折,大道通达,是面向飞黄腾达的捷径,小路蜿蜒,沿路是鸟语花香的美景。走的人不同,路自然随之变化,要捷径还是美景,决定还是得靠自己。

其实,捷径与美景,不过是两种生活态度——追求成功与品味生活。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如果你养一只会捉鱼的熊,就能将其兼得了,由此可得,万事都是可以有转机的,成功的人苦于事业的乌烟瘴气,可以自辟一个心灵田园。清闲的人,厌倦了美景,也可以晒晒自己未熄的野心。这样的人生才能丰富多彩。

当然,不可能人人都只介于捷径与美景之间,也可能处于悬崖与深渊的不上不下的局面,理想自然是造成这一情势的原因,谁能没有个踌躇满志的心呢,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但最大的原因是不能自己调整心态,既然将弯路走直了,为什么不能欣喜于找到了捷径,既然把直路走弯了,为何不惊喜于巧遇美景?于是,不能接受现实的这些人们,就想将灾难转嫁给别人,从三聚氢氨事件到苏丹红,从瘦肉精到有色馒头,还有打着“放心的药”的名号,变相地卖工业明胶,这不仅是道德缺失的表现,这也是不能摆正自己人生,将自己推下悬崖,坠入深渊的愚蠢行为。

因摆正自己的人生态度而辉煌的人其实很多,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人从仕途上踢下去,却在蜿蜒的诗路上巧遇美景,成为一代大诗豪。

马云不甘平庸,从小小推销员做起,在淘宝上发现了成功的捷径。

居里夫人放弃享受生活,潜心钻研,也找到了发现镭的捷径。

但享受美景之时,切莫只知驻足,而不愿前进,这边的风景最美,也会枯败,最终得不偿失。追求捷径的同时,切莫过急,不然跌落落悬崖的就可能是你,到时痛首莫及。

别说“老天自有安排”,捷径与美景,主宰的是你!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高考满分作文、范文222222222222

2004高考优秀作文及评析(江苏卷)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格――沉稳.,水的灵秀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常年保持一种蔚蓝,沉稳的大山却一年四季变幻出不同的景色.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作文.这个话题包含两个方面,你可以写其中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

稳中求胜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点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令人可喜的是,这三个分论点,并非在同一平面上展开,而是“层层深入”。再者,文中所用例证,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刘备、孔明、班超、林则徐、秦始

皇、楚霸王等,均为人所熟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古典诗文如《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我还想借此指出的是,高中生,一定要立足于写好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要想写出一手好文章,学好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当为

【简评】此文擅长细节描写,把父亲的性格写活了。(何永康)

05年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风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请以“风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话题包括三个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展开。白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不肯死去的心

或许,在血脉亲情之上,爱永远都是倾斜的。也正是有了倾斜才看到了不死的希望,才有了不破的梦,才有了爱的延续。在我的一生之中,青年时是精彩亮丽的,中年时是充实丰富的,可又有多少人注意到老年时的响亮有力呢?

朋友告诉我:他的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先是不认识外公,坚决不许这个”陌生男人”上她的床,共同走了50年的老伴只好叹着气睡到了客厅里。然后有这么一天,外婆走出家门就不见了踪影,好在有派出所的帮助才将老人家找回。原来,她一心一意地想着童年时的家,不肯承认与现在的家有什么联系。家人哄着骗着,才终于将外婆留了下来,但她又忘了她一手带大的外孙外孙女,以为他们是群野孩子,要来抢她的饭。她用手护住饭碗,一边用拐杖打他们:“走开,走开,不许抢我的饭。”弄得一家人哭笑不得。

幸亏外婆还认识一个人——自己的女儿。每次看到她,外婆脸上都会露出异样的笑容,叫她”欣欣,欣欣”。傍晚的时候,外婆就会拿个凳子坐到楼下,唠叨着:“欣欣怎么还没有放学呢?”其实欣欣的儿子都大学毕业了。家里人看准了这一点,每当外婆闹着要回自己家的时候,就恫吓她:“再闹,再闹欣欣就不要你了。”外婆便会立刻安静下来。

有一年国庆节,来了远客,母亲亲自下厨。这时外婆的动作十分怪异:她朝四周看了又看,就像一个正要准备偷糖的孩子。当她确定没有人注意她的时候,大大方方地夹了一大筷子菜放在口袋里,主客见了顿时大惊失色,却又装着没看见。只有外婆一个人兴高采烈,似乎自己的手法十分高明。那顿饭吃得很艰苦。

当上完最后一道菜,母亲(外婆之女)也坐了下来,一边同客人客套,一边顺手从盘中捡菜吃。这时,外婆忽地从座位上弹了起来,一把抓住母亲的手往外拉。母亲莫名其妙,只好顺从地起身??

一到厨房门口,外婆便警惕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掏啊掏地,从口袋中掏出刚才的菜,放到母亲的手上:“欣欣,你快吃呀,快吃呀。”母亲愣住了,看着那还冒热气的菜,半晌,抬起头,使劲儿盯着外婆异样的笑脸。哇的一声,她大哭了。

我想,外婆的“结尾”是响亮有力的。虽然,她的灵魂已在疾病折磨中慢慢死去;但永

远强健的,是那颗不肯死去的母亲的心。

【点评】

此篇选材很有个性,外婆的形象相当独特。作者侃侃道来,把外婆的“病状”叙写得清清楚楚,其间有好几个传神的细节。如果仅此而已,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位不幸的年老的病人,但结尾处一下子奇峰飞降,将人物的心内景观推上了岱岳之巅。伟哉,永远不死的伟大的母亲的心!

我以我血荐轩辕(2005)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北大演讲时语惊四座:“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然后再道:“但我们要为它树造一个意义!”顿时掌声雷动。

确实,人生可以有亮丽的开头,浓墨重彩的中间,而最能让人生的“没有意义”变得重如泰山、气吞山河的却是结尾。

死,不是逃避苦难,不是临危怯懦,在很多时候,死是一个响亮的结尾。有人说人生的长河是柔弱流逝的水,但你却不见么,在寒风来临时那巨大晶莹的冰柱就毅然地站立起来了!流动的水的逝去却展示了另一种永恒。

为价值而死,生命是辉煌的。易水河畔的歌吟穿透了千年的时空,仍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背负着太子丹,或者说所有百姓的期望,壮士披上利甲,不祥的预感成就了英雄临终的悲歌。而它英勇无畏,那把性命悠关的匕首将改写历史,这样的死,是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气概,人生也因此具有沉甸甸的价值。

为高洁而死,生命是崇高的。行于汨罗江畔,屈原吟道:“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中。”他于世而不容,犹好比鸷鸟之不群。中国传统道德,一向是讲究调和。如屈原同时代的庄周,还有道不通即恸哭而返的阮籍。但屈原却不要这种调和。

试想若屈原去楚,或似陶渊明一般“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他还能有那巍冠博带,长铗陆离的高洁吗?这种“宁赴湘流”的精神已源远流长,洗涤着整个民族的心灵。屈原沉汨罗,永远地自疏于浊淖污泥之中。

为信念而死,生命是悲壮的。巴金的《日》中有“夸父追日,渴死在肠谷。“这是怎样一种唐突天地,蔑视神灵!这是一种飞蛾扑火的勇气。不能说这是愚钝。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哥白尼在广场上的众目之下仍喃喃地说:“可是,它(地球)仍然在转动着呵!”他们以生命的代价书写了悲壮,这便是让人们千年以来心怀崇敬的一生。

有人羡慕海之浩渺无穷,山岩之亘古永恒,但是,它们比不上人的一生,山与海,它们不会死,不能在一生的末尾给予响亮的一击。而人虽然短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却在逝去的一刻宣言生命的意义。无数志士,他们划破长空,在生命的最后一瞬,他们说,我以我血荐轩辕。

——从价值、品质、信念三方面记述“死”之意义。笔墨集中,立论深刻。

2008高考江苏省作文题目:

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好奇心为什么?

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

奶奶依旧。

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烦。”

奶奶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你在,就心安的。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

下页余下全文

篇三:作文结构技巧的三字诀

结构技巧的“三字诀”

吴高扬

不少同学对考场作文的“结构技巧”是颇为青睐的,甚至有着一种“技术崇拜”的倾向。他们认为结构上的新颖、独特是考场制胜之法宝。诚然,精巧的结构的确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不要忘了,结构只不过是“思维的外衣”,是为呈现文章的内容服务的,形式与内容的谐调才可能“文质兼美”。一味地模仿别人的结构,就像借来别人的新衣,未必适合自己的身量,弄得不好,还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章的结构方式是千变万化的,并不拘于一法,如果以一种“穷尽式”的思路,一招一招学过来,恐怕会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如果抱定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想法,想寻找到一种“万能的结构模式”,恐怕又会在僵化的思维里作茧自缚,难以自拔。

所以,“想得清楚、透彻”才有可能“呈现得清晰、精致”。结构技巧只不过属于“招式”,而其背后的思维规律才是“功力”。练武的人有一句行话,叫做“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花架子”的招法,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要想结构的威力得以发挥,应对结构设计的思维规律加以揣摩,这里拈出一个“三字诀”,供同学们参详。

“分”字诀

“分”字诀的指向是结构的清晰。阅卷老师往往有这样的体验:一篇好的文章,即便是快速地浏览,其基本结构也总是让人容易把握,掩卷以后,也还是记忆深刻,甚至能在脑中还原出文章的结构模型。究其原因,就在于文章的“眉目清秀”、“条块分明”。所以,考生必须明白,结构的清晰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分”就要“分清”。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绝不是一大团“混沌不开”的乱麻。文章各个部分之间既要“团结协作”,也要“各司其职”。从某个意义上讲,各个部分都能充分地发挥好自己的作用,那么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不少同学也知道要格调分明,但往往是形式至上。他们也会采用“设臵分论点”“设臵段首语”“设臵小标题”这些划定界线的招法,但从内容分析,可能存在角度彼此交叉、层面相互包含、观点循环重叠

等毛病。例如在《听海》的命题作文中,有同学设计出“听海,我听出了一种胸襟;听海,我听出了一种情怀;听海,我听出了一种力量”的结构框架,其实,胸襟、情怀、力量,都较为宽泛,内涵不够具体,更糟糕的是这三个概念相互交叉,容易出现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缠不清。所以在内涵的界定上,不妨“分”得具体一些,明确一些,如“听海,我听出了一种接纳万物的宽广胸襟;听海,我听出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动人情怀;听海,我听出了一种自强不息的阳刚力量”。如此,角度分开,文意明朗,结构也就清晰起来了。下面我们可以结合一篇例文来谈。

听海

赵天骐

有这样一种声音,它化万物为和声,谱天地为旋律。它有着世上最为壮阔的交响,又有着让人心明澄澈的奏鸣;它有着无尽的智慧,它让每个聆听者的灵魂接受最崇高的洗礼。这便是海的声音。

从小我就长在海边。北海岸多山,在山与海交接处,有着灵秀的礁石。礁石上,总有一个渺小的孤影,在聆听,在品味,在膜拜。

无风的天气里,我会听到潺潺的海浪携着浪花懒洋洋地抚摸着礁石。这声音轻柔、和美,宛若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在梦一般的旋律中书写童年的纯真与美好。心凝形释,与万物暝合,我体味到生活的快乐与欣悦。一切幸福的欢笑,一切欣喜的歌声,都是生活对我们的恩赐。用爱去生活,爱别人,爱自己,爱整个世界,用爱去换取这种幸福与欣悦。一切恶都消失了,一切矛盾都化解了,留下的,只有我们爱的灵魂、爱的波涛。不需要多么壮烈,只消用爱去温暖身边的人,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有时,大风四起,卷得惊涛气势如虹。海涛踏着强劲的脚步冲向岸边,用自然界伟大的力量拍出凌空的浪花。我听到了海的力量,听到了这壮丽的合奏。波涛用明亮的和弦迸发出生命的乐章,恰似李斯特辉煌的狂想曲,饱含着力量的爆发、人生的奋斗。是的,人生的奋斗!我听到了一种创业者无畏的呼喊,我听到了奋斗者坚定的脚步声。“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青年人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都在这涛声中共鸣。我拥有青春,我负有青春的责任,我也持有青春的宝剑。未来需要我去创造,道路需要我去开拓。不论道路有多么艰险,我都要长风破浪,直挂理想的云帆!

偶尔海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波涛犹如黄河倒悬,一浪卷起一浪,愤怒地奔向岸边。这里有涛声,有风声,有雨声,还有海燕的长鸣声。万般声响交织在一起,幻化做贝多芬式的壮丽交响。我听到了一种在逆境与挫折中抗争的呐喊。纵使风再大、雨再急,也盖不过海的狂歌、燕的长鸣。人生是充满苦难的,可是只有在苦难中,人生才显得壮阔。迎着风雨,不怕电闪雷鸣,用坚定的灵魂去高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要用撼动宇宙的气魄,奏出人生的篇章!

……

风如笛,海如琴,万般智慧融汇在涛声里。万里长空与千里烟波之间,一个渺小的身影在倾听。他听到了人生的真谛。

从结构论,本文没有“硬贴标签”,但主体部分角度各异,层次分明:无风时听爱的和鸣,大风时听壮丽的合奏,狂风时听抗争的呐喊……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此可见,文章结构的清晰,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分”,关键在于思维上的“分清”。从议论的角度说,“分”其实就是“分析”,可以分“角度”“层面”“程度”“范围”等等,条分缕析的文章才可能眉目清秀;从记叙的角度看,“分”其实就是“选取”,片断的抓取、故事的集锦、性格的组合,都隐含着一个“分兵几路,合而围之”的思维。

当然,“分”不是割裂,分出来的各个部分总是有着某种或隐或显的关联。例文中三个层面,都围绕着“听海”,由自然而人生,给人以启迪;“无风时”“大风时”“狂风时”组合起来又可以概括出大海的各种状态,挖掘出“听海”的不同内涵。所以文本结构中的“撒豆成兵”,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众星拱月”。即便各个部分之间看似“截然分开”“各不相干”,也必然包含着内涵上的勾连,逻辑上的严密,主旨上的拱卫,“文断而意不断”,从而呈现出一种跳跃的美。

“对”字诀

有的同学追求结构的整齐,常常采用的手法是“排比语段的整齐排布”“事例选用的平行堆砌”,追求的效果也只是语言的华美,局部的语势,于全文看,或不够协调,或失之重复。其实,我们更应该从全文宏观的结构思维来讲求一种“对仗与对称”,这样往往更容易呈现出结构上整齐的美。

古代诗歌创作手法中有一种叫做“词从对面飞来”,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如李商隐的这首《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常见的伤别怀人之作。前两句写“此时此境”,独客巴山,秋雨凄凄,夜长人静,归期漫漫,是一份无可诉说的凄凉。如果顺着写下去,也不外乎“凄风苦雨”“秋凉心寒”之类,如此,在诸多写离情的诗作中也只能算是个平

庸之作了。妙就妙在,三、四句一转,去写“彼时彼境”,化实为虚,跨越眼前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本诗的独特价值就在于结构上的“对举”,从而在“聚”与“散”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观照”,把“相思”写得深婉曲折,特别是两次“巴山夜雨”的不避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对照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许多概念往往是成对或者成组出现的,诸如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大与小,虚与实,永恒与刹那,热闹与寂寞,方正与圆滑,大俗与大雅,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小桥流水人家与大漠西风瘦马……它们相依相存,天然对应。当我们在某个概念中苦思冥想、一筹莫展时,不妨让自己的思维在“她天然的对应物”中多停留一会。当桃红遇上了柳绿,当白山邂逅了黑水,当红颜幻化成白发,当无声处炸响惊雷,当百炼钢化作了绕指柔,当“冬天来了”联想到“春天还会远么”,我们会在对比中领会“黑白分明”,会在对应中发觉“桃红柳绿”,会在联系中走向问题的深处,会在一种“彼此对照”中发现事物之间隐秘的关联。如此行文,文章的结构往往呈现出二元分立之势,整饬平衡,如两翼张开,遥相呼应。

“对”字诀大体在两个思考维度上展开:一是“正对”,即在求同思维的指引下“比类对照”,从而相辅相成,如较为常见的“托物言志”之法,其实就是在“物性”与“人性”的二元对照中,求得统一;一是“反对”,即在求异思维的指引下“对比展开”,从而相反相成,在结构上产生一种“张力”的美。下面我们结合一篇例文,来看看“对字诀”的运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刘子瑜

城市是妻子,乡村是母亲。

城市细致而又宁煦,是妻子手中暖融融的毛衣,是万家灯火中的一抹温馨;乡村粗糙而又温暖,是妈妈手上厚厚的老茧,是万籁俱寂时的一声叹息。

城市是开放靓丽的,她恣意地展示着个性与时尚,却恨不能蹿上潮流的风口浪尖纵情挥舞;

乡村是淳朴拙稚的,她身着粗衣短褐,散发着泥土甜腥又芳香的气息,却难掩脸上的憨态。

城市拥挤,摩肩接踵,令人难抑窒息;

乡村空旷,驻足远眺,却又平添孤寂。

城市的阳光有些狭隘,穿梭在弄堂里,斜射进楼房里,憋屈又无奈;乡村的阳光慷慨大方,游走在空气里,跳跃在田野上,恣情而唯美。

城市的风莽撞郁闷,有种无处发泄的苦恼;

乡村的风活泼奔放,透着野性难驯的享受。

城市的月总是雾蒙蒙的,让远在他乡的游子看不清,犹如眼瞳上不经意间罩上的阴翳,水汽迷离间涌起一怀愁绪;

而家乡村头的月是疏朗宁静的,明朗得能一直看到月中桂树上的玉兔,引起遐思一片。

城市的钢筋水泥间透出冷峻而严肃的神态;

乡村的泥土瓦砾中现出自然而亲切的神情。

城市的女人富态雍容,举手投足间有种与生俱来的距离感;

乡村的女人朴实真切,一颦一笑中都诚心诚意的,好像足下的一捧土。

城市的男人服饰整洁,中规中矩,淡淡的烟草中有种知识分子的儒雅;乡村的男人衣着随意,不修边幅,浓烈甚至呛鼻的烟叶里是满不在乎的鲁莽。

城市的呼吸浮在灯红酒绿间,一片灿烂旖旎;

乡村的喘息躺在绿野田园里,一派自然和谐。

城市是覆着浓重色彩的油画,厚重又绚烂,对所有的细节不遗余力地加以临摹,有一种人工精心雕琢的美;

乡村是滴了一滴清水晕开的宣纸,单薄而空灵,一切似乎理所当然的粗糙,又溢出天然的神秘。

城市是漂亮的,这里有安逸的池塘,映日的荷花,还有流光溢彩的虹霓;这里楼盘高耸,车水马龙,一派繁华见证着历史的进步;

乡村是美丽的,这里有宁谧的田野,接天的翠碧,还有此起彼伏的蛙鸣;这里小路蜿蜒,炊烟袅袅,一豆烛光里流露着我们自始至终追求的平和安定。

夜宿春纱帐,陪在身旁的是妻子,时常在梦里出现的却是母亲。

下页余下全文

篇四: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2004高考优秀作文及评析(江苏卷)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格――沉稳.,水的灵秀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常年保持一种蔚蓝,沉稳的大山却一年四季变幻出不同的景色.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作文.这个话题包含两个方面,你可以写其中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

稳中求胜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点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令人可喜的是,这三个分论点,并非在同一平面上展开,而是“层层深入”。再者,文中所用例证,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刘备、孔明、班超、林则徐、秦始

皇、楚霸王等,均为人所熟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古典诗文如《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我还想借此指出的是,高中生,一定要立足于写好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要想写出一手好文章,学好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当为

【简评】此文擅长细节描写,把父亲的性格写活了。(何永康)

05年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风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请以“风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话题包括三个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展开。白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不肯死去的心

或许,在血脉亲情之上,爱永远都是倾斜的。也正是有了倾斜才看到了不死的希望,才有了不破的梦,才有了爱的延续。在我的一生之中,青年时是精彩亮丽的,中年时是充实丰富的,可又有多少人注意到老年时的响亮有力呢?

朋友告诉我:他的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先是不认识外公,坚决不许这个”陌生男人”上她的床,共同走了50年的老伴只好叹着气睡到了客厅里。然后有这么一天,外婆走出家门就不见了踪影,好在有派出所的帮助才将老人家找回。原来,她一心一意地想着童年时的家,不肯承认与现在的家有什么联系。家人哄着骗着,才终于将外婆留了下来,但她又忘了她一手带大的外孙外孙女,以为他们是群野孩子,要来抢她的饭。她用手护住饭碗,一边用拐杖打他们:“走开,走开,不许抢我的饭。”弄得一家人哭笑不得。

幸亏外婆还认识一个人——自己的女儿。每次看到她,外婆脸上都会露出异样的笑容,叫她”欣欣,欣欣”。傍晚的时候,外婆就会拿个凳子坐到楼下,唠叨着:“欣欣怎么还没有放学呢?”其实欣欣的儿子都大学毕业了。家里人看准了这一点,每当外婆闹着要回自己家的时候,就恫吓她:“再闹,再闹欣欣就不要你了。”外婆便会立刻安静下来。

有一年国庆节,来了远客,母亲亲自下厨。这时外婆的动作十分怪异:她朝四周看了又看,就像一个正要准备偷糖的孩子。当她确定没有人注意她的时候,大大方方地夹了一大筷子菜放在口袋里,主客见了顿时大惊失色,却又装着没看见。只有外婆一个人兴高采烈,似乎自己的手法十分高明。那顿饭吃得很艰苦。

当上完最后一道菜,母亲(外婆之女)也坐了下来,一边同客人客套,一边顺手从盘中捡菜吃。这时,外婆忽地从座位上弹了起来,一把抓住母亲的手往外拉。母亲莫名其妙,只好顺从地起身??

一到厨房门口,外婆便警惕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掏啊掏地,从口袋中掏出刚才的菜,放到母亲的手上:“欣欣,你快吃呀,快吃呀。”母亲愣住了,看着那还冒热气的菜,半晌,抬起头,使劲儿盯着外婆异样的笑脸。哇的一声,她大哭了。

我想,外婆的“结尾”是响亮有力的。虽然,她的灵魂已在疾病折磨中慢慢死去;但永

远强健的,是那颗不肯死去的母亲的心。

【点评】

此篇选材很有个性,外婆的形象相当独特。作者侃侃道来,把外婆的“病状”叙写得清清楚楚,其间有好几个传神的细节。如果仅此而已,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位不幸的年老的病人,但结尾处一下子奇峰飞降,将人物的心内景观推上了岱岳之巅。伟哉,永远不死的伟大的母亲的心!

我以我血荐轩辕(2005)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北大演讲时语惊四座:“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然后再道:“但我们要为它树造一个意义!”顿时掌声雷动。

确实,人生可以有亮丽的开头,浓墨重彩的中间,而最能让人生的“没有意义”变得重如泰山、气吞山河的却是结尾。

死,不是逃避苦难,不是临危怯懦,在很多时候,死是一个响亮的结尾。有人说人生的长河是柔弱流逝的水,但你却不见么,在寒风来临时那巨大晶莹的冰柱就毅然地站立起来了!流动的水的逝去却展示了另一种永恒。

为价值而死,生命是辉煌的。易水河畔的歌吟穿透了千年的时空,仍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背负着太子丹,或者说所有百姓的期望,壮士披上利甲,不祥的预感成就了英雄临终的悲歌。而它英勇无畏,那把性命悠关的匕首将改写历史,这样的死,是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气概,人生也因此具有沉甸甸的价值。

为高洁而死,生命是崇高的。行于汨罗江畔,屈原吟道:“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中。”他于世而不容,犹好比鸷鸟之不群。中国传统道德,一向是讲究调和。如屈原同时代的庄周,还有道不通即恸哭而返的阮籍。但屈原却不要这种调和。

试想若屈原去楚,或似陶渊明一般“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他还能有那巍冠博带,长铗陆离的高洁吗?这种“宁赴湘流”的精神已源远流长,洗涤着整个民族的心灵。屈原沉汨罗,永远地自疏于浊淖污泥之中。

为信念而死,生命是悲壮的。巴金的《日》中有“夸父追日,渴死在肠谷。“这是怎样一种唐突天地,蔑视神灵!这是一种飞蛾扑火的勇气。不能说这是愚钝。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哥白尼在广场上的众目之下仍喃喃地说:“可是,它(地球)仍然在转动着呵!”他们以生命的代价书写了悲壮,这便是让人们千年以来心怀崇敬的一生。

有人羡慕海之浩渺无穷,山岩之亘古永恒,但是,它们比不上人的一生,山与海,它们不会死,不能在一生的末尾给予响亮的一击。而人虽然短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却在逝去的一刻宣言生命的意义。无数志士,他们划破长空,在生命的最后一瞬,他们说,我以我血荐轩辕。

——从价值、品质、信念三方面记述“死”之意义。笔墨集中,立论深刻。

2008高考江苏省作文题目:

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好奇心为什么?

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⑸保冶阄孀∽欤б纳舫倩旱卮穑骸鞍Α笨擅棵磕棠潭寄鼙姹鸪隼矗蘼畚矣貌蓟故怯妹藁ㄎ嬉郧笊舻谋普妗!跋秆就吩谡舛仿??”奶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

奶奶依旧。

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烦。”

奶奶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你在,就心安的。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

下页余下全文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