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帮网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写作指导:作文教学五步】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6/03 07:43:28 体裁作文
【写作指导:作文教学五步】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写作指导:作文教学五步】作文

【写作指导:作文教学五步】(转载)

  我们常说读书有五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在现实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我发觉作文教学也应遵循这五到。

  一、用眼去学会观察,提高写作的兴趣。

  观察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生活中,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故而凭空设想的描写、生搬硬套的抒情议论是无味的。常言道:“创作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鲁迅曾说:“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这就充分地说明了观察对写作的重要性。我们要从正面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接触事物,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观察成为写作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学生便水到渠成地写出真人真事,抒发出真情实感来。

  观察不仅局限于“用眼看”,还用耳聆听,用身体去体会。

  二、用口来学会说话,激活写作的表达能力。

  说话是口语教学的实施,亦是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说话的动机和机会,叫学生学会学语言,用语言。说话锻炼的方式很多,在生活中,笔者常从一下几点做起,收益甚多。其一,巧设课堂疑问,训练学生“答疑”的机会。多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中“扮演”中说话。注重学生讨论。其三,图文并茂,让学生利用客观情景做“导游”者。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会观察、想象和言论。其四,针对突发事件,让学生有所“议”。从肯定中让学生感悟说话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说话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全方位多角度地给学生创造机会。

  三、用手学会练笔,感染写作的动力。

矛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薄,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录下来……”的确,平时让学生多写日记,多写感言,多抒情议论,大到新闻论坛,小到遣词造句,灵感观后录等。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也通顺了,素材也就丰富了。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越说越精了。不仅如此,我们在优化设计上给学生予以练笔,“临摹”写法上练笔,插图引发上指导练笔等。

  四、用心学会推敲修改,领略写作的方法技巧。

  写作中的推敲和修改,是写作灵感的源泉。常人说:“文章三分写七分改”;美国作家柯德说过:“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鲁迅说过:“作文没有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多写多修改。”可见文章修改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领会琢磨、修改。从字、词、句、段、篇,立意,语言特点、谋篇布局、手法结构等诸方面进行修改,学生从而从消化到整合,竟而达到“随模铸器”,写作便不失谱了。

  五、用脑去学会联想,提升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真情实感的同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像,习作会更生动形象。诸如看图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等。但是,联想的并非是胡思乱造,凭空设想,而是想像其隐藏的侧面或背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说道:“手脑潜能开发与高效学习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是手脑演写作文系列教程之一。发展儿童的观察、表达、想象、抽象思维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

  如何提高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说的精,形象生动,下笔形如汩汩流水,就要注重观察、说话、练笔、修改、联想式的综合改进,就要用眼、口、手、心、脑相结合的感官活动。

篇一:小学课堂作文教学五步法

小学课堂作文教学五步法

贵州省天柱县坪地镇小学姜本松

通过近年来实践训练,本人初步总结了小学高年级课堂作文教学“五步教学法”,即按照复习、指导、练习、检查、讲评五个步骤组织课堂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作文教学更加系统化,以达到提高作文效果的目的。

目的要求。要给学生思考和书面准备的时间,并把这个思考准备工作和编拟写作提纲工作结合起来。然后教师重点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当众公布他们的写作计划,并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甚至争论,肯定或否定他们是否较好地在自己的写作计划中体现了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怎样才是较好地体现了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

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进行写作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学生在作文中单纯模仿、照葫芦画瓢,以至很多学生写雷同文的不良倾向。

篇二:五步作文教学法

五步作文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即:目标定位法、例文导学法、当堂训练法、集体评说法、自我修改法。

(一)目标定位

现行教材的每篇习作训练,都有一个教学要求,即教学目标。它是作文教学的指南,也是学生作文训练的指南,它不仅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而且确定了本篇习作训练在整体作文训练系统中的位置。因此,作文必须篇篇有目标。

作为每一节作文训练课,也应当节节有要求。因此,我把确立课堂教学目标,作为开课

体。至于我们的每一节作文课,都应当是这网络图中的某一个点,只有点清,才能线明,网络才可清晰。因此,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为了找到本课时的教学方向,而且要明了本课时在大系统中的恰当位置,所以目标的制定要重点鲜明、准确、有序。

总之,环节之一“目标定位”教学时间短(几分钟),但关系重大。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非从此处下手不可,此环节要突出一个“明”字。

(二)例文导学

“例文导学”是作文课堂教学的

③例文来自学生。

在学生习作中选择例文,是教师常用的方法,每次习作中的“冒尖文”,便是下次训练的例文,此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好学生的带动作用,促使更多的学生对自己的习作高标准、严要求,激发学生“你行我也行”,“你行我更行”的奋进意识。

④例文来自课外。

号召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开展“根据作文要求向老师推荐例文”的评比活动“看谁的例文最典型”,“看谁的例文使用率高”。这样,不仅提高了例文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自读的能力。

2.“导学”要高质量。

如果说“选例文”是基础,那么“指导学”应该是核心。因此,“导学”必须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

①“高效率”指导学时间而言。

课堂要讲密度,导学要突出重点、教师要精导,学生要精学。整个导学环节要控制在15分钟之内。

②“高水平”指方法、手段而言。

导学法应多样化,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满堂灌”为“满堂学”。可以采用“自学法”、讨论法”、“讲解法”、“评析法”等,以多种导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保证每一个孩子学有所获。

导学手段应当力争现代化。要挖掘潜力、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化设施,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特殊功能,优化导学手段、提高导学。

③“高质量”指导学效果而言。

学生既要学会知识,又要掌握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至一般。在学习中找规律,运用规律去学习,逐渐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以上“三高”集中体现于一个“精”字。

(三)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即:在导学之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当堂动笔,进行习作训练。

“当堂训练”内容要重点突出,形式应多种多样,难易程序要有层次,此环节是“五环节”中的主体结构,应突出一个“实”字。

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习作,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于是让学生回家作文。使本应严谨的作文课堂教学结构,突然出现了断层。无疑,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肯定是有害而无益。

1.学堂训练抓住了学生习作的最佳时机。

在课堂上动笔习作,一般是紧随导学环节之后。从作文心理来说,学生刚刚经过有效的指导,情绪正处于亢奋状态,思维极为活跃,头脑中万象纷呈,文思泉涌。此时,他们具备了最佳的习作心境。当堂练笔正是抓住了这一最佳时机,趁热打铁,其效果起码应当是正常发挥,肯定还会有超常效应。

2.当堂训练,为学生提供了最优的写作环境。

当堂动笔训练,为学生创设了最优的写作环境,它有助于形成全神贯注的写作气氛。当全班同学都沉浸在习作之中,便产生了该集体的特有气氛,这种气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影响到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思维与行为。

3.当堂训练,可以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

当堂动笔训练,可使教师及时了解上一个环节是否有实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心中有数”。个别困难,及时帮助;普遍问题,下一步重点解决;取得成绩,突出表扬,使学生的习作情绪保持活跃状态。

4.学堂训练,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当堂动笔训练,有时间限制,讲究一定的习作速度、长此以往,促使学生养成一气呵成的良好的习作习惯。

当然,由于课堂练笔的时间的确太有限,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训练内容、形式、方法等,使其达到运用知识。领悟方法的效果。

(四)集体评说

练笔结束,立即组织学生评说,此环节仅仅几分钟,但要求教师以快捷方式,选定典型习作,以敏捷的思维,判定、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评说。

符合训练目标要求的习作,让学生进行夸赞性评说;存在明显问题的,让学生进行对比评说;漏洞百出的;指导学生进行重点评说;特别优秀的,供给学生进行欣赏评说……群言评说一改过去教师一人评,一人说的僵局,形成了越来越多人员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烈氛围。

群言评说,环节虽小,但它能巩固所学知识,唤起理性认识,逐渐形成能力。

群言评说,提倡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交流、使学生能够以己之长,帮人之短,取人之长,补己不足,提高交往能力。

下页

篇三:新材料作文写作五步成文法

新材料作文写作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

①、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

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4、“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主体部分)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尽量正反结合。

表述观点(分论点)的角度:

①、原因: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

②、结果:从结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思考

③、态度:从应该以什么态度去对待的角度

④、方法:从如何去做的角度思考

5、“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新材料作文之大忌(忌,即不要)

1、忌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答题,因为一旦离开具体试卷我们就不知“这”为何云。

2、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

3、忌“引材料”时生搬硬套,原文照搬。

4、忌抛开材料,信马由缰。

既然要求根据材料来作文,就必须以材料为根据来联想生发,不能置材料于不顾,而天马行空,脱缰狂奔。材料作文要求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由此可见,写材料作文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5、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

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应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原则由此及彼,联想生发开去,借题发挥,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使文章真实而具有现实性。

例析:材料:阅读下面这句黄永玉给自己的画作《螃蟹》所写的解说,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螃蟹: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

例文:

校准自己的秤

“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这是王永玉画作中一只螃蟹的台词。(引)

螃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或许因为它蟹眼近视,见少识短?或者因为蟹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容不得别人?我想多半是后者。螃蟹的自我感觉太好了,以为自已横行,别人也得霸道。拿自己的好恶去强求别人,却不知道在指摘别人的时候,可笑的正是它自己。(析)

由是我想,高贵的人啊,可不要象螃蟹一样自以为是呀!请你在称量别人的时候,最好校准自己手中的秤,先称一称自己。(提)

记得有一个老套的故事:从前,某国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国人喝了这泉水,没有不发狂的。只有国王食用井水,不患狂病。结果国人反而认为正常的国王是狂人,大家要合力治疗他的“狂病”。他们对国君又烧火艾,又扎银针,又灌汤药,直到国王也发狂,大家才欢心乐意。(联1,古代寓言)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闹剧呢?是因为国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是因为它们的是非标准发生了颠倒。

这种以不正常笑正常,把正常当不正常的现象历史上不乏前例。汉代苏武囚于匈奴,同是汉人的卫律劝苏武说,你看我“负汉归降匈奴”,“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宝贵如此”,你怎么这么不识时务呢?卫律恬不知耻,当然遭到了苏武的痛斥,落得千古骂名。(联2,古代人物)

当今现实生活中,象螃蟹这样自以为是,黑白不分的家伙似乎越来越多:有头发染得半红半黄的男女指着别人的满头黑发说,“老土,你怎么不去染一下呀?”靠歪门邪道混得职称的前辈“关心”后辈说,“不就少了论文吗,真傻,怎么不去抄几篇呀?”新官上任,亲朋故旧会说:“怎么不趁机捞一把啊?”这些人就如自以为是的螃蟹和喝了狂泉的疯子一样,本来自己横行已是“另类”,结果却笑话别人傻气。(联3,现实生活)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我想,主要是因为社会变革过程中,一些人面对权钱利色等诱惑,丧失了正确的立场,颠倒了是非标准,结果以丑为美,以耻为荣。说到底,是极端个人主义在作怪。如果不引起警惕,后果是十分危险的,小而言之,它见笑大方,败坏了自己的形象,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大而言之,它恶化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和谐。(深1,挖根源)

现实中不是有很多类似的怪现象吗,危害祖国成了“斗士”,背离人民成了“本事”,愚昧无知成了“时尚”,好逸恶劳成了“潇洒”,损人利己成了“能耐”,见利忘义成了“聪明”,违法乱纪成了“勇敢”,骄奢淫逸成了“荣耀”,如此等等。长此以往,是非混淆,荣耻颠倒,以耻为荣,以荣为耻,社会怎么能健康发展呢?(深2,说危害)

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张扬个性,追求百花齐放的时候,更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美丑观,这样,才不至于“蟹”眼看人低,才不至于脱离社会准则,突破道德底线,做出些见笑大方甚至祸害百姓的事来。(结,解决办法)

[评析]本文从材料中螃蟹的好奇入笔,抓住螃蟹奇怪人的直行这一结果发出疑问,查原因,定论题,提观点,这种读后感似的写法使论题和观点紧扣材料。论证部份分别从古代寓言、古代人物和现实生活三方面联系开去,避免了就事论事,使内容丰富,论据充分。然后,进一步探求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使论证更加深入。最后,提出解决办法,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美丑观,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警惕螃蟹及其他

燕雀不会理解鸿鹄,蜩、学鸠不会理解鲲鹏,子兰不会认同屈原,秦桧不会认同岳飞,自然界、人类社会中这类形同冰炭、判如霄壤的物与人太多太多,不足为怪。(议)

现在,我奇怪于一只螃蟹。奇怪于黄永玉的画作《螃蟹》及其解说:“螃蟹: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明确的说,是奇怪于螃蟹的奇怪,奇怪于螃蟹对人类的不理解不认同,同时,对这只螃蟹以及类似的人与事多了一些警惕。(引用材料,提出观点)

我警惕于横行霸道者的好心情。荀子批评过螃蟹的浮躁,说它虽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身者。更多的人鄙夷它的是横行霸道。曹雪芹说它:“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元好问说它:“横行公子本无肠,惯耐江湖十月霜。”螃蟹不自知其丑恶、丑陋,反而自以为是,不可一世,这就值得人们玩味与警惕了。可以进一步想一想,社会上,坏人洋洋自得,好人郁郁寡欢的情况难道还少吗,能不警惕吗?能不反思吗?(议、联1)我警惕于以不正常为正常的是非标准。自己横行霸道,就奇怪于责怪于别人的正道直行,甚至于将横行霸道定格于行道规范,我可以断定,你一介匍匐扁行的螃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可笑而不自量的。因为正道直行的人怎么瞧得起你,怎么听从于你?然而,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社会,类似的以不正常为正常的事还少吗?甚至,把不正常作为正常的价值取向、是非标准的情况还少吗?前几年,你没有“三证”,就有可能被当作“三无人员”关押起来,有可能像孙志刚一样死于非命;现在,你如果没有本地户口又想在本地就读,就可能要交一笔数量不菲的择校费;你如果不是公职人员,生病住院,医药费就可能全部自个儿掏腰包。不一而足。人们已经习发为常,麻木不仁了。但我以为这正是我们应该心有警惕,力图改变的。关键的一条,是不能让“螃蟹”有太多的发言权,不能以“螃蟹”的是非标准作为人类的是非标准。不然,我们有人性、人道、人心的人类可就遭罪了。(联2)

我警惕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逆向选择。“看你横行霸道到几时”?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天理昭彰,你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你就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你就狐狸尾巴长不了。从整个历史进程看,这也是对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嘛。但从历史的某个阶段,某个局部看,奸诈者为民立范,飞黄腾达,正直者做牛做马,呜乎哀哉的情况却也太多。自然生态的优胜劣汰,到了政治生态、社会生态里,往往却是劣胜优汰。屈原就不是子兰的对手。他激愤,他哀叹:“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他的悲剧,逆向选择的悲剧仍然悲剧般地一代代地上演。北岛的诗仍然是真理。我警惕,我痛心。(联3)

由黄老的画,我想起了鲁迅的话:人们常怪异于横行霸道的坏人何以要活在世上。但不明白,这世上有时候不是我们让不让坏人活命的问题,而是坏人让不让我们活命的问题。我想到了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的最后一句话:“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结)

[评析]这是一篇文气酣畅,才气逼人的好文章,开头从燕雀不解鸿鹄,秦桧中伤岳飞等自然、社会现象入笔议论,引出螃蟹不解人类的话题,同时提出对螃蟹以及类似的人与事要警惕的中心论点。中间论证部分联系古代和现实生活实际,采用并列式结构,用三个“我警惕于”提出分论点,紧扣论题,文脉清晰。结尾部分,引用鲁迅和伏契克的话,再一次重申了“要警惕”的观点,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文章抓住“螃蟹不自知其丑恶、丑陋,反而自以为是,不可一世”来批判和立论,不仅紧扣材料,思想深刻,而且联系生活实际,针对性强。写螃蟹丑恶的一段,通过引用前人诗句来证明,论证有力,有文采,充分展现了作者浓厚的文学功底。写屈原的一段,对比“奸诈者为民立范,飞黄腾达,正直者做牛做马,呜乎哀哉的情况”,思想深刻,足以让人颤栗和警醒。

篇四:找准“感点”“五步”行文——读后感写作例谈(刊用稿)

找准“感点”“五步”行文

——读后感写作例谈

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江梅510630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它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

没有经过训练的同学,很容易把读后感写成“读后抄”——所有文字都在讲述原文的内容。其实,顾名思义,“读后感”是因“读”而“感”,写作时应重在读文后“感受”的表达上。

读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对文章的中心感受很深,有的对人物形象感受很深,有的对故事情节感受很深,有的对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很深,还有的对个别句子感受很深??所以说,一篇文章是可以找到不少写读后感的“感点”的。

“感点”是一篇读后感的灵魂。“感点”找得准、找得好,读后感就成功了一半。下面,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花的勇气》赞美了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小花的勇气。

针对课文内容,《生命生命》涉及到的感点可以是:①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②珍惜时间,珍惜生命;③生命是顽强不屈的??《触摸春天》涉及到的感点可以是:①热爱生活,创造缤纷世界;②不向命运屈服;③神奇的灵性源自热爱??《永生的眼睛》涉及到的感点可以是:①让爱心世代相传;②生命的价值在于给予;③要大力宣传捐赠器官的意义??《花的勇气》涉及到的感点可以是:①小花的勇气令人震惊;②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③逆境一样成才??

虽然每篇文章有多个“感点”,但写读后感时最好抓住自己感受最深、最拿手的一点进行阐述,否则容易散乱,造成重点不突出、中心不明确。

找准了“感点”后,不妨一箭双雕,根据它提炼出读后感的标题。其实,有些“感点”一看就是很好的题目。常见的读后感标题有两种:1、正副标题兼有。如,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读《生命生命》有感;让爱心世代相传——读《永生的眼睛》有感。2、只有副标题。如,读《触摸春天》有感;《花的勇气》读后感。

拟定题目之后,就要思考读后感的内容了。下面,我们来了解一种基本、实用的“五步”结构法:

点(

介(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