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帮网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声声慢改写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6/02 12:45:03 体裁作文
声声慢改写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声声慢》改写

千古绝唱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发现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李清照的身心倍感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长夜如磐,风雨如晦,把酒问天,相知有谁?无奈只好「黄花伴西风」!只好「独抱浓愁无好梦」,只好「谁怜憔悴更凋零」。

李清照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名门望族里,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眼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使她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驾驭诗词格律她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品评史实人物,她又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在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生花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且看这首

《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为词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悲凉。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为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仅仅去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还有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

公元1107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因与权臣蔡京的矛盾尖锐化而被罢相,不久因病去世。死后三日,又被蔡京唆使私党弹劾几遭灭门之祸。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从此返回山东青州故居隐居。此后十余年里,李清照协助赵明诚搜集金石,鉴赏书画,整理校勘书史,撰写珍本秘集,在中国金石鉴赏史上留下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苑,掠走了徽、钦二帝,北宋随之灭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二年后,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夫婿的撒手人寰,使李清照的情感一下子被困在干涸的爱之河床上。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个张汝舟,却是个衣冠君子,为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终于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她分手。可是,在封建社会,女人要提出离婚是何等艰难之事!无奈之际,李清照走上一条鱼死网破的道路,告发张汝舟在科举考试中作弊过关的欺君之罪。宁可冒坐牢之苦,也要坚决解除这痛苦失败的婚姻。这次婚姻的失败在李清照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痕!她心中的爱火永远的熄灭了,留下的只是万丈的雨恨云愁!

上苍有意要磨练这位孤独无伴的绝世才女!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苦苦挣扎在生活的波谷浪尖!

在流亡途中,她曾被人诬陷「颁金」,即通敌的嫌疑;接之而来的是丈夫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

失,她的处境也变得越来越凄凉不堪。一连串的沧桑变故,使李清照的性格逐渐由开朗变得忧郁,在《永遇乐》中,她以凄凉的笔调感慨了自己今昔不同的心况境遇: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时代的沧桑,命运的变迁,性格的舛变,使她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往日曾写到的「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种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那种逸兴消失了,而今的情怀就像是在《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读着这首小词,我们仿佛像坐在剧场里,抬眼望去,远处是一幅暮春的景色:红日高悬,东风骀荡,园林内的花枝上残红已谢,一片片绿叶正缀满树梢。再看近处,则是一所古色古香的兼做书斋的闺房,案头堆着史书,妆台放着镜奁,一只宝鸭香炉,袅袅不绝地吐着沉香的氤氲。少顷,一位衣着淡雅的孀妇飘然轻移莲步,抬眼望了望窗外,转而踱进妆台,似想对镜梳妆,却又慵怠无力。终展开花笺,抒写了这首回肠荡气的心灵绝唱。 久经飘零,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地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铭刻下抹不去的伤痕。「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她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

浙江金华有南北朝时因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清照曾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单看这首词的气势,哪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呀。倒像是一个亟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见,她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呀!这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可是,这还不是李清照最伤最痛、最孤最独的。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身边没有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身边没有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她时常感到自己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读懂她的心。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面,着重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分析一下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成就。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

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人研究,《声声慢》之美妙,大抵有四点: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上节七组迭字,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第三层。换头三句,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就悲伤心情作渲染挥洒,是借镜辞赋的写作手法。「以赋为词」,北宋词人周邦彦最为专擅;李清照亦长于写赋,故也能借镜赋法填词。

至于末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总结前面三节六层可伤之事。前文蓄势厚实,故此处总结顺理成章。

(三)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

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凸显结果,就可以省略原因,而且曲折有味。「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透过北雁南飞,曲写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损容颜,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愁苦已极,度日如年的反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用「兼」字、「细」字,细腻道出愁人的苦闷:「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诉诸听觉,象征诸般苦难对作者的摧残。「点点滴滴」四迭字的运用,活现了细雨的连密不断,愁苦的络绎不绝。总之,全词藉景抒情,运景入情:透过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诸景象,以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之使人动容。

(四)以声摹情,展现乐章之美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曾称:「《声声慢》是李清照词中特别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六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一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

声声慢改写作文

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另外,还以双声迭韵字的运用,来增强抒情效果。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迭韵字如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将词之为音乐文学的特质,发挥无遗。

纵览该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山东济南市趵突泉公园里,建有李清照纪念堂,郭沫若题有一副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纵览李清照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吧,她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是上天的磨练,是炼狱的铸就!国愁,家愁,情愁,她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终造就了她——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花开花落的日子----李清照词改写

我生在硝烟弥漫的年代,1084年。故居于百脉沸腾,状若贯珠的柳絮泉之上,得名清照。我的父亲李格非是宋哲宗元柏元年的大学士,一生信守着清官廉正的风节。母亲贤淑贞德,喜欢唤我清儿。十八岁那年,我与赵明诚金石姻缘,结为秦晋之好。望帝怀故乡,化作子规,啼血哀鸣,血溅漫山遍野的杜鹃。社会的动荡,生活的颓废,几近风烛残年也未能看尽人生的花开花落……

*如梦令*

紫陌玉阶的汴京,深闺的画卷,如梦如嫣。杨柳绵如指,闲花淡淡散的日子,常忆着碧溪亭台那一池清荷的脉脉叶香。满眼的新绿如翡,依托着红粉腻缀,缠凝共视,湖绒同影,媚风拂过芙面荡起沁入心脾的涟漪。挽着香阁绣楼的姐妹,掩一芳纤衣素帕,踏着莲花小舟,娉婷而至。

映着花帘翠影,挑起双杆桡饶,伴着一路浅塘浓香,柔醉于袅娜的艳歌秋吟中。轻舟唱晚,神游藕花照水,隔沙芸香。霏霏遴波掺沾衣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晨钟遥至,日暮归近。

我恋彩蝶翩帆舞,笑捻胭脂系佩间。十指脱手,一把玲团扇,煸落绿茵簌簌叠叠,徘徊罗前, 少女情怀总是诗。秀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怎不忆昨昔?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烛影摇红,彩映双喜,秀丝挽成高耸云端的髻,发间缀满八宝攒珠,劲上饰着赤橙流金的璎珞圈,一身锦衣红缎百绉裙,五彩霞绾上一方丹凤朝阳的红盖头。蜡染的洞房烛灯,在垂落的流苏下辉煌耀眼,那个新婚之夜,浪漫扑心。

记得夫君常在亭前月下且吟我诗。最喜欢我的“夹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犹谢恐难禁”诗句。好似只是不轻意的愤笔疾作,却是我精雕细琢,苦苦思虑也道不出的感慨。铁划银钩 ,研朱挥毫 ,涂作几幅翎毛花卉。性情淡泊的夫君唯喜好精藏书帖、字画与彝鼎金石,深深地崇尚你的宁静澹然,我愿素菜简饭,荆钗布裙与你志趣同囊。 良宵美梦,有了与夫君的销魂一夜,有道是只羡鸳鸯不羡仙。静看庭前花开花谢,不惊龙头凤首的庸荣奢极。那些古朴酣淳偷得半日闲的浮生,夙愿难求。

*行香子*

天上七夕,人间愁浓。我那远在迢迢云汉的夫君,你可曾同样为了我而心锁重楼?今夜,镜空中一轮染圆的明月,风漆雾浸,挑逗起离别的思绪摊乱了一颗赢弱的心。窗外,梧桐双影,人语呢喃;窗内,花貌伶仃,身心寂奈。

几番吟风弄月,便有几缕凄切萌生。桂花载酒,故人不同游。何处寻得迷药解连环?手中琵琶弹落了枫叶荻花,红绡一曲,泪湿青衫。古筝弦下拔响了唐朝锦瑟,诗音共律,却怎么也舞不起霓裳羽衣曲,夫君明诚,我只能在九重城阙外空观望穷。

云际,火树琪花,灼灼烁烁。痴情的牛郎早已为等待千年的织女架起了繁星璀璨的银河鹊桥,欲诉相思无限。人间,我与夫君却只能遥遥相望,叹泣莫及。因缘注定斩断经年才见的鸳侣,纵浮槎来,浮槎去,还是不能相逢。

*醉花阴*

每一个佳节吉日,总有绵绵不绝的爱恋涌上心头,思君切切。而为了你的跃跃仕途,我只能将思慕独锁寂寞春闺里。野凫双死蝶双飞时,那些诗词早已流注于青山明涧,唯有我与夫君的爱横亘在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誓里言间,穿悉冉冉浩宇,挑灯拢月,菩提为证。

九九重阳,怀恋着与夫君修采东篱下,谷雨酿酒,紫藤煎茶的仙浪与洒脱。拈一朵翘芷兰花,金炉小篆缭绕,红笺尺素彩著,循托飞鸿引渡。

黄昏后的玉枕纱衾旁,没有你的体香。站在人生簸波处,醉眼脓脓,遥望蓬莱,故作只缘身在远山外,睁开惺眼,红尘的裂迹,斑斑驳驳,一半烟遮,一半云埋。西风卷起帷幔的时候,臣妾的容魇比那刺目的黄菊更胜削瘦。

篇二:李清照的《声声慢》名句默写原创题

名句默写原创题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

李清照的《声声慢》

1、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它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十四个叠字是:“ ,, 。”

2、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 ,!”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5、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 ,,。”句子,作者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6、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词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参考答案

1、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它犹如信手拈来,看似

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十四个叠字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的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5、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句子,作者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6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篇三:声声慢t

一、设计思想

1、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2、设计特色:联系作者的生平与其他作品感受本词中沉重复杂的愁情;联系法国诗人克洛岱尔的译文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通过联系本板块其他词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练习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二、教材分析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1)基本要求: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理解《声声慢》中语言和情感抒发的一致性;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能运用常见的鉴赏术语对作品进行鉴赏。

(2)发展要求:体会并总结本板块四首词在选材和写法上的共同点,从而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2.(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声声慢》中的“愁”的感悟和表达如此沉重复杂的愁的表现手法。

(2)本课内容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声声慢》又是其后期的代表作品,故通过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格特点的认识。

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初中教材有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内容情感和写法上难度相应低一点。联系与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李清照其人其词和婉约派词有一定的接触,但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格特点没有深入明确的感受。

2.学生在意象和表达“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五、重点难点

1、 作者沉重复杂的“愁”

2、 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

3、比较鉴赏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感受。

(2)提出预习中遇到的字词句文意等方面的疑问。

2.教师的教学准备:与上课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以《如梦令》导入

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声声慢》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后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朗读,初步感受。

1、生齐读。

2、听录音朗读。

录音朗读有何可借鉴之处?(词中平声音字较多,平声音的延长性使感情深沉苍凉。故朗读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以传达深沉的愁苦情感。)

(三)全词赏析

1.作者怎样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确:直接抒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①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②借景抒情:上阕有淡酒、急风、

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

3、紧接着词人写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天气。“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4、这愁苦如何排遣?结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结果愁更浓重。)

明确:(1)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

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酒之淡更显愁之浓重:借酒消愁尽管愁更愁,但最起码有醉时的片刻解脱,而酒不管怎么喝却片刻都压不了悲愁,是酒太淡还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晚来风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南宋词鉴赏辞典》作“晓来风急”,哪个贴切?(能自圆其说即可,锻炼对整首词的感受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①“晚来风急”承前“乍暖还寒”,秋天的晚上与白天温差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较多,且夜晚更显凄苦,衬托愁苦的浓重。

②“晓来风急”,古人有晨起喝扶头酒的习俗。下阕的“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与之照应,白天尚且无法排遣愁苦,更何况是凄苦的漫漫长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来的夜晚,也许第二天又是如此,“晓”使愁苦煎熬的时间显得很长,可见其浓重。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确:“雁”点明秋,象征离愁。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似曾相识”如何理解?

明确:① 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

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5、紧承上阕仰望天空,下阕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作者俯视地上黄花)

“满地黄花”: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如何理解“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1)“有谁堪与共摘”:当年也曾与丈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而今“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过雁,不想摘地上黄花,只好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细雨”?

(1)梧桐叶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2)雨丝象征愁丝。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8、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9.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四)比较阅读:

法国诗人克洛岱尔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比较《声声慢》与《绝望》,就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谈谈看法。

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

九、板书设计

直接抒情 “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

借景抒情 淡酒、急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十、作业设计

1、背诵《声声慢》

2、思考课后练习4(page68)

3、比较本板块四首词,总结其艺术上的共同特点。

比较《声声慢》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认识婉约派词和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声声慢》有效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与学情】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