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的宗教历史和艺术价值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13 15:40:25

吴哥窟的宗教历史和艺术价值

吴哥寺是柬埔寨[2]的印度教毗湿奴神庙,又称吴哥窟,建于12世纪初.后为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的陵墓.15世纪上半叶,随吴哥都城废弃而荒芜,19世纪中叶重新修整,成为世界著名古迹.该寺全部用砂岩重叠砌成,占地约2平方公里,四周有城壕环绕.神庙围有依次增高的3层回廊,各回廊的四角配有高塔,以中心塔(高出地面65米)为顶点,形成高度依层次递减的高塔群,呈现出均衡美.吴哥寺的装饰浮雕丰富多彩.浮雕刻于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题材取自印度教神话和高棉王朝的历史.
  柬埔寨的高棉人大约是从公元5世纪起信仰佛教的.作为佛教国家,在古代曾与老挝境内的真腊共主印支霸权,我国称这一政权为扶南国.首都在现今的吴哥.扶南信奉的是大乘佛教.境内寺庙是为历代的统治者不断兴修形成起来的.至公元9世纪,吴哥已变成了寺庙林立的佛国中心.现在通称的吴哥城,实为大吴哥(或叫吴哥通).城内寺庙中心,则被称作小吴哥.这里我们鉴赏的寺庙石窟建筑《佛面塔》,就是吴哥城内最著名的巴壤吴哥窟佛塔古迹的群体景观. 12世纪时,吴哥城内发生内乱,寺庙几度遭到破坏.至12世纪末,由?耶跋摩七世(公元1181~1215年)继位,始使政局平定下来.由于长年的战争,使国王对世事顿感厌倦.他悉心归佛,拟仿效以前的乔答摩·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的经历,不惜工本,命各地兴佛修庙.吴哥城于1170年掸族叛乱中遭到破坏.? 耶跋摩七世平定叛乱后,拨出金库储存,把吴哥城整个面貌修葺一新,并扩建了王城.这座巴壤庙就是在那时扩建而成的.巴壤吴哥窟共由16座相连的佛塔组成.每座石塔上都布满着雕刻.中央最大的一座镏金圆塔高约45米,内有4米高的大佛一尊.两层台基的周围又有51座石塔.这51座石塔,几乎每一座石塔的四面都雕凿着一个巨大的带微笑的菩萨面形浮雕.佛面呈静观神态;嘴角微翘,双目紧闭.脸容虽慈祥,但由于它十分高大,总给人以一种神秘感.这种宽面厚唇的笑容,被美术史上通称之为吴哥的微笑.据说当时是按照晢耶跋摩七世本人的笑貌来雕造的. 石塔四边凿造佛面,象征佛陀注视四方八界,给人间送去慈爱与威严.我们从图片有限的一角望去,觉得这座寺庙与石塔本身组成了一座石头城.在两层平台的栏板上也布满了浮雕,题材一般都为现实生活.据学者们考察,这些佛面雕刻,其特征都为高颧厚唇,有着克美尔人的特征,且具有很强的世俗气息.也许这就是古代高棉人利用佛教雕刻把本民族相貌永远留在石头上以志铭记的缘故吧.此石窟雕刻属于公元12世纪.为吴哥第二型(11~12世纪)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