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缶阵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哪些启示?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4/29 18:51:07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缶阵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哪些启示?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启示------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在“鸟巢”造型的国家体育场中央,随着一声声强劲有力的击打,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缶上白色灯光依次闪亮,组合出倒计时数字.
在雷鸣般的击缶声中,全场观众随着数字的变换一起大声呼喊:“10、9、8、7、6、5、4、3、2、1”在一片欢呼声中,迎来了开幕式正式开始的时刻:20时整.
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对世界各地奥运健儿和嘉宾的热烈欢迎.
从缶的发展演化来看,奥运会开幕式上运用的“缶”与“缶”的原貌有着一定的差别.不过从现场效果来看,集合了声光电高科技的缶阵,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灯光打出数字倒计时,有些神来之笔的味道.
开幕式上气势恢宏的2008人的缶(fǒu)阵,听声音很像是在敲鼓,而这种乐器的形制,则源于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中国古代“八音分类法”,按材质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类.作为中国古代土乐器的缶,其音绝不会与作为革乐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与上述铜鉴缶完全不同.“鉴缶”不是缶,古乐文献中亦未见有“缶阵”的记载.
作为古乐器的缶,究竟是什么模样呢?近年的考古发现已经给出了答案.在2004年无锡鸿山的越国贵族墓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大墓甬道壁龛中发现了由五百多件组合乐器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状的青瓷乐器.经功能分类和专家认定,这便是秦王渑池会上被迫一击的“缶”.图片中的古乐器青瓷缶口径40厘米,通高24.2厘米,内外施青黄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饰细蟠虺纹,两兽首状宽耳,另两侧有一对称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两前肢攀在沿上,口衔缶沿,造型夸张生动.
“缶阵”中那2008件乐器的原型——曾侯乙铜鉴缶,实为组合器,是由青铜鉴和青铜缶套合而成.外套为鉴,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有专家将其称为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冰箱"(当然也应是“暖箱”).这种特制的青铜酒器,无论从形制到材质,都与陶土乐器缶风马牛不相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击缶是什么意思:
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时期本来并不是乐器,后来成为一种最低级的乐器.中国古乐器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土就是陶类乐器,有埙、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类,可见地位之低.
长期以来,“击缶”或者说“鼓盆”,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主要涵义:一是下层人民最下等的娱乐,二是葬礼场合表示悲伤的礼节.
从第一个意思说,据《墨子·三辩》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击缶”“鼓盆”只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娱乐.到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载:“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击缶这种娱乐形式逐渐式微,大概只有叫花子要饭时的特殊表演形式——敲钵,还能略见当年下层社会人民击缶之遗韵了.
从第二个意思说,《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说,在太阳西沉时的光辉下,不叩击瓦器而歌唱,那么垂暮老人会嗟叹的,这是一个凶兆.这反映了当时一个民间习俗:对即将去世的老人,人们要鼓缶唱歌,以安抚老人,祝愿将死者顺风顺路.战国时期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则进一步将鼓盆走向丧礼.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北齐颜子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宋代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载:“闻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在元、明、清的文学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说,更为常见.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即今天许多农村的丧葬仪式中,那个孝子出殡时的摔瓦盆.
由于缶这个乐器具有上述两个特点,因此它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很多政治角色,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因此而流传至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战国时的“渑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