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设物理情境的形式有哪些,这几种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06 19:58:55

1.创设物理情境的形式有哪些,这几种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物理课堂设计中,创设情境的出发点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设计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地传授,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围绕着单一学科的需要,力求提供简化的情境.例如,关于《比热容》的教学,一般的设计过程大体是:1.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升高的温度有什么关系?2.实验: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用相同的热源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温度,看哪一种物质所需要加热的时间长?3.探究实验后得出结果,并推广到一般结论:不同的物质,在质量和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4.定义比热容的概念,阐明概念的物理意义.5.应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有关现象.其他的概念教学模式大体与上述相同,分析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看出,学科的逻辑性比较强,解决的问题比较明确,结论比较清晰,强调概念的严密和准确,过程中比较关注技术的细节,如如何使实验成功,如何减小误差等.但由于建立概念的抽象性强,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易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又由于缺少能激发认知冲突的情境和让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因此学生潜在的错误认识不易暴露,科学的认知结构难以形成.此外,这种模式常常是实验直接给出结论,容易使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学生缺乏从过程中获得的充实感和兴奋感,探究能力得不到发展,易于忽视科学的本质问题.新课程体系下的物理教学主张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即学习活动不再是单一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界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其教学基本原则是:从提出与学生关注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围绕基本概念在情境中组织进行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是如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合理组织运用情景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物理情境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这些情景中往往创设了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活生产的实际场景,以及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此外物理情景也可以是用实验演示建构出来的情景;可以是物理学发展史中的情景;也可以是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虚拟出来的情景(如微观粒子的运动情景)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创设和应用好物理情境呢?要合理地创设物理情境,首先要求教师在平时注意搜集积累各类情景教学素材,并加以整理、归类、更新.特别是教师应有敏锐的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从生活、生产、科技、时事中挖掘具有物理内涵、物理品德的情景,与教学内容、进度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设置合理的情景问题.好的物理情景及情景问题应该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焕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激励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探索.下面以九年级物理《比热容》这一节为例对情境设计的上述策略作一说明.首先向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暑假时,小明和小华去海边游玩.中午,他们赤脚走在海边的沙滩上,觉得沙子很热;当他们跳进海里时,觉得海水很凉.傍晚,他们又去海边,却发现沙子变凉了而海水确很温和.在这种情景下,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这是一种真实生活的情境,像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不同时间赤脚漫步河边和涉水时的感觉都与物质的比热容这个主题相关,从真实的情境切入学习的主题,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由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呢?很自然地就会激发学生对可能答案的进行猜测和思考.但这些看法很可能是五花八门、各色各样的.这是一种艰苦的智力劳动,它需要从复杂、错综的情境中分解为两种较为简单的情境:中午和傍晚,又要对每一种情况进行条件和结果的比较分析,才能提出合乎逻辑的猜测.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支持和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做恰当的引导.在这里,教师很难预定一个不变的程序,必须根据学生在会话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调节.例如,教师希望学生说可能是吸收相同热量的砂子和水升高的温度不同,但学生却说可能是砂子和水吸收的热量不同.教师就应当做适当的点拨和说明,把学生的假设引导到是否沙子吸热升温和放热降温都比水快这一猜测上来.有了猜想,下一步就是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在探究活动中,这是重要的一步.每个学生都可能有与他人不同的设计,但是显然,不会都是正确的.此时,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就应当特别关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自己来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关键问题是要考虑砂子和水的升温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与吸收的热量有关,与物质的性质(种类)有关,与物质的质量有关.本实验中要考查温度的升高与不同的物质(水或砂子)是否有关,就必须使其他两个量保持不变.这里渗透着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在方案确定以后,还要考虑具体的措施,其中有二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加热使砂子和水在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大致相等;二是如何测量温度和加热的时间.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可能出现的创造火花.例如,有的学生可能想到了观察物体加热相同时间温度的升高是否相同,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观察物体升高相同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是否相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由学生自己思考来选取合适的方法验证各自的理论.实验过程中尽量由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来完成.显然,用砂子和水这两种物质来实验比用水和食用油(或酒精)实验精确程度要差,搅拌的效果也是用两种液体好,但用砂子和水能直接回答真实情景提出的问题,而且也能满足定性的要求.所以采用砂子和水.在此基础上,可再让学生按同样的方法用食用油(或酒精)实验,推广后建立比热的概念,并阅读不同物质的比热表.然后组织学生用建构的知识解释一开始创设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再提出类似情境的问题:如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又如某些科学家预测长江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库区的平均气温可能有所提高.这些问题可以留在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的方式来讨论解决.这一阶段可以说用随机通达的策略,强化意义建构,也起到反馈评价的作用.以上案例说明情境设计中的一些策略思考,对于不同的探究课题,其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不一样的,过程的模式也是非常灵活的,它体现着教学创造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