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看到Virginia Woolf的代表作Mrs.Dalloway的中文全文啊~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05 17:59:31

哪里可以看到Virginia Woolf的代表作Mrs.Dalloway的中文全文啊~

作为伍尔夫的重要代表作,《达罗卫夫人》创作于1925年.伍尔夫曾在其1923年6月19日的日记中
写道:"在这本书里,我大概有太多的想法.我想表现生与死,精神健全与精神错乱;我想批评这个社会
制度,展示它是如何运转的,展示它最强烈的方面"(谷启楠,2003:1).可见,对生与死的探寻是《达
罗卫夫人》首先关注的主题.
2.作家赋予克蕾丽莎的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
2.1 活着就是幸福
《达罗卫夫人》写的是英国下议院议员达罗卫的夫人克蕾丽莎在1923年6月中旬的一天早晨上街买
花到晚上举行宴会之间十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情,伍尔夫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和内心独白为我们多角度地
展现了达罗卫夫人的生存状态,展示出一位女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发现生命的无限潜力.
* 文中所引用的《达罗卫夫人》的译文除了另有标注外,全部出在由崔人元,秦可翻译《时时刻刻》(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程艳琴(1974- ),女,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许洪珍(1967- ),女,硕士,《大学英语》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伍尔夫在《达罗卫夫人》中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42
六月中旬的伦敦,春意盎然,树木葱郁,鸟儿争鸣.达罗卫夫人一清早便出来为当天要举行的晚宴买
花,虽然年过五旬,病后初愈的她看上去还有些面色苍白,但周围的人和物对她却充满了吸引力.早上刚
一出家门,面对着令人爽朗的清晨,她不禁感叹:"多美的早晨啊","真有意思!好爽!"走进公园,她的
第一感觉就是"多么寂静啊!薄雾,嗡嗡声,悠然游动的欢乐的鸭子,长着喉袋的摇摇摆摆走路的水鸟……"
就连看见老朋友休她都感到无比地新鲜:"背朝着政府大楼迎面走来的人是谁呢 那得体地手拎一只印有
皇家纹章的公文递送箱的人,是休 怀特布雷德,她的老朋友休――令人尊敬的休!"每一种声音,每一
种景观都会在她敏锐的神经激起阵阵涟漪.克蕾丽莎不是个哲学家,也不是个空想家,她对人生没有太多
的奢望,她所在意的是她所能掌控的眼前的生活:"在人们眼中,在轻快的,沉重的,艰难行进的脚步中;
在轰鸣和喧嚣声中;马车,汽车,公共汽车,货车,胸前背后挂着广告牌一会儿蹒蹒跚跚一会儿大摇大摆
的广告夫们;铜管乐队,手摇风琴;在胜利的欢呼声,铃儿的丁当声和飞过头顶上的飞机的奇怪的尖啸声
中,有她热爱的一切:生活,伦敦,六月的此时此刻.""她喜欢的是此时此地面前的这一切,包括那个坐
在出租马车里的胖女人."与女儿的家庭教师姬尔曼小姐不同,克蕾丽莎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不是通过学
习或后天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一种本能.用彼得的话来说,享受是她的天性."她什么也不懂:不懂语言,
也不了解历史……"她唯一的天分是她的直觉.在她的意念里,万事万物皆有灵性,而自己就生活在这灵
性当中."然而,不知怎地在伦敦的大街上,经历了沧桑岁月,这里那里,她幸存下来了,彼得幸存下来
了,活在彼此的心中,她坚信自己属于家乡的一草一木,属于那座难看的,乱草丛生的破房子,也属于那
些素昧平生的人们;她像一层薄雾,弥漫在她最熟悉的人们之间,他们就像树木用枝丫托起云雾那样高高
地举起她,而她的生活,她自己,却伸展得是那样远."
与作品中另一主要角色赛普蒂默斯不同的是,克蕾丽莎没有一味地沉溺于凌乱的思绪,而是忙碌地准
备晚宴,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生活.生活尽管琐碎,但在这琐碎当中,克蕾丽莎发现了生命的意义.这种
意义就是要积极地面对并且创造生命."只有天晓得,人为什么这样热爱生活,这样对待生活,在自己周
围构建它,又把它推倒,时时刻刻新造些花样……"克蕾丽莎热爱生活,同时渴望融入到她所热爱的一切
当中."再不要害怕烈日炎炎,也不要怕隆冬的酷寒",她反复地吟诵着莎士比亚的诗句.作为小说结尾
的晚宴实际上就是生命的一种庆祝仪式.这里,伍尔夫没有像很多其他作家特别是男性作家那样将宴会描
写为贵族阶级打发无聊时光的方式,而是赋予了它一种积极的内涵.伍尔夫能够深切感受到妇女们在平凡
琐碎的生活中所创造的欢乐,美与意义."啊,真是奇怪.某人在南肯辛顿,某人在贝斯沃特,而另一人,
譬如说,在梅费尔.她不断感到他们的存在,感到这是多么无谓的浪费,她感到是那么可惜,她感到要是
能把他们聚拢来多好,因此她就这样做了.这是一种奉献,去联合,去创造;但,奉献给谁呢 "是啊,
宴会是为了谁抑或是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帮助官场中的丈夫扩大交际面和影响力,帮助他平步青云 如果
那样,理查德就不会像布鲁顿夫人所说的那样失去了进入内阁的机会.那是为了她自己的虚荣心,成为彼
得所说的"完美主妇" 伍尔夫似乎在告诉读者:晚宴对于克蕾丽莎而言不单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奉献,
是她回报生命的一种方式.这是那些满脑子都是所谓正事的绅士君子所理解不了的."但是有哪个男人能
理解她的意思,她对生活的看法 ""她热爱的仅仅是生活本身.'就是为了这我才举行晚宴的'她大声
地向生活说."
这里,我们看到了伍尔夫的社会观,即"这个世界是男人创造的,而她作为一个女人,无须对这个世
界的混乱负责,因此她从来不去考虑改进社会与世界的事情"(孔小炯,1993:5).同样身为女性的克
蕾丽莎只关注生活中的琐事并且在这琐碎当中探寻生命的真谛,自然也就无可厚非了.
2.2 生命在于参与
伴随着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热爱,克蕾丽莎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深的忧虑,一种担心自己被生活,被生
命抛弃的恐惧."她像一把刀子刺穿每件事物,却又置身事外作旁观.她看着计程出租车时,总有一种远
伍尔夫在《达罗卫夫人》中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43
远地,远远地离开此地独自去海上的感觉;她总觉得,生活在这世上,哪怕是一天,也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当得知布鲁顿夫人只邀请理查德而不请她吃午饭时,她感到她一阵颤抖,"就像河床上的一株植物感觉到
船桨划过时的晃动和颤抖."由于这种恐惧,克蕾丽莎无法充分地享受生活,她一心要把晚宴办成功,恐
怕也是为了证明她的存在,她的生命力,从而排解她内心深处的惶恐和不安.
同样地,在向彼得介绍自己的女儿时,克蕾丽莎说"我的伊丽莎白来了".这句话让彼得感到非常不
自在,他认为克蕾丽莎在有意装出和女儿很亲近的样子,她太虚伪,太自负.但对克蕾丽莎而言,女儿就
像她举行的晚宴一样,是她生命的结晶与延续,也是她对生活的奉献,她之所以对姬尔曼小姐心存戒备,
原因之一就是她的不安全感,她生怕姬尔曼小姐会将女儿夺走,因此在伊丽莎白和姬尔曼小姐出门时,她
急切地提醒她们道:"记着宴会!记着咱们今晚的宴会!"这里的"咱们的"和上面提到的"我的"一样都
是克蕾丽莎在竭力强调自己对生活的"参与".从这个角度来看,作品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重视,那
就是克蕾丽莎亲自上街买花这件事.作品交待克蕾丽莎之所以自己去买花,原因是女仆露西有很多事情要
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克蕾丽莎想要自己参与到晚宴的准备中去的心情."What a plunge(跳水,
跳入)!"就很好地表现了她刚出家门投入伦敦街头热闹场面的欣喜之情.
2.3反对压迫 追求独立
对于克蕾丽莎而言,这世上除了一种不安全感外,爱情,宗教,政治和权力也都对人性具有压抑作用,
是它们使生命变得无法忍受."爱情和宗教!它们多么可恨,多么可恨啊!"说到爱情,《达罗卫夫人》提
到了在情感方面对克蕾丽莎最重要的三个人:萨利,彼得和丈夫理查德.和伍尔夫本人一样,克蕾丽莎也
有着复杂的情感经历.年轻时,放荡不羁的女友萨利曾经让克蕾丽莎心乱情迷,萨利和自己在一个屋檐下
的事实都会使克蕾丽莎激动不已.许多评论家认为,曾经的萨利才是克蕾丽莎心之所属.好友彼得一直深
爱着克蕾丽莎,克蕾丽莎多年后还会想到如果自己当初嫁给了彼得自己该有多么幸福,但出人意料的是,
正如当年作家本人选择了布鲁姆斯伯里一个不太起眼的人做自己的丈夫一样,克蕾丽莎最终选择了理查
德.评论家Emily Jensen认为,克蕾丽莎为了求得显耀的社会地位和由此而来的安全感而牺牲了自我
(Lodge,1972),但她忽略了克蕾丽莎作为一个日益觉醒的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追求,即自由和属于自己
的"个人空间".而这也恰恰是伍尔夫嫁给雷纳德的原因.就像伍尔夫临死前将自己一生的幸福归功于丈
夫雷纳德一样,克蕾丽莎觉得"由于理查德;她从没有这么幸福过."(作者译)理查德除了给她所需要的
安全感外,更有婚姻中的自由和独立.对于克蕾丽莎而言,"凡是人都有一种尊严,一种独自的生活,即
使在夫妻之间也有一道鸿沟,这是你必须尊重的."很显然,作家将彼得刻化为典型的男权主义的代表,
他喜欢摆弄手里的小刀,而这把刀在克蕾丽莎眼里代表了男权主义的威胁.与彼得在一起,一切都要与他
分享,这种爱尽管热烈,对克蕾丽莎来说却太苛刻,让喜欢独立的她无法容忍.一向沉迷于男权主义思想
的彼得对于这种尊重是无法理解的,而对克蕾丽莎所关注的生活中的琐碎和奢华他更是无法接受,他批评
她,诋毁她,说她变得"冷漠","不真诚",称她的灵魂已死.在这方面,伍尔夫没有像后代某些极端的
女性主义者那样,刻意贬低各类社会信念,男性价值,而是通过"意识流"展开纷繁的意绪,在各种意识
被平等地呈现时,我们看到那些被当时社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念在排斥女性的同时,又是如何深深
损害了男性(顾瑶,2004:110).
至于克蕾丽莎对姬尔曼小姐的反感,不是因为姬尔曼小姐人有多不好,而是由于她所代表的宗教思想,
一种企图控制他人的欲望.克蕾丽莎虽然与赛普蒂默斯素未谋面,甚至不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但得知赛
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后,她禁不住与赛普蒂默斯有一种认同感,因为她也感受到了霍尔姆斯和布拉德肖所
代表的权力欲.借着赛普蒂默斯的死,伍尔夫质疑了英国社会各类根深蒂固的准则,规范,对那些披着拯
救精神的合法外衣,以人性守护者面目出现,旨在控制他人的"正人君子"们进行了猛烈抨击,她愤怒地
写道"平稳,神圣的平稳……平稳还有个姐妹,不那么笑容可掬,更令人敬畏.……她的大名叫感化,她
伍尔夫在《达罗卫夫人》中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44
尽情蹂躏弱者的意志,热衷于引人注目,发号施令,强加于人,把自己的容貌刻在民众的脸上而得意洋洋.
正是像他之类的人在英国隔离疯子,禁止生育,惩罚绝望情绪."(孙梁等译)
2.4 死是无奈的选择
作为生的对立面,死亡是伍尔夫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曾探讨过伍尔夫的死亡意
识.有些评论者甚至认为,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人生和创作都体现了苦生乐死的意识,其倾向是消极的(如
柴平,2000).但通过《达罗卫夫人》,作家似乎在告诉我们,死亡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
伍尔夫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最后被逼自杀的赛普蒂默斯死前还抱着最后的
生的希望:但他要等到最后一刻.他不想死.生命是美好的.
和多次经历生死离别之苦的伍尔夫一样,热爱生命的克蕾丽莎对于死亡,既被它深深吸引,又感到无
比恐怖.克蕾丽莎甚至想过:如果现在死去,那将是最幸福的.但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快乐有着敏锐感受
的她又不愿接受死亡.因此作家在小说结尾安排了塞普蒂莫斯的自杀,让塞普蒂莫斯承担了死亡的命运,
而让克拉丽莎在对死亡的认识中去开始新的生活.
3. 结 语
通过以上对克蕾丽莎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的分析,我们看到的是作家本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生命是
美好的,活着本身就是幸福.生命的意义在于参与与奉献.凡是对人性具有压抑作用的人或物都是可恶的,
独立,自由是享受生活的方式.尽管生命中会有诸多令人不快的事物,但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人是不
该放弃生命的.由此我们也可感受到作家最终不得不选择自杀时的无奈与悲哀.
参考文献:
[1] Lodge, David (Editor). (1972).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M]. Pears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Vol.20.
[2] Rosenthal, Michael. (1979). Virginia Woolf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3] Woolf, Virginia. (1925). Mrs. Dalloway [M]. http://etext.library.adelaide.edu.au/w/woolf/virginia/w91md/.
[4] 弗吉尼亚 伍尔夫著. 孔小炯,黄梅译. 伍尔芙随笔集[M]. 深圳: 海天出版社, 1995.
[5] 弗吉尼亚 伍尔夫著. 孙梁,苏美,瞿世镜译. 达罗卫夫人[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6] 高奋,鲁彦. 近20年国内弗吉尼亚 伍尔夫研究述评[J]. 外国文学研究, 2004(5).
[7] 谷启楠. 达罗维太太 前言[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8] 顾瑶. 死亡,女性与叙事[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3).
[9] 如柴平. 女性的痛觉:孤独感和死亡意识――萧红与伍尔夫比较[J]. 外国文学研究, 2000(4).
[10] 伍厚恺译. 弗吉尼亚 伍尔夫. 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M].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Virginia Woolf's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in Mrs. Dalloway
CHENG Yan-qin XU Hong-zhen Beihang University
Abstract: Mrs. Dalloway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Woolf's masterpieces. Given the fact that literary
criticism in China now mainly focuses on the writing techniques used in the novel, this paper intends to talk about
the write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the way Clarissa, the
title character, experiences and understands life.
Key words: 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 life
(Edited by Robert, Zoe, Flora and Jess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