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31 07:42:18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照见是功夫,智慧的运用,修行的枢纽.为三智用,此三智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亦即智慧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见解与看法就属于智慧.第一种空观深者,能断见思惑,显一切智,见真谛,真谛即哲学家所说的本体.第二种假观深者,能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见俗谛,就是对法界自然现象完全通达明白.第三种是中观深者,能破无明,显一切种智,见中谛.一切智与道种智是一不是二,前面两种的观照均偏在一边,未达到圆融.等到观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对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无丝毫疑惑,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见到中谛.

五蕴即万有,分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质,一切物质皆以色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为代表,心分为四类,受、想、行、识.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意识,行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色法是物质,物质是众微聚,聚是因缘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说明五蕴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讲众微是比喻,说明所有物质皆是由众多微细分子聚合的.现在科学仪器进步,可以用显微镜看到原子电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刚经讲所有物质皆为一合相,由分子组合成为一切物质,佛的五眼圆明比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还要来得准确.

佛说基本物质有四种特性,谓之四大,即地、水、火、风.地大代表物体,它虽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确有其物体之存在.火大代表温度,水大代表湿度.科学家有另外一个说法,说它带阳电称为火大,带阴电称为水大.它是动的称为风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

本经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经文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中色蕴包括一切物质现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五蕴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皆无自体,乃真实相,真实相是空相.空的意义有四种:(一)空无义、因缘所生,皆无自性,自体不实,毕竟皆空,此义易懂.(二)虚空义、无粗相而有微妙色,有名无实,一切法均如此.(三)心空义(四)法空义.心空是一丝毫染著皆无,经论中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才能观察到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体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为诸法之实相.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形容至于恰当.把一切事实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难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难皆由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而来,妄想执著带给我们无量无边苦难.事实真相明白,妄想消除,执著永断,一切苦难就远离了,此之谓度一切苦厄.

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在五蕴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无量劫来虚妄的我执即可破掉.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我执空,烦恼即断,烦恼断,求六道轮回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即超出轮回,分段生死就没了.再观察五蕴,蕴从缘生,亦无自体,缘生无性,求五蕴相也不可得,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于所知障.障碍了菩提涅盘,所知障尽了,菩提涅盘自然现前,变易生死也没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义就是这几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为什么一般人对于这种意思难以领会,因为无量劫来,妄想执著太坚固了,必须劳世尊以二十二年时间说出此事实真相,我们才能接受.上来所说是般若修学的宗旨,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便于我们观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空不当作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桩事.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了解.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空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中道第一义空,绝不是偏空.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注解.一切诸法,世出世法,皆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无自性.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四句合起来看,即心经的四句话.佛所讲的色、空、名、中道,皆说一桩事,我们不能领会,我们把这四项看作四件事情,不知佛说的是一桩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细说之,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

第一句色不异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一切现象.现象是依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体既不可得,相当然亦不可得,是从假入空,照了实性.第二句相反,空不异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均是由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是从空出假,照了因缘.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无一法例外.佛在华严经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一毛孔中转大法轮.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现象.知此事实后,佛在经中所说种种不思议境界均可以接受.

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从前我在台中莲社求学时,李老师对我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莲社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过三五人而已.他说的非常保守.据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当可观,如果说每万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实.但是这个比例仍然很小.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关键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经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故对经典不得不重视.我们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体有老病死,刹那变化,均属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识,念头刹那生灭,我们都能体会到.保持念头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间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万大劫,定功不失,而八万大劫之后还会失掉.自性本定无生灭,没有入定出定,如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大定’.‘性定’与‘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来的,那一天照见五蕴皆空时,性定即现前.我执若空,烦恼障没了,法执若空,所知障没了,自性本空自然现前.此话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可不容易,凡夫无始劫来,我执习气非常重.古德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论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转过来,还要有相当时间的修行.理与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心中时时提起观照功夫,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把自己无始劫来错误的见解思想,逐渐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的干干净净,这是真修行.华严经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一个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好榜样.多思维,多体会就能断烦恼习气,看破放下.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有真实的体会,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极大的利益.

五蕴的根源是重叠生起的,一念不觉把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这些话要仔细听,不可思维想像,一想就错了.例如说: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著了.细心一想,太阳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云层遮盖.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无明业识就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本.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带上这个东西.如同眼能见,眼是自性,带上眼镜,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过眼镜见到外面境相,叫作无明业识,又叫第八识.眼镜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并没有.此中关系要搞清楚.一有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这是从五蕴上讲,从八识上讲,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同样说出事实真象.世间人不了解,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安排.他不晓得大自然的演变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外衣.脱衣时先脱外衣,逐渐到内衣,次第不能错乱.迷的时候先有无明,发展到粗相,回归自性的时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帮助,对一切色法不执著,对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属色法,均可放下.进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乐忧喜,能随缘而不攀缘,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平等.顺境不起乐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余想行识依此类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此段经文第一句诸法空相,诸法即包括此四大类.一切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在,即不生不灭.生灭是现象而非事实,本无忽有曰生,现象消失为灭.若深入观察,不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之幻象而已.本经指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不生不灭的说法很难体会,若进一步解释,只好举个例.小朋友玩的积木,把它堆成一栋房子,其相宛在.再拆开来,房子没有了.聪明人一看到这种现象就觉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灭亦非真灭.因其本来没有,缘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缘散之后,当然它也没有灭.科学家观察一切万物,告诉我们物质不灭,能力不灭,这与佛经所说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接近.凡夫见一切法有生灭,执著在假相上,对于一切法之形成过程完全疏忽,于是堕落到生死轮回.凡夫著有,无量劫来内心存有这种错觉,牢不可破,对事实真相很难接受.佛不得已随顺俗谛而说,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本经是随真谛而言,如来五眼圆明,观察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如实而说.整个般若之纲要,言简义丰,与诸大乘经华严法华一样圆满.假如彻底了解经中之真实义,即不难认得无生法忍.

‘不垢不净’,染著曰垢,离开污染谓之净,此指四谛因缘,苦集灭道而言.‘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谓之垢,圣者断尽见思,超越三界谓之净.这是佛对于执著性空,厌离幻相的人而说的.说到实相理体,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虽被恶缘所遮盖,而性本不垢,复为善缘所熏习而性未尝净.

‘不增不减’,乃对菩萨的开导.通常大乘法易于产生错误观念,道力增长,烦恼减少,断见思证四果罗汉,定慧增长,证得圆教初住,权教菩萨对于现象很认真执著.佛在此地告诉他们此现象亦非真实,所以说无智亦无得.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经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说明不增不减.我们常说:菩提增长,烦恼减少,这话好懂,何以说不增不减?我们说增减是从相上说的,佛说不增不减是从性上说的.性是空相,烦恼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从性上说,并无增减、垢净、生灭.从相上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

佛说:‘随流认得性’.这句话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性中的真相确实如佛所说,在真性中无凡圣、修证、因果这些事项,显示般若之本体.禅家有一句话说的好:‘诸见脱落,独露真常.’就是这个境界.另外可以从一个比喻体会,真空实相如摩尼宝珠,当作本体,十二处十八界视为宝珠所现的光与色,因其能现许多不同光彩,所以为贵.宝珠之体是不变的.也不因色现而生,亦不因色不现而灭.其体如如不动,色相有生有灭,体无生灭.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意思完全相同.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怎么理解这段佛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 英语翻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 英语翻译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既是空 空既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一段内容求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求白话文解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 英语翻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 谁知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内容怎么注汉语拼音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请问 这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的详细意思是什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空即是色,而示何又说空中无色?原文如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恶‘‘是什么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全文``谁有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 什么是舍利子?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 舍利子的成分是什么? 舍利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什么叫舍利子 什么是舍利子?它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