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对中国的意义东盟主要分为两派 内陆派倾向中国 如缅甸 柬埔寨 老挝 岛国派仇视中国 如越南 菲律宾 马来西亚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4/26 17:53:22

东盟对中国的意义
东盟主要分为两派 内陆派倾向中国 如缅甸 柬埔寨 老挝 岛国派仇视中国 如越南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近年来,中国东盟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继2001年双方宣布在10 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双方签订《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之后,2003年10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印尼巴厘岛与东盟领导人共同发表了新的联合宣言,把双方关系从1997年双方确立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提升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东盟关系这一崭新定位,既是多年来双方经济、政治合作良好发展的一个结果,也将成为双方进一步经贸合作的指导.本文将就中国东盟双方的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一些进展,中国推动与东盟的全面合作关系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包括贸易投资等具体领域的合作与合作的机制化建设两个层面,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这两个方面一直是在不断的协调中推动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稳步向前发展.
  从具体经济合作层面看:
  1.双边贸易稳步增长,为双边经贸关系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表1给出的是自1990年以来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轮廓,很显然,它描绘的是一条斜率很大的增长曲线.从1990年到2002年13年间,双边贸易从70.5亿美元猛增到547.7亿美元,增长近8倍,其结果是2002年双方互为对方第五大贸易伙伴.这无论对中国还是东盟来说,都意味着相互依赖程度的大大加深,成为各方面关系进一步深化的基础.
  对于中国来讲,东盟日益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可与美、日、欧比肩的重要伙伴,而且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伙伴.这对中国逐步摆脱对欧美市场的过分依赖的努力来说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从东盟角度来看,双边贸易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收益.作为东盟分散对外部市场依赖的努力的一部分,这可以使东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1]东盟同时也从这种关系中得到了真正的收益: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2年来自东盟的进口在我国总进口中的份额已经比1990年翻了近一番.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盟对中国持续顺差,并且差额越来越大,2002年达到76.3亿美元.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大国通过贸易表现出了很大的福利外溢,这对东盟国家来说十分重要,因为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的外资流入大幅下降,对华贸易的顺差有益于它们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因此可以说,是中国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东盟国家自金融危机以来艰难的经济复苏.
  表1.1990年—2003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单位:亿美元)
  年份 中国出口 中国进口 贸易总额
  金额 占中国总出口份额 金额 占中国总进口份额
  1990 39.8 6.40 30.7 5.75 70.5
  1991 44.6 6.20 39.4 6.18 84
  1992 46.7 5.50 44.1 5.48 90.8
  1993 53.4 5.82 63 6.06 116.4
  1994 71.6 5.92 71.7 6.20 143.3
  1995 104.7 7.04 99 7.49 203.7
  1996 103.1 6.82 108.5 7.81 211.6
  1997 127 6.95 124.6 8.75 251.6
  1998 110.3 6.01 120.7 9.00 231
  1999 121.7 6.24 148.7 8.97 270.4
  2000 173.4 6.96 221.8 9.85 395.2
  2001 183.9 6.91 232.3 9.54 416.2
  2002 235.7 7.24 312 10.57 547.7
  2003 137.7 7.24 204.7 11.02 342.4
  资料来源:数据采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及商务部网站.
  注:2003年数据为1-6月份.
  2.东盟国家是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加强了东盟在我国对外经贸合作中的地位.
  投资领域的合作事实上很不对称.由于中国资本项目的管制的影响,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非常有限.[2]截止到2003年6月底,我国在东盟的直接投资仅有8.7亿美元[3].而东盟国家自1995年以来对我国的投资一直保持在每年30亿美元左右(表2),是我国前五位的投资来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市场会逐步扩大,双方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也会使市场逐步融合,东盟对中国的投资会继续增加.对于在短期内经济增长仍无法改变依赖外资局面的中国来说,东盟的作用就比单纯的贸易伙伴来得更重要.
  表2. 东盟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数额 26.59 31.94 34.28 40.58 32.75 28.45 29.84 32.60 17.4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商务部.
  注:2003年数据为1-6月份.
  3.劳务输出、海外承包工程等领域的合作发展也很快.
  东盟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承包劳务市场.到2000年时,中国公司在东盟国家签订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就已达到3651项,合同金额27.2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9.25亿美元.近两年这方面的合作又有了新的发展,而作为中国加入WTO后服务业开放的收益的部门,中国东盟在这一领域的合作被认为具有广阔的前景.
  从合作的机制化建设层面看:
  1.中国与东盟之间机制化建设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
  作为一个区域组织的东盟成立于1967年,因当时意识形态的差异与中国一直没有正式的关系.直到1991年东盟第24届部长会议,钱其琛外长第一次以东道国马来西亚政府客人的身份参与东盟的活动才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大门.这说明1991年之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还只是国别的.但从那以后,双边关系就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前面的分析显示,双方在贸易、投资及其它经济领域的合作作为初始的推动力,在双方合作向机制化推进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作为背景,其他三个方面的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首先,冷战的结束打破了中国东盟之间的意识形态坚冰,地区国际环境的这一变化以及全球化、区域主义的兴起应该说是双边关系向机制化发展的一个共同的前提.
  其次,东盟与美国关系的转变使其在大国之间寻求新的平衡.从1992年起,东盟迈出了在地区一体化方面的重要一步,即宣布在15年内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得到加强.作为其“大国平衡”战略的一部分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4]
  第三,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中国开始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作为我国近邻的东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东盟的商业部长开始会晤,并于1995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设立了中国东盟合作基金.1997年,随着当时“9+1”对化机制的启动,中国东盟进入“睦邻互信合作”阶段.这一时期双方无论在贸易还是投资领域的合作都迅速发展,不断为双边关系的机制化进程注入信心,同时合作带来的互信程度的提高指引着双方合作向更深入、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2.随着中国东盟宣布建立自由贸易区,机制化建设跃上了新的高度,开始指引双方关系的发展.
  2001年,中国东盟在文莱宣布用10年的时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时引起很大的国际震动,除了政治上的考虑外,最直接的原因无非是机制化的推进速度超出了一般经济学原理所能支持的进度,如双方贸易依存度远未达到建立自贸区的水平等.[5]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批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还是顺利进入了谈判阶段.2002年,中国东盟双方不仅就自贸区的一些基本原则达成一致,还以此为核心将合作推开到整个经济领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做出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规划.至此,贸易、投资等单个领域的合作在扩大共同利益、增加互信的基础上推动着机制化建设,使双方的经济合作逐步纳入到了一个系统的框架中.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东盟之间最活跃的经济合作当属贸易和投资这两个领域,而贸易合作较之投资来看更能体现“双赢”.除了其他一些同样重要的因素外,贸易、投资的良好合作不仅使双方获益,而且为双边合作的深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机制化建设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加速发展.目前,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已经确立,贸易、投资及其他经济合作都在双方自贸区的规划中有序的发展.机制化的建设使得贸易、投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例如,在最近刚刚召开的“10+3”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总理温家宝与东盟领导人发表的联合声明就提出到2005年双边贸易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
  二、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关系的进展
  在机制化建设方面,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001年,中国东盟双方领导人达成了建立自贸区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关系的机制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一年后,双方签署的《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将双方已经处于良好发展之中的贸易、投资合作关系拓展到了经济合作的其他领域.除了贸易自由化外,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合作五个领域被列为重点合作领域.今年“10+3”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中国东盟双方的政治互信已经达到较高的层次,为下一步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看,有两点是比较突出的:
  1.双方谈判进展顺利,“早期收获”[6]进入实施
  根据中国东盟双方《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规定,双方首先需就各国纳入“早期收获”的产品以及“原产地规则”进行谈判,并在2004年6月底以前结束其他相关贸易产品关税问题的谈判.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10+3”领导人峰会上对谈判工作做出了肯定:从2002年开始首轮谈判的中国东盟贸易谈判小组的工作目前进展顺利,“早期收获”产品的谈判工作已经结束,明年初开始执行.
  这打消了人们对于此前因菲律宾决定退出“早期收获”计划而对自贸区前景的担心.很显然,东盟国家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各自的利益诉求必然会有差异,因此在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国进行自贸区谈判时,存在着一个内部协调问题,这是多数学者在考虑自贸区前景时都注意到的一个因素,认为这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可能遇到的障碍之一.“早期收获”计划的顺利落实说明双方对于自贸区将会带来的福利效应的认识还是很充分的.同时,双方合作的政治意愿在这一活动中也得到体现,由此我们对明年货物贸易谈判的顺利结束及按时落实可以抱乐观态度.
  从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同样可以得出类似的乐观结论.尽管自贸区计划还处在谈判阶段,它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已逐步显现出来.2002年,双边贸易比2001年猛增了31.6%,达到547.7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就已达到342.4亿美元.随着明年“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双边贸易还会有更大幅度发展.
  2.中国—东盟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
  《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中国成为东盟的第一个战略伙伴.这对提升中国与东盟关系、引导10+3合作进程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不仅显示了自贸区建设对双边关系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自贸区建设在更广泛意义上的展开.
  首先,它标志着双方合作向全方位合作的迈进.中国东盟确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既包括经济合作,也包括政治、安全、社会以及地区和国际问题的合作.
  其次,它是双方关系的一个崭新定位.正如宣言中指出的,“中国东盟之间的政治安全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起来”,战略伙伴关系是建立在“中国东盟双方关系快速、全面、深入发展,相互成为重要合作伙伴”的基础上的.这一关系的确立不仅是对过去双边关系发展的一个总结,也将成为指导双方下一步合作的重要依据.
  第三,作为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中国此次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证明双方的政治互信显著提高了”.这个1976年由当时东盟5国签订的条约目的就是保持条约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中国加入这一条约,意味着主动放弃武力解决南沙问题这一选择,充分显示了我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真诚态度,温家宝总理此行提出的“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主张也由此得到更有力的制度支持.
  三、中国东盟全面合作关系意义及前景
  1.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推动与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对我国维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是很重要的,而且这种努力的前景令人鼓舞.
  中国目前1万亿美元的GDP在全球近140万亿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仍很低,这决定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需要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来提高我们的国家实力.而相对较低的人均GDP使内需无法在短期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意味着目前经济增长依赖贸易和投资的格局会继续维持.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中国出口严重依赖美、日、欧市场已经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培育东盟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出了一定的战略意义.
  从过去十多年双方经贸的发展来看,合作的潜力还是很大的,说明双方的合作还是有充分的机会“把蛋糕做大”,从而能够使双方从合作中获益.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东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来说与自身发展变得同样重要.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国家陷入严重衰退,我们也同样承受了相当大的困难.危机说明我们不仅要同周边国家加强合作,而且要通过合作使他们获得发展.稳定的周边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国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
  2.作为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努力的一部分
  推动东亚合作符合这一地区所有国家的利益,尽管目前在合作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但没有哪个国家会否定东亚合作将会发挥的作用.中国东盟全面合作关系、特别是自贸区建设一方面是中国在推动区域合作上的一次机制创新,[7]通过中国东盟“10+1”关系的发展来推动另外两个“10+1”及整个东亚的合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这种努力看作是“10+3”面临僵局的情况下,中国推动地区合作的最现实的选择.[8]但从中国的实际行动看,中国在推动东亚合作上采取的是多渠道立场.
  很显然,中国仍然支持以“10+3”这一机制作为推动东亚合作的主要机制.目前,关于东亚合作讨论较多的是将“10+3”领导人会议发展成为东亚峰会,以及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此次会议前一周,中国刚刚牵头在北京成立了旨在为东亚合作提供智力支持的、由“10+3”各国智库组成的“东亚思想库网络(NEAT)”,这次会议上,总理又提出启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的倡议,表明了中国以“10+3”推动合作的态度.
  同时,中国使图通过推动与东盟的双边关系来带动整个东亚合作:事实上,中国自从宣布与东盟建立自贸区开始,已经对另外两个“10+1”的进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此次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与东盟确立战略伙伴关系,其促进效应也将同样明显.目前日本已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确定了联盟关系.如果韩国也加入条约并进而与东盟确立战略伙伴关系,则一方面“10+1”合作得到全面提升,将直接有利于东亚合作;另一方面东盟将通过《条约》的作用在中、日、韩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中、日、韩三方的政治合作取得突破,这对未来东亚合作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3.作为地区综合战略的一部分
  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大国之间的战略互动关系.因此,考虑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将美国因素纳入进来,[9]双方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三方博弈.很显然,在两个大国之间搞平衡的东盟至少在短期内无法获得与另两方同等的地位,对它来说,在这一时期能成为另两方争夺的关键“棋子”而不仅仅是“棋盘”的一部分就是十分成功的.
  东亚地区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利益所在.但在1991年以前,当时的国际关系及东盟特殊的地缘政治优势使其成为中美关系中一颗重要的棋子,东盟在当时是明确站在美国一边的.冷战后美国与东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东盟国家对于美国不再慷慨给其市场的抱怨就意味着我国改变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机会的出现.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在这一层面上就成为中国东亚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传统战略利益使其不可能坐视中国在东亚的崛起,中国要主张在东亚的利益就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而地区合作浪潮的兴起为中国加强与东盟的关系创造了条件.目前,中国东盟已经迈进到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层次,这一战略的目的已经初步显现.相信随着双方政治、经济、安全合作向全方位的展开,中国东盟合作在维护我国东亚利益方面的作用还会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