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归纳!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05 16:09:49

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归纳!

你说一下邮箱,我闲着没事给你发一份
你是想要上课老师做的笔记,还是只是框架,或者是一些专题研究?

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时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程标准\x09考点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x09 西周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x09...

全部展开

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时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程标准\x09考点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x09 西周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x09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西周)的特点
1. 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如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
3.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 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1. 君主专制
(1)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1. 君主专制
(1)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2)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 制度,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 中央集权
(1)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地方与中央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三、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
温馨提醒: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与郡县制、行省制同属于地方制度。
例1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 )
A. 父子 B. 兄弟 C. 平等 D. 大宗与小宗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难点在于对宗法制中大宗、小宗相对性的理解。A、B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C错误,周王与诸侯之间有等级差别。
答案:D
【能力迁移】
(2009•淄博模拟)《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贵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
A. 周朝施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 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工具
C. 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D. 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周礼,其他结论较易得出,故选B。
答案: B
例2
(2010•衡水模拟)《史记》中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 ①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
②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③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
④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相关知识,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材料中明确指出诸侯在征讨过程中,“即县之”、“置汉中郡”,这些信息与①②③相符。
答案:D
【能力迁移】
秦朝废除了西周的“世卿世禄”“分土封侯”制度,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这套新制度的基本组织结构是()
①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②中央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
③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
④主要官吏的选任,不论亲疏,选贤任能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在封建社会中官吏的选拔标准最终是为专制皇权服务,④不符合,“选贤任能”是墨家观点,与专制统治不符;其他三项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相一致。
答案: B
1. (2009•江苏高考)“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
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
答案: D
2. (2009•辽宁文综)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传统的宗族观念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答案: A
3. (2009•北京高考)下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
A. 禅让制 B. 井田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分封黄帝后代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蓟,故选择C项。
答案:C
4. . (2008•江苏高考)“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
解析: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郡县逐渐代替了诸侯王国,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应选C项。
答案:C
第2课时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x09考点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x09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x09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一、宰相与内阁的区别
\x09宰相 \x09内阁
权力来源 \x09宰相制度赋予 \x09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x09中央一级决策者 \x09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x09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由皇帝决定 \x09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x09制约皇权 \x09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制度。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
三、关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主要表现: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后来在中央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在地方上,明朝统治者又废除行省,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④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保证了古代文明的持久性。
消极影响:①在政治上,皇权专制易造成暴政腐败现象;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②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上述影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温馨提醒:专制独裁——思想束缚。
1. 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 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3. 认识:加强君主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

收起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

全部展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读14页地图)
2、 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3页图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 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特点:简、速、密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 )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结果 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 签订《 南京条约 》 广州北郊 三元里 自发抗英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条约》英法《北京条约》 焚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 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 邓世昌 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年《辛丑条约》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鸦片战争(1840——1842):●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割让 香港岛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赔款 2100万 银元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开放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役:丰岛海战、辽东之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1895)
(1)、清政府割 辽东半岛 、 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2亿两白银。
(3)、开放 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 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 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
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划分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③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清军刘永福、秀才姜绍祖、义军首领徐骧英勇抗敌
4、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爆发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这样的使馆界就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3)拆毁 北京 至 大沽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5)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①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②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城。 ③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④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⑤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二课)抗日战争
1、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
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2、 了解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
(1)凇沪会战:1937年8-10月。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
(2)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3、 了解洛川会议:中共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3、 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4、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战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 )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2、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3、失败: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土地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
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第二课)辛亥革命
●1、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
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1、 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 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实
(1)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 嘉兴
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 ②党的奋斗目标 ③中心任务 ④领导机构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条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①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②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4、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合作的条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了解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歼灭孙、吴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
工农运动发展:农民建立农民政权;工人组织武装举行罢工;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年):
失败的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失败的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本原因)。客观: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
5、 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今年80周年纪念。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6、 了解红军长征主要史实(1934—1936)读54页地图
(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 (2)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3)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7、● 理解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 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开始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9、 了解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1949年春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并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0、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
内容:(1)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2)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3)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4)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新中国诞生: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2)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①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②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 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作了规定。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意义: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意义: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6、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80年代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提出
7、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8、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9、

■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意义: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C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D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 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3、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一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5、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6、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主要活动
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7、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主要活动
(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 (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1997年,对东南亚金融危机采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济”的态度;加强与欧盟的合作;(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六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2001年上海峰会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收起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

全部展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读14页地图)
2、 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3页图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 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特点:简、速、密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