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辙传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臣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13 13:54:43

宋史苏辙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
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为非者.然天威咫尺,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犹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①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②一莸③,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
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欣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④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逐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
【注】①坰:(jiōng)遥远的郊野.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 ②薰:一种香草. ③莸:(yóu)一种有臭味的草. ④噬脐:用嘴咬自己的肚脐,喻不可及.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而不言 臣:作臣子
B.疾颓靡之俗 疾:痛恨
C.沮之则引退 沮:仕途受阻
D.人臣被祸 被:遭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
B.知虎豹之欲食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吾今且赴府
D.勿为流言惑 吾属皆为之虏矣
1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
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
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
12.简要说明苏辙进谏时陈述的主要观点以及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加以具体分析).(4分)
13.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为非者.
②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
③若遂引之于内,是犹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
答案是什么?//

9.C(败坏,贬损)
10. D(都是被,介词.A.如果,假设连词;却,转折连词.B.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C.况且,递进连词;暂且,副词.)
11.A(是“先皇”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
12.不能允许小人进入宫内(2分.其他意思接近的答案亦可).主要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例如:“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运用对比论证,明确了亲近君子,远离小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2分)
13.①最近我曾当面议论过,君子和小人不能够一起相处,圣上的意思好像不认为我说得话是错误的.
②他们一定会戕害正值的人,逐渐恢复以前的做法,以泄私忿为快.做人臣的遭受祸患,
③如果把他们引入朝廷做官,这就好像害怕强盗得到自己的财物,而把他们引入自己的寝室,知道虎豹要吃肉,就打开野外的牧场,没有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