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4/29 07:22:31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历史教研组 夏恩东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前提
传统的师生观仍然根深蒂固——教师评价学生、掌握学生的“生杀大权”、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或者干脆不考虑学生的想法,教师居于绝对支配地位.这就形成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笔记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和制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教师不是万能的,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他们作为个体都存在自己的个性.这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
,也是最后一个‘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摒弃“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是关键(一).
全面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历史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和准绳,能完成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的获得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对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这个教育理念真正的含义.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教学设计:一部分老师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关注的依然还是“知识与能力”
,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得不够;而另一部分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夯实了基础、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表演和作秀.这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宗旨;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的公民.
   事实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体.所以不但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思考的方法.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二).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巧设导入语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2.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和解读历史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和较好地理解知识信息.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课本、地图册、练习册等资源,如插图、地图可增强直观性.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教师可教授学生看图的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去观察分析,通过这些感性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三).
围绕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知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形成正确的认知.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
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确定哪些知识要讲、怎么讲.教师讲解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落实考点.精讲基本的框架线索、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比较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点拨历史思维.3.
教师要设计一些针对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性并带有梯次性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提问让学生作答.如果学生回答的答案和问题设计时老师自己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要让学生讲一下他的思路,从而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有道理,切不可盲目批判.如果学生的思路是错误的,可以通过学生的分析找到错误的根源以便及时加以引导.
三、优化反馈信息,重视教学反思是辅助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互动活动.为了更加有效的实施教学方案、组织好教学就必须优化信息的反馈,它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一些看法,使教师能及时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优化信息反馈.教师对信息的反馈要坚持及时、多面的原则.教师必须经常性的通过上课提问、做一定量的作业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哪些地方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对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大有益处.同时,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基础、阅历等,所以一两个人的反馈信息不能代表整个班级的真实情况,教师必须从多数人的相类似问题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加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思”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教育界被广泛使用,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斯甘甚至直接把教师定义为“反思从业者”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职业生活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剖析并通过自我学习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探求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它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把握教材;有利于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有利于改进对学生学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