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八十章,“小国寡民~民致老死不相往来”从哲学的角度怎样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05 00:14:14

《道德经》八十章,“小国寡民~民致老死不相往来”从哲学的角度怎样理解

黄帝认为:“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异理,审知逆顺,是谓道纪.以强下弱,何国不克?以贵下贱,何人不得?以贤下不肖,何事不成?”①故,“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道居军,其军胜;以道居国,其国昌.”②反之,因嫌货财少,却落吃糟糠;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也是这个极反规律的作用所致.这就是黄帝所说的“祸福同道”之义.其关键,就是一个明道理而用之与不知道理、逆行而致的区别.顺逆之界,就是学道修身与不学道而任其本性的区别.
  然而,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③一样的简单,哪有许多复杂的道理?老子的主张是走“小国寡民”的道路.
  所谓“小国寡民”的主张,并不是让大国主动放弃领土,自己变成一个“小国”,因为那样的事根本就不可能会发生.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之策,就是要像厨师“烹小鲜”一样,将大国切割成菜丁一样的小块进行炒作,将人民分割、固定在一块块的“小国”之内,不让其流动,不让其做什么大的事业,我佩服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主张,并且珍视生命,要人们“重死”.这个观点与现在所提出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理论是多么相近.所谓,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从生到死,不相争斗,和谐相处,友好往来).
  ——————————
  ① 《黄帝经·经法·四度》.
  ② 《黄帝经·十六经·前道》.
  ③ 《老子·第六十章》.

怎么定义这个句子啊?确定后才好解释。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章的所讲是老子的理想国,这种理想国是如何的呢?我们来看看本章了。先来看第一句“小国寡民。”翻译为白话文是:小少的领地,不多的民众。就这第一句已然不同凡响了。自古以来无论中外,一个统...

全部展开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章的所讲是老子的理想国,这种理想国是如何的呢?我们来看看本章了。先来看第一句“小国寡民。”翻译为白话文是:小少的领地,不多的民众。就这第一句已然不同凡响了。自古以来无论中外,一个统治者的理想中多有想去打下一个大大的帝国,一匡华夷,而对于民众也是越多越好,以至生产力的加大。可是老子却与这样一群的统治者不同,为什么呢?是出发点的不同,老子是以人的幸福为出发点。君主们是以自己的欲望为出发点,具体的来分析一下。君主们在统一各国,和发展人中是相互的,发展人口是为了有更高的生产力和战斗力。而发展人口了领土少了就不够了,于是侵略他国。统一华夷,使之更有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发展人口是为了扩大土地。扩大土地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从发展人口和扩大土地之中君主们也就可以从史上留下一个名字。而其活着的时候也可有钱花有胜仗打。总之,在填满自我的欲望,看上去这两种的工作是在造福人民,其实又是一场白费而已。这个问题反回去看其实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什么发展人口?是因为要侵略他国。为什么侵略他国?是因为要发展更多的人口。而返回源头想,人民本就那么多,土地本就那么多。不用刻意的去发展,自然而然的就已经够了。所以老子从人的幸福出发从小的国家少的人民为本,所以人民不用刻意的多生育,不用发动战争,而可以顺其自然的得到生育后的好处。从这一点上老子打破了古今中外君主的虚伪,也给人民一条幸福之路。
  再来看看第二句“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翻译为白话文是:大的器具没有用处,人民爱惜生命,而不向远方迁移,虽有车祸但不需要乘坐,虽有铠甲、兵器却没有地方布阵打仗用。读本句要注重的是一些东西在理国中都有,并没有这样的先进科技产物,而且用不到。为什么呢?没有大器具是因为人民的欲望少,不向远方迁移是因为在本地就已然幸福了,不坐车船是因为根本不用去远处,不用兵器、铠甲是因为没有没有战争。这就是心灵的归真了,也是我们现代人要努力的这一点,如今是多元化的社会,地球成为“村”了。我们的心灵面向着一个更大的挑战,欲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科技能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缺陷和心灵上的寂寞。对于我们早就用惯了的东西,放弃不用是不太可能。而有什么办法来补缺呢?只有精神上的修练,使自己有一颗不杂尘的心,所以可以用许多机巧便利,但心中还是波荡不起。这才是如今社会的目标。但十分的可惜,如今就连个退而求其识的也做不到了。多数人的精神上是追寻这个明名,追寻那个明名。可惜啊!甚至有人为这个而死,说人类灭亡也是有道理的,最少拔乱反正的机会十分的少了。这里只提一下。
  再来看下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翻译为白话文是:人民再用上古洁绳以记事。这一句就有人来批评老子了,但是要注意,如果老子真的要以结尾来记事。我们也就看不到这本《道德经》了,而是许多的绳子结。由此分析老子的一句不是在方物质上的结绳记事,而是人的心理应当有上古先民一颗没有杂念的心灵。下文也描述出了他们幸福的生活景色。
  来看看下一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翻译为白话文是:人民以自己的食物为香甜,以自己的衣服美观,以自己的习俗为欢乐,以自己的居所为安逸。这种思想就与中国古代的经济有十分大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不需要航海的贸易,也不需要放牧游民,而是务农种地。自己吃的是自己种的,自己穿的是自己织的。资源十分的充足,是自给自足的生活。而这一种经济生活也恰恰与心灵的修炼相合适。一个人心灵也是先修自我,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后才是教育他人。而现在开始到结束也不会主动攻击他人。是一个和平的心,这是本句的因由。
  我们再来看看尾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白话文是:邻国互望得见,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得到,人民到老死也不会互相来。人民对于这一句的非议就更大了,这不是在叫我们自我封闭吗?不是落后就要挨打吗?不是的,封闭的前提条件是首先要全国通道,也就等于是在闭关修炼。因这“道”是唯一的,而无论是阴阳还是再生的四象八卦万物都是“道”生的。而一切一切高达最高的境界就是十分近于“道”。我们自己的国家修道了,他国也修道了,就算是不相来往了。其最后也是异曲同工的,而不到这个条件就自封的自然是得不到进步的。反而会有作用力伤害了自己。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修道是皇帝们在愚民。而愚民不可善用,用不好就是愚自己了。那你可能也会问外国人来侵略的也没有修道,为什么可以打败我们呢?因为闭关啊!自己不修道就是愚了。还不与他国相来往自然就要落后了。打个比喻:“道”如果是手枪的话侵略者的武器制度就是砍刀,而不修道就就自封的国家等于赤手空拳了。

收起

关于《道德经》注解无数,我很喜欢道德经,朴素的道理非常适合非专业哲学人士思考学习。
楼上2位引用的已经比较全面了,我补充2点
第一,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思想,不是要大家回到原始社会,互不沟通,互不来往,各自为政。
它实际上指统治者的施政态度,即要缓政,和政。不要激进,不要乱为。比如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不要突飞猛进,不要大跃进,但求和谐发展,不激化矛盾。在发展中解决矛盾。<...

全部展开

关于《道德经》注解无数,我很喜欢道德经,朴素的道理非常适合非专业哲学人士思考学习。
楼上2位引用的已经比较全面了,我补充2点
第一,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思想,不是要大家回到原始社会,互不沟通,互不来往,各自为政。
它实际上指统治者的施政态度,即要缓政,和政。不要激进,不要乱为。比如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不要突飞猛进,不要大跃进,但求和谐发展,不激化矛盾。在发展中解决矛盾。
第二,折射出现代的环保思想。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有限。人类行为越多,能源消耗越多,污染也就越多。人类克制欲望实质是在保护自己,无限的索取就是灭亡。

收起

英文问题问的就有点别扭
翻译过来之后就更别扭了
如果要我翻译 应该会翻成这样:
老子为什么提倡“小规模的国家(城邦?)”以及“避免迁移”?
这些观点涉及《道德经》的哪些主题?
个人觉得“travel”这个词没有很好的体现出“迁移、搬迁”的意思
《老子》第八十章提到: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全部展开

英文问题问的就有点别扭
翻译过来之后就更别扭了
如果要我翻译 应该会翻成这样:
老子为什么提倡“小规模的国家(城邦?)”以及“避免迁移”?
这些观点涉及《道德经》的哪些主题?
个人觉得“travel”这个词没有很好的体现出“迁移、搬迁”的意思
《老子》第八十章提到: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从以上这段话看来
老子之所以提倡“小国寡民”
是因为 国家小、人少 需求自然就少
这样一来就算生产力低 人均JDP、JNP也不会低
所以就没有对外扩张 掠夺资源的需求
人民自然生活安定 安居乐业
根据老子之前提到的一些观点
我认为老子认为
越是逼迫人民、降低和剥夺人民的生存条件
人民就越不怕死
人民自己不怕死 也就不怕别人死
这样一来社会就不安定
反之 人民越是生活的好
他们就越贪恋享受
所以就怕死
自己怕死 也就开始重视生命
重视生命 就不敢冒险 不敢远距离迁移 殖民
这样一来就有控制了国家的规模
维持了小国寡民 安居乐业的状态
(所以我个人认为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是“小国寡民”的目的和后果
如果提出英文问题的人也这么想
我觉得只需要问“Why does Laozi promote a small kingdom ?”
就可以了)
以上这些观点
应该是涉及一部分人总结的《道德经》主题——“无为而治”
2011年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