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是谁写的?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05 14:42:56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是谁写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它就被就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一直沿用至今;
它也是一篇特殊的课文——因为课文标题下的作者一栏,已经空了几十年.
它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讲述了1933年毛泽东为解决沙洲坝饮水难,亲自动手挖井的故事.
课文现在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一年语文下册第22课.短短100字的小学课文,跨过世纪的门槛,影响了几代人.
而在几天钱,《瑞金报》向本报提供线索:课文的作者很可能就在厦门,就在我们身边.
记者根据线索,经过多日走访,终于寻访找到答案:作者名叫张荣杰,已经于2001年过世.记者采访了他的妻子:张皓女士.
【见面】
他已过世8年 “作者”少有人知
在干休所13号楼101室,记者只见到了张荣杰的妻子张皓.
张奶奶今年77岁,已经在这间三室一厅的老房子里独自生活了8年——2001年12月,张荣杰因病去逝,那年他76岁.
“除了我和儿女很少有人知道他写了这篇文章.”张奶奶说,尽管这篇短短100字的小学课文一直使用至今,尤其文中“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一句,更是广为流传.
但张荣杰老先生,却选择把它尘封在记忆的角落里,少向外人说起.张奶奶回忆说,2001年10月,张荣杰病情加重时,在病床上,他还曾告诉看护员,他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的作者.
“那是他最后一次提这篇文章.”张奶奶说.
知道文章编入课本 很长时间不知道署名否
张奶奶说,这篇文章的原名,并不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而叫《保卫红井》,于1958年前后写成.
从张荣杰的履历表上,他在1958年担任解放军日报福建记者组组长.张奶奶在回忆录里写到:任组长时,张荣杰曾到江西瑞金采访,写下了《保卫红井》这篇文章,发表在解放军报上.
张奶奶回忆说,张荣杰虽然知道这篇文章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但并未在意课文上是否署了作者姓名.
原稿未能找到 目录中有《保卫红井》
遗憾的是,由于房子潮湿,很多张荣杰老先生生前的书稿,都已经被白蚂蚁毁掉.
张奶奶说,她尽力寻找,但已经无法找到《保卫红井》的原稿以及发表这篇文章的报纸.不过,张奶奶找到了张荣杰老先生生前,按照时间顺序亲笔书写的一份文章目录,几十篇文章中,第七篇的标题赫然就是:《保卫红井》.
【一生】
—人物名片—
1925年9月被誉为小莫斯科的安徽定远县藕塘镇,张荣杰出生了.读小学时,他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小学校长.可是没等读完小学五年级,他就参加红军儿童团,15岁便参了军,从此开启了一生的革命事业.
张荣杰老先生的书房里,挂满了生前的书法作品.张奶奶说,其中一幅字,其实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不与妖桃争艳,岂随俗柳称妍.”
在张奶奶的叙述中,张荣杰低调的背后,藏着他一生的执着.
战争时棉袄里藏书 打到哪儿看到哪儿
只读过小学五年的书,没上过学习班,可是张荣杰老先生,竟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路——这条路,用执着与坚持铺就.
张奶奶举了个例子,就足够让我们动容.
她说,战争岁月中,张荣杰总是把书揣在棉袄里,学习用具放进包里,无论处于哪种危险环境,他总是随身带着,寸步不离身,“战争打得激烈,但他只要一得空,还是掏出书来就看.”
当时,张荣杰就记下了十几万字的笔记,同样随身携带.可惜的是,包丢了.渡江战役期间,在皖南到浙西途中突遇山洪爆发,在经过一条狭窄胡河道时,张荣杰不慎落水.人被救起,背包却被激流冲走了.
多年后,张荣杰每次跟张奶奶提起这件事,都显得无比惆怅:“可惜啊,脚下站不住,手没拉住,就这么冲走了.”
才思敏捷 蚊子飞过分公母
离休后,每天傍晚,张荣杰都会坐到窗边的圆桌前开始写作,18年如一日——尽管战争时遗失一部分书稿,但后来写下的书稿和资料,还是将墙角的柜子装得满满的.张奶奶说,这还只是张荣杰全部书稿中,小小的一部分.
他的执着与坚持,得到了战友的高度评价:才思敏捷,行文严谨.“蚊子飞过,公蚊子、母蚊子,我一看就知道.”张荣杰生前经常跟太太这样开玩笑.
在一张布制的破旧工作证明里,“藏”着一个仍然金灿灿的钢笔尖.张奶奶轻轻摩挲,“这是他最珍爱的东西.”——他真正用笔,用文字,书写了自己的一生.
接受本报采访 将报纸放在枕头下
“踏遍青山人未老,位卑未敢忘国事”——张荣杰老先生曾于2001年10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出口成章.张奶奶说,他一辈子,都是这样过的.
在张奶奶的回忆里,那时张荣杰还躺在病床上.在报纸刊出之后,张荣杰一直将这张厦门日报,小心翼翼地放在枕头底下,不时拿出来看看,直到离开人世.

毛泽东

毛主席,小学学过的了!

吴士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