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创作中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05 00:18:53

雨果创作中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在成果斐然的19世纪西方文学中,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主要的思想武器.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地位、使命、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广而言之,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人有权过正常的人的生活,社会有责任消除一切剥削压迫和歧视迫害,使人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雨果,法国19世纪杰出的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的一生几乎漫步了整个19世纪,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的复辟于反复辟、革命与政变斗争的政治风云,其文学创作生涯达60年之久.纵观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他创作的始终,是其创作的主线与灵魂,在他的长篇和中短篇小说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和人道主义思想. 在雨果的创作中,首先就表现出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索.1830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雨果热烈欢迎新时代的到来,但是革命后的境况让他担忧和失望.此时他写成并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借中世纪的历史题材影射19世纪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封建专制王权统治时期的残暴与黑暗,封建教会的虚伪与反动,以及司法机构的罪恶行径,赞颂了下层人民淳朴善良的品格、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雨果在小说中解释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形象时,充分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激情.
在小说中他满怀激情地塑造了一个下层人民的艺术形象——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她纯洁美丽、善良正直、热情又乐于助人,作者赋予她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这是真善美的化身,是正的化身.而与之相反对,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孚洛罗是个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作品中多处体现出其恶的本质.结局中他被圣母院敲钟人加西莫多从钟楼上推下去摔死了.雨果安排善与恶的同归于尽,对于作家的阶级性而言,应该说是弱者的一种胜利.在此之后的《悲惨世界》中,他就表现了善战胜恶、道德感化邪恶的思想.
《悲惨世界》无疑是雨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最能体现其人道主义思想精髓的作品.雨果在作品中给我们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柔弱”.他所注意到的中心始终是“悲惨世界”中的人和人的命运,并深刻地揭示出其中社会现实不人道的本质.冉阿让的一生充满着坐牢、苦役和颠沛流离的经历.他出身贫苦,为了谋生干过多种底下的工作,他为了姐姐家饥寒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刑,前后坐牢19年.但当他走出牢狱时,又等于踏进了人生的监狱:“孤零零,没有栖身之处,没有避雨之处”,实在是“连狗都不如”.在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后,冉阿让广施济贫,但他的一系列善的举动仍无法填补与黑暗社会现实,与法律、习俗间的鸿沟.冉阿让有罪吗?不!有罪的正是迫使他去偷窃的社会现实,是剥夺他生存权利的统治者.他唯一的罪过,应该说只是他的贫穷、他的身份——一个毫无生存权利的穷苦工人. 丑恶的社会现实同样也迫害着妇女.芳汀原来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恶浊的社会玷污了她,可她有自食其力的决心,但是包工头、债主又对她进行无情地剥削盘剥.她把自己的头发牙齿低价卖掉之后仍然走投无路,最后被迫出卖肉体.雨果沉痛地说:“社会造就了一个奴隶即一个娼妓.”芳汀的悲惨命运完全是罪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冷酷无情的社会也不会放过对儿童的压榨.暂且不说大批儿童流浪街头无家可归,芳汀的孤女小柯赛特不幸落在代表丑恶势力的德纳第夫妇手中,平时做的都是力所不能及的体力活,大冬天还要到河里取水,食不果腹,衣不饱暖,倍受摧残. 雨果通过人道与社会的法律、个人与社会现实的种种冲突,反映了人受到社会压抑的痛苦不幸的命运,表达了对下层人物悲惨命运动同情,控诉了社会不公正、反人道,突出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坚决否定,也更反映了善恶感化的人道主义理想,表现了人道精神对于丑恶社会的道义上的胜利.应该说,在人道主义的表现上,《悲惨世界》较《巴黎圣母院》是个飞跃.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他一生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的总结.他在革命的题材中表达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提出了他对革命暴力和人道主义关系的看法.肯定扫荡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暴力,雨果极力描写共和军队善良、正直的天性,赞颂他们的道义责任感,他认为暴力是不可避免,而且是绝对必须的.用资产阶级革命暴力消灭封建专制,是民主革命的天职,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理想,这绝非不人道,从这些意义上来说,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民主革命行为并不矛盾.正如雨果所说,革命就是善,就是正义和真理,反革命就是恶,而他的人道主义就是面向革命、面向正义、面向未来的.但同时他也认为,暴力并非万能,因为革命不仅仅是要在肉体上消灭敌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和道义上战胜敌人. 雨果的创作一方面具有同当时一般人道主义作家创作所具有的内涵:同情下层人民,揭露黑暗势力,痛斥残暴统治,主张“博爱、仁慈、宽恕和道德感化”.雨果甚至比其他作家表现得更为浓烈与深厚.另一方面,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还闪烁出独特的光辉: 首先,雨果在创作中超越了个别存在,直接具体地以群体形象表现了普通民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在雨果的笔下,受苦的群众不再是一个逆来顺受、消极被动的群体,而是一些有着自己要求和愿望的人.其次,肯定革命暴力,支持正义战争,这是其人道主义思想又一鲜明个性.这在《巴黎圣母院》的乞丐国的群众围攻圣母院时和《悲惨世界》里再现的1832年六月反金融资产阶级统治的起义场面的描写中均有体现.但态度最明确、最突出显示的还是在《九三年》.之前有所叙述,此处不赘述.第三,雨果继承了启蒙主义者放眼未来的传统,满怀乐观信念,相信人类有个美好的明天,这是雨果人道主义所具有的鲜明个性和独特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