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王朝步向哀落的因素有几种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14 00:05:48

马六甲王朝步向哀落的因素有几种

马六甲王朝是于1402年由拜里米苏拉苏丹所建立的王国,中国明代称为满剌加国,其王城即是如今的马六甲市,全盛时期的国土范围覆盖泰国南部至苏门答腊西南部.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对马六甲王朝进行侵略,并在1528年殖民马六甲.
建立与兴盛
拜里米苏拉原为室利佛逝,巨港(现今印尼苏门答腊)东南区域的王子.因当时室利佛逝被满者伯夷国攻占,王子由巨港(Palembang)逃至淡马锡(Temasik,现今新加坡),因某缘故而刺杀当地酋长,后被追捕而逃往北方,在途中一棵满剌加树 (Amla, Melaka tree) 下休息时,看见一条猎狗将一只小鼠鹿逼到绝境,小鼠鹿为了自卫,将狗踢进河里.如此觉得这是一块吉祥之地,于是将此地命名为满剌加(现今马六甲)并定居在此. 初期的满剌加必须交纳每年的40两黄金给暹罗国,而南面又有满者伯夷国的威胁.在永乐元年,拜里米苏拉随京官尹庆到大明国拜见明成祖,正式向大明国进贡,当年明成祖正式封拜里迷苏剌为满剌加国王,并赠予诏书和浩印. 马六甲王朝在全盛时期,是个闻名于世的港口及经贸中心.由于其位置处于航海及经贸的中心,又有良好的深水港口,东去资源丰饶的东方文明古国,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欧洲西方列强,使到马六甲不仅成为繁荣一时的商业中心,它也同时成为东西方多种文化互相碰面及交流的地方.中国明朝的郑和就曾在七度下南洋的时候,到过马六甲.为了促进两国之邦交,明朝的公主汉丽宝更是被远嫁到马六甲来.
编辑本段灭亡及其原因和影响
我们很难想象在历史上的欧洲,香料曾经多么珍贵,多么让人魂牵梦萦,甚至无数人为其失去生命.这使得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新的航线到达香料群岛. 15世纪起,葡萄牙走在了向东方前进的前列.马六甲是他们前进东亚最繁荣国家——中国——最近的桥头堡. 16世纪初终,盛极一时的马六甲海峡,很快引起了西方新兴海权国家的觊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相继来到马六甲. 此时,葡人的脚步已来到印度洋,并准备染指马六甲.第一任葡属印度总督阿尔梅达虽然在印度洋开创了局面,但他的政策仅将葡萄牙人的活动局限于印度洋沿岸.第二任葡属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改变了阿尔梅达的保守政策,他设计了把穆斯林从香料运输中完全排挤出去、控制3500英里印度洋的宏伟计划. 1509年,葡萄牙人曾经到达过马六甲,受到了当地人的猛烈袭击,他们撤退了.但这场战争,让葡人认识到要占领马六甲,控制马六甲海峡入海口,必须从军事上先占领马六甲河上的大桥.这是马六甲城的咽喉之地. 1511年7月1日,阿尔布克尔克率领一支由18艘舰船、1200名葡萄牙士兵及200多名马尔巴拉援兵组成的舰队到达马六甲,提出了释放战俘、赔偿以及割让一块土地来修建要塞的要求.当时的马六甲是一个10万人的城市,由3万马来人和爪哇人守卫着,双方兵力悬殊,因此当地苏丹拒绝了葡萄牙人的要求.7月24日,葡萄牙人发动了第一次攻击,由于没掌握潮水的关系,葡舰船无法进入河道,只好等待潮水的涨起.而马六甲苏丹组织了强大的抵抗,迫使阿尔布克尔克下令撤退. 8月10日阿尔布克尔克又组织了进行了第二次攻击,成功占领了大桥,接下来他们又占领面向马六甲河、依山建立的马六甲王国与清真寺.苏丹及其王子派出20头大象企图阻上葡人的攻势. 黑夜降临后,葡人终于占领了大桥两侧的制高点. 8月24日,沿着街道,葡兵并排清除来自各方的零星抵抗.马六甲苏丹见大势远去,黯然丢下富甲一方的马六甲城.苏丹玛率领残余退到巴莪从事复国的运动,他的后裔偏安柔佛,建立了柔佛王国,继续马六甲的王统. 此时阿尔布克尔克下达到了抢掠的命令.抢掠行动持续了一整天,珍宝数以万计,几乎是马六甲王国三分之二的财富.攻占了马六甲的葡人,照例进行了屠城. 马六甲城沦陷了,立国110多年的东南亚王国灭亡了.马六甲城的陷落,对中国人来说有着更大历史意义——扼守南中国海的门户彻底暴露,中国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海洋时代结束了,300年之后,中国遭遇了与马六甲同样的命运.
前进东方的跳板
在马六甲,葡人看到了前进东方的希望. 葡人获得相对真实的中国的印象是从马六甲开始,迈向中国的脚步也从马六甲开始. 达伽马的船队抵达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的古里后,便大规模系统地搜集有关亚洲的地理和人文资料,主要目标是远东的中国.葡萄牙占据果阿后,更加关注中国.在印度生活半个世纪的历史学家戈雷亚称当时遇到Chinacota,意即“中国人的保垒”,因为“黑长头发的白种”华人在印度一带也曾有过许多“官厂”. 1508年葡萄牙国王唐·曼努埃尔一世要求舰队司令塞格拉:“你必须探明有关秦人的情况,他们来自何方、路途有多远?他们何时到满剌加或他们进行贸易的其他地方?带来些什么货物?……他们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他们的国家大吗?国内是否不止一个国王?是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与哪些国家为邻?” 1512年,征服马六甲的葡人收买了5位中国船主,开始策划赴中国的计划.1517年,葡人正式达到中国东南沿海,1557年左右以欺诈、贿赂的方式占住澳门. 葡萄牙西方殖民者,他们看中明帝国的财富,而且幻想中国如同马六甲一样可以轻易落入葡人之手,尽管等到他们来到中国沿海的几百年中,发现明帝国并不是葡萄牙可以一口吞下的,但占领马六甲确实开启了葡萄牙海上帝国最“灿烂”的历史.
苍白无力的救援
马六甲王朝的灭亡,除了遭遇强大的外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的衰落与纷争.而当时名义的宗主国明王朝,皇帝与大臣同样无能、短视,他们对马六甲的陷落表现出无动于衷. 明朝廷得知马六甲被侵占一事是在1520年,距马六甲落入葡人之手已过了9年.而在这9年中,葡人的脚步早已穿过南中国海,进入中国广东沿岸. 如果不是葡人的放肆,以及马六甲王子宾塘王公的使者穆罕默德来到北京,向礼部送来马六甲的求援信,马六甲落入葡人之手一事,明廷就会一直被蒙在鼓里.而明武宗早已失去了解决此事的能力,这位荒诞的君主,在卧病三月后晏驾.但在当时一批大臣的建议下,终于对马六甲的沦陷做出回应:不许佛郎机(葡萄牙)入贡,同时葡萄牙出使中国的皮雷斯一行于同年春夏被押往广州,并作为归还马六甲疆土之人质投入监牢. 面对马六甲朝廷的屡次求援,明朝廷声明要求葡萄牙归还马六甲,否则扣押使团直到归还马六甲为止.这种以扣押使节的方式来应对武装占领的葡人,无疑是一种无能,也是缺乏国际海洋观的表现. 不过毕竟明王朝在东南亚一带并没有军事存在,它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关系只是彼此的一纸政治承诺书,苍白无力.当郑和这样的王师绝迹于东南亚之后,明王朝毫无力度的外交辞语与交涉,挽救不了马六甲灭亡的命运.
海洋中国终结
东南亚对传统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明帝国三分之二的属国都在这里.在朝贡贸易中,中国从这里得到矿产、木材、香料、黄金、珠宝和大米.尤其是从东南亚进口的锡矿石和大米对中国经济意义重大,前者是制造铜钱的重要原料,后者是供给闽粤居民的粮食来源.而通过向东南亚出口或转口,中国的制瓷业,纺织业,制茶业和造船业盈利甚巨.更重要的是,明中国在东南亚海洋的活动,从而建立自己主导下的中国—东南亚体系,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的巨大的战略缓冲区. 这种战略缓冲区与海洋帝国的确立,得益于自宋元以来,中国人蓬勃的海洋开拓精神及对海洋权益的重视.虽郑和的远航体现着帝国最高统治者将东南亚纳入自己宗藩体系的意味,但郑和本人对海洋的认知,使得其近30年的海洋驰骋为中国迎来了一个海洋帝国. 然而,郑和病死于故里,明朝廷的海洋政策急剧逆转,从此将近在咫尺的制海权拱手.民族国家与海洋权益意识的缺失,造成了帝国对海外利益的自动放弃. 失去了马六甲的中国,使帝国最南端的海上大门大开,从此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台湾学者张存武曾说过,葡人之东来才是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编辑本段明朝与马六甲
马六甲海峡,是亚洲出海口门户.谁控制这里,谁就是亚洲海洋霸主. 早在15世纪初,明王明与马六甲就形成了战略同盟关系,马六甲王国在明王明的支持下成为区域强国,而明王朝则通过在马六甲设立航海中转站,建立了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朝贡圈,进而控制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线,成为那个时代亚洲海洋的帝国. 1403年,在北京登上皇位的朱棣,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朝贡体制与外交思想.上台伊始,他立即派遣使臣分赴四方,宣告朝廷帝位的轮替,并重新确认帝国在海外的影响力与控制力.随即,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陆续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 此时的马六甲王国,被中国称为满剌加.它处在战略通道上,受到明朝廷的高度重视,很快将它纳入了明王朝的朝贡体制之下.1403年10月,朱棣派遣宦官尹庆往谕满剌加,赠送其国王礼物,“拜里迷苏剌大喜,遣使随庆入朝贡方物”,开了永乐朝御笔题赐的先例. 明成祖还亲笔写碑文赐以满剌加,碑文上盛赞满刺加及其国王:王好义善思朝宗,愿比内郡伊华风.然而“华风”是什么,拜里迷苏剌似乎不太关心.他最关心的是立刻摆脱暹罗的统治,这是他与中国交好的实质意义. 开国之初的马六甲王国,强敌四绕,拜里迷苏剌以柔软的身段,争取生存的空间.一面与左边的暹罗王国搞好关系,每年缴纳40两黄金给暹罗国换取暂时和平,一面与南面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王国结亲联盟,同时以明帝国为宗主国,并建立政治意义大于实质管辖意义的宗藩关系. 1406年,拜里迷苏剌率妻子及陪臣540余人,随郑和船队来中国访问,这是明朝以来到访中国的最庞大外国使团.这次访问,拜里迷苏剌受到明朝政府的礼遇.当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二十八日、八月初一、九月初一、九月十五,明成祖均宴请或赏赐使团,当九月十八日使团离开南京回国,明成祖又命在龙江驿设宴饯行.这样的规格待遇,在明朝接待其他国家来访的国王中是仅见的. 1411年,拜里迷苏剌第二次访华.1414年,也就是郑和第四次率团远航的返程的时候,拜里迷苏剌第三度率团访问明王朝.
明帝国的海外中转站
马六甲对明帝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控制马六甲海峡意味着帝国将拥有长久的海疆安宁.明王朝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是通过建立密切的宗藩关系及远洋航运中转站达到的. 此后的一个世纪中,马六甲与明王朝维持着密切的关系.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历中,他六访马六甲. 1406年郑和第一次到达马六甲.郑和停留马六甲的使命,既有增进明朝廷与马六甲外交关系、巩固明王明统治地位的政治重任,也有协调处理马六甲与暹罗等邻国之间冲突的外交任务.1431年农历二月,马六甲国王向明廷申诉暹罗谋侵马六甲,并派出使节随郑和船队到北京,第二年郑和下西洋时,亲往暹罗,力劝暹罗不要攻打马六甲. 由于郑和船队每次出使,人数均有近3万,历时一年半以上,需装带大量物资,因此,需要在航程中途设立一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存放不急需的物品,缓和船队的运输压力,也为使团的往来船队不断补充应用物资. 马六甲正是郑和船队中转的理想地点:优越的地理位置,从航运角度,既有利于船泊的停靠补给,又有利于船队等待不同的季候风,为南下远航与返回中国争取到最有利的时机.从政治角度来看,通过马六甲,明帝国的影响范围可达整个东南亚. 所以郑和到马六甲时,“中国宝船到此,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此地,在后来的史料称之为“官厂”.返航时,各支船队“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停泊候风,一旦“南风正顺,于5月中旬开洋回还”. 马六甲航运中转站的建立,意味明代中国建立了以东南亚为基地的战略缓冲区,那时的南中国海真正成为中国的内海.
编辑本段马六甲商业王国的兴起
今天,人们在马六甲可以看到马来人、华裔、葡萄牙裔聚居的街区,可以看到葡萄牙人修建的圣地亚哥城门和圣保罗教堂、荷兰人修建的总督府、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以及中国式庙宇.众多的古迹苍苔覆石,略显破败,日夜和着习习海风,默默地讲述着马六甲王国辉煌而酸涩的故事. 15世纪马六甲与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明王朝建立战略同盟关系,以政治上的让步,换来马六甲一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此时同时,马六甲国王励精图治,试图逐渐摆脱明王朝的政治影响. 在马六甲王国的发展方向上,它选择了伊斯兰化,而没有像越南采用中国传统的儒家立国思想. 特别是从1445年起,马六甲王朝的第4代国王,穆扎法尔·沙继承王位后,采用穆斯林君主的尊号“苏丹”,奉伊斯兰教为国教.穆扎法尔·沙,原名罗阇·卡希姆,中国《明史》译作速鲁檀无答佛哪沙.1446年他正式登上王位,自称苏丹,他是马六甲第一个采用苏丹称号的国王.他在位时,伊斯兰教沿着苏门答腊和爪哇各港口迅速传播开来. 这位马六甲的第四位君主,在执政后,拒绝向信奉印度教的暹罗继续纳贡,1446-1447年马六甲军队先后两次从海陆击败暹罗军队的入侵,从此暹罗欲征服马六甲的企图暂时中止.他加强军队建设,扩充舰队,控制了马六甲的海岸,并派兵从西北攫取雪兰莪作为粮食基地,又控制了苏门答腊海岸的战略要冲,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在贸易上,当郑和大船队绝迹于亚洲海域之后,马六甲充分运用了明王朝建立起的贸易网络.卡希姆努力使马六甲成为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商人之间的重要贸易桥梁.他铸造统一的阿拉伯文锡币,正面为“苏丹穆扎法尔·沙”,背面为“宇宙与伊斯兰教之救主”. 当1459年这位国王去世时,马六甲迎来了它鼎盛的时代. 马六甲在16世纪大航海时代兴起前,成为东亚不折不扣的海洋城市.每年吸引好几百艘船只顺着季风前来贸易,中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欧洲人挤满了港口.从中国来的樟脑、丝绸以及陶瓷,从印度来的织品,菲律宾蔗糖,摩鹿加群岛的檀香、丁香、豆蔻等香料,苏门答腊的金子以及胡椒,婆罗州的樟脑,帝汶的檀香,以及马来西亚西部所盛产的锡,统统汇集到马六甲,再转运到世界各地,马六甲俨然是当时商品的全球集散中心. 当马六甲一跃成为地方霸主之时,明朝廷采取了严厉的海禁政策,不仅停止政府庞大船队出海的计划,而且严厉制裁私自到东南亚等地的中国贸易商人.当明帝国自动放弃海洋,放弃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之时,马六甲王国逐渐摆脱明帝国影响之时,西方殖民势力已经来到家门口,传统的伊斯兰王国已埋下灭亡的种子,中国真正退出马六甲海峡的时代即将来临.

马六甲王朝步向衰落的因素:
1)兵力薄弱:马六甲士兵多是爪哇雇佣兵,作战时,使用短剑与弓箭;反而, 葡萄牙军使用的武器是火枪和大炮,士兵也经过训练。
2)朝廷纷争:敦墨太希担任宰相后,引发马来人和印裔回教徒之间的纷争。海军统帅柯嘉哈山更与敦墨太希争权。
3)人民不再效忠于国家:马来大臣与印裔回教徒大臣之间的纷争,导致人民闹分裂期,无法就团结一致。他们也不再效忠国家,因而动摇...

全部展开

马六甲王朝步向衰落的因素:
1)兵力薄弱:马六甲士兵多是爪哇雇佣兵,作战时,使用短剑与弓箭;反而, 葡萄牙军使用的武器是火枪和大炮,士兵也经过训练。
2)朝廷纷争:敦墨太希担任宰相后,引发马来人和印裔回教徒之间的纷争。海军统帅柯嘉哈山更与敦墨太希争权。
3)人民不再效忠于国家:马来大臣与印裔回教徒大臣之间的纷争,导致人民闹分裂期,无法就团结一致。他们也不再效忠国家,因而动摇了马六甲王朝的根基。此外,住在马六甲的外国商人也纷纷转向支持葡萄牙人。
4)领袖软弱无能:印裔回教徒敦墨太希继任为宰相后,委任亲朋戚友为大臣,引起了马来大臣的不满,进而诬告他企图谋反。苏丹马末沙没有调查清楚就下令处死敦墨太希及其家人。事后,他觉得十分后悔,把王位传给软弱无能的儿子苏丹阿末沙,并委任年老且行动不便得敦百图加端为宰相。

收起

1)马六甲领袖软弱无能
2)朝廷纷争
3)人民不再效忠国家
4)兵力薄落

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