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是怎么形成的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4/29 00:11:11

埃博拉病毒是怎么形成的

埃博拉又称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88%.
已确定埃博拉病毒分4 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型(EBO-Zaire)、埃博拉-苏丹型(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
预防埃博拉病毒病的一些方法: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可能实际上引导埃博拉病毒进入机体细胞.这一发现为因埃博拉病毒极有可能用于恐怖袭击而竞相研究抗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科学家敲响了警钟.埃博拉十分罕见,但却是致命的.自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以来,已出现约1,500 病例,其中超过1,000 例都是致命的.扎伊尔毒株可杀死90%的感染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受感染者经过约3周的潜伏期后,病毒 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各个器官,使之发生变性、坏死,并慢慢被分解.据WHO 最新公布的数字表明,自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全世界已有1100 人感染这种病毒,其中793 人死于埃博拉病毒病.本病主要流行于扎伊尔和苏丹,宿主动物仍然未明,大多数认为是蝙蝠.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有可能需要做以下检查:
  1.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轻度减少,以后回升至(0.1.2)×109/L.发生DIC后血小板减少.
  2.尿常规检查早期可见蛋白尿.
  3.血液生化检查血AST、与ALT升高,本病特征是AST显著高于ALT.淀粉酶升高,少数人血清白蛋白减少.
  4.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5.病毒电镜检查从病人的血液、尿液、含汗腺的皮肤、肝穿刺组织中用电镜检出病毒颗粒,是埃博拉出血热的直接快速的诊断方法.
  6.病毒分离培养将急性期病人的血液、尿液、分泌物或尸检组织悬液接种于Vero细胞,第3天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细胞内病毒.也可将上述材料接种于豚鼠或猴,观察发病情况,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测定血液、组织中的病毒.
  7.病毒抗原检测应用ELISA方法可快速、简便地检测病人血液、分泌排泄物中的病毒抗原.用直接固相酶免疫法可检出10ng的病毒蛋白,(5~50)×103 PFU/ml病毒.用单克隆抗体夹心酶免疫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病毒,阳性率92.7%.斑点免疫分析(DIA)方法检测病人血清,也可检出病毒.
  8.病毒抗体检测应用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可检测血液中的病毒中和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ELISA法检测血液中病毒特异性IgM、IgG.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阳性率为83.3%~94.4%.IgM抗体出现早,在发病后1周达到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1个月后IgM下降,特异性IgG抗体上升,如病人双份血清中IgG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即可确诊.
  9.分子生物学检测应用RT-PCR技术可检测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敏感性较高.
  应做X线胸片、B超、脑CT、心电图检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