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赏析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08 05:43:55

我的空中楼阁赏析谢谢

超世拔俗的心灵幻境——《我的空中楼阁》多层面绘景艺术(曹明海)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它描绘的是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眉黛似的远山,苍翠欲滴的山林,虚无缥缈的小屋.表露的却是追求大自然的美,厌弃尘世俗流、纸醉金迷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那若隐若现、姿态翩然、轻灵而有风度的“空中楼阁”,并非对景物形态的自然照摄,而是主观化、情绪化,作为审美主体形象的“再造的世界”,“是一种纯粹的、超越和独立的宇宙之创造”(台湾现代派诗人纪弦语).它寓含着深刻的象征意蕴,寄托着作者冷寂中的挚切追求与憧憬,可以说是作者向往超世拔俗的心灵的“楼阁”幻境. 作者李乐薇,江苏省南京市人,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中,他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向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契应、声色交感、移位变形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从而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文章开篇大笔着墨,从山叙起,先点出山和小屋的位置.用“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的熨帖比喻,勾画出了山和小屋的形象姿态,使山和小屋脱去凡俗,顿然生辉.“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与山的契合是那样清新、自然,融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画面,从而展现了山和小屋韵致和谐的美的风貌.如果说开篇是大处着眼,大处泼墨,用粗线条大笔勾勒山和小屋的轮廓风貌,那么,下面则是对山和小屋进行具体的分层描绘:一是写“小屋点缀了山”.作者采取比喻手法,以“飘”过一片风帆、“掠”过一只飞雁的动景,来写小屋点缀了山的静景的美,别出心裁,出奇制胜,画出了“山上有了小屋”的生气和灵动的情调,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生机勃发,令人恍然神往.二是写树“点缀小屋”.作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写树的姿势——“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写树的动态——“轻轻摇动着”;写树的高大——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从而衬托出“小屋的静”、显出“小屋的小巧”“别致出色”.同时通过着意突现绿的色调,绿的荫蔽,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更揭示出了树点缀小屋的美妙境界.接着,作者由近看改为远观,采用仰视的巧妙角度,一个远镜头便把小屋推向了空中:林海绿丛中的小屋在树的遮掩、簇拥下,只露出一些线条,一角屋檐,一排屋瓦.还有一片蓝墙、白窗,树影晃动,那小屋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似鸟飞蝶舞,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这个画面的描绘,联想奇瑰、浪漫,美妙多姿,给人一种“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的“空中”感. 文章在画出了小屋的位置之后,转入对小屋周围环境的直接描绘,作者着笔先写小屋的“领土”.这块“领土”是有限的,但是,和“领土”相对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写出了小屋在地上虽受到“限制”,空间却是“无限的”自由的.突出了作者对“空中”的偏爱,对能尽情“游目骋怀”的向往.接着是写小屋的“光线”,作者用优美潇洒的抒情笔调,用新奇瑰丽的比喻,描摹了破晓或入暮时,他对光线变化的细微观察和独特感受.早晨来到,山中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随着晨曦的扩散,视野的扩大,“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作者捕捉到这个异常新鲜的感觉,用“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将光线微茫时的那种情韵,表现得活灵活现.夜晚降临,作者又把光线喻为“花瓣微微收拢”,使之更富有神话的异彩,叫人产生浪漫的遐想.随即,作者用点睛之笔,抒发议论:“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以“人间”影射“空中”,表明小屋虽是“空中”楼阁,“我”却不是没有凡人欲念的神仙. 接下去,文章直接点题,写空中楼阁——小屋的“空中”感.起笔先铺垫,把山路比做“空中走廊”.走廊既在“空中”,楼阁所在,可以想见.然后,推出主体形象——空中的小屋.这小屋,白天“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夜晚的灯光,对小屋虚无缥缈的“空中”感,作了进一步地渲染:“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灯多,太亮,反而不美;山上灯少,疏疏落落,把黑暗照淡,淡如烟,淡如雾,一派迷离恍惚,依稀朦胧,山也显得虚无,树也觉得缥缈.从而把楼阁置于如烟如雾的夜色笼罩之下,充分烘托出了小屋的“空中”气氛.你看:“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题点得多妙,真是水到渠成.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语言表达能力,竟使这普通的山和平常的小屋,幻化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妙境界. 这篇散文在写景、抒情、立意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文章所写的景物在常人看来极为平凡,而作者文思高远,赋予新意,化小屋为若隐若现的“空中楼阁”,把自己的快乐、幸福、美梦寄托其间,其构思非常奇妙.文章的前半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半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只因晨暮昏晓的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便可以发现,这篇散文命题为“我的空中楼阁”,具有一语双关之妙:它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反映了作者对那喧嚣浑浊、纸醉金迷的社会现实的厌弃,表明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由于文章以表现作者对客体的这种审美情思为主,所以,使文章中的“自我”上升到君临万物的地位,使形似的外在真实,居于从属的位置,甚至使物象产生不同于本来形态的变化,即艺术的“变形”.物我感应而物我合一,艺术的注意力不在对象的自然形态,而偏于对象的主观化和感情化,这样的写景散文,其美学价值就远远超过了那种缺乏审美激情的描摹山容水态的平庸之作,后者较之前者,犹如跳跃檐间的燕雀与高翔长天的云鹰. (选自《港台现代派散文赏析》,明天出版社1989年版) 《我的空中楼阁》语言特色(杨达英) 作家以独特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一座平平常常山上的一幢普普通通的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 本文就诗的语言及诗情画面两个方面来赏析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 诗的语言首先表现在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上,句子配置协调,十分讲究语言的音乐美,因而经得起读,经得起品味.例如: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文章开头两个独立成段的句子,以轻松舒缓的节奏为文章定下了欢快活泼的主旋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别致的比喻把高山和小屋连缀在一起了.“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两个状语前置,节奏明快,流露出“我”对小屋珍爱、赞赏之情. 文章最后三句收笔,更是出手不凡: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句子长短整散,错落有致,虽然不是妙语如珠,却淡雅自然,字字饱含情致,句句富有风韵. 散文在描写小屋时多用两相对应、成双作对的句子,使景物更具韵味.例如: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以树的动反衬小屋的静,以树的大反衬小屋的小,动静结合,构图别致.句子成双作对,整散交错,变化多姿,节奏感强.又如: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句中先用对偶句抒写小屋给我的快乐和幸福,再用个反问句强调这种感情,接着是两个并列的整句,抒发我深切的感受和欢快的情怀,最后颇有情趣地给山坡和小路起名,用一个主动句和一个被动句.作者深谙语言排列组合的艺术,节奏随文思的激荡不断地起伏流淌.此外,第一句中的“外”和“来”的韵母,“点”以及第二句的“间”的韵母,第三句的“飞”和“退”的韵母都相同,读来上口,增强了音乐感.像这样富有节律的、成双作对的、音节和谐的诗化的句子,文中比比皆是,许多段落都可以击节而咏,身心随节奏的流变起伏运动,产生极愉快的感觉.散文诗化,抑扬顿挫,为抒情言志创造了画一般的氛围. 散文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作者用带彩的笔,着色的文字,奇特的想像,精巧的比喻,从各个不同角度摄下了一幅幅小屋的英姿.让我们来展示一幅幅画卷. 其一,小屋点缀寂寞的山.作者用了四个比喻: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奇特的想像铺开了辽阔、空旷的背景,呈现出点缀物的小巧玲珑.四个比喻角度各异,海面飘过风帆,蓝天掠过飞雁,以动喻静,以大衬小.后两个隐喻着重色彩和情韵,渲染小屋灵巧的风姿和迷人的气势.寂静的山上增添如此灵秀的点缀,使山景大为增色,美不胜收. 其二,树点缀小屋.作者把视野对准小屋,出现了放大的特写画面:山上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姿势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树轻轻摇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小屋在绿树环抱中,特别显眼别致.作者感到仅仅绿的背景似乎还不足以点缀小屋,于是再画上一笔: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这样,给树点缀小屋的画面添加了神秘的色彩,令这幅风景画更加迷人,更呈风采. 其三,小屋若隐若现.作者拉开距离,改变角度,站在山下,仰视小屋,从绿树夹缝里看小屋,见到的都是某“一”局部: ……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再离得远些,或许可见小屋的全貌,它位于高山之颠,“凌空而起,姿态翩然”,“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若隐若现的小屋加上画龙点睛之笔,使其神韵毕肖,充满活力.作者不时转换角度,多层次的构图,获得立体化的空间感觉. 作者意犹未尽,还别出心裁,描画了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图: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对比,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蓬莱仙境,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不仅画面诗意浓,而且句子非常美,有时整齐对衬,音调铿锵,有时三字一顿,四字一停,节奏明快.读着这情文并茂的文句,眼前浮现出一幅烟雾蒙蒙、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像欣赏一曲旋律轻盈的乐章,又像进入仙境在云海中漫游,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篇散文用一幅幅图画来表达作者对小屋的情怀,图画分别有小屋的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把小屋点染.如欣赏一系列画卷,感受艺术的审美力量.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9期.有删节) 《 《我的空中楼阁》赏析 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上,一幢平平常常的小屋.谁没见过这样的景物,有什么文章可做呢?请读一读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吧!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到了他的艺术彩笔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着无穷的情韵.从这一山一屋中竟然发掘出如此迷人的诗情画,意丰实令人惊异.这篇出色的写景散文,气韵生动,情采飞扬,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是一首感物咏怀的无韵诗.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小屋的位置.一开始,作者用了“山如眉黛”这个现成的比喻,似乎看不出什么奇特之处.可他由此生发下去,便带出一个新鲜的比喻来:“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独出心裁,熨贴自然,使“山”、“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态.前一比喻是不可或缺的铺垫.后一比喻的光彩又使前一比喻脱去凡俗,顿然生辉了.这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笔,那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便已经有些韵致了.且看第二笔:“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柔和的角长”把“眉梢”的美具体化了;小屋“玲珑”地立着,与山的契合是那样清新,那样自然.这个倒装句简洁而洒脱,浸泣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把作者的感受完美地表现出来. 第二部分,从“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到“轻灵而自由”.通过小屋点缀山,树点缀小屋的精巧布局,显现出小屋“凌空”的姿态.写小屋点缀山的效果,作者用“点破”山的寂寞,“增加”景色的风采来说明.接着,又连用四个比喻表现“山上有了小屋”而给人的美感:“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飘”、“掠”的动态写静止的美,出奇制胜,气韵生动,这是作者发挥想象的能动作用而产生的形象的变戊.后一对隐喻,则直接点出它给人的色彩印象和气氛感觉.语言简洁秀逸,呈现出锤炼文字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那种潇洒风姿,把山和小屋写得如此令人神往,令人陶醉.这是作家善于体察,善于联想,善于精微地表现内心独特感受的结果.写树“点缀小屋”,很有层次.先用“一片纯绿色”抹那一脉青山.山上的树是“无花树”,本来无花,作者却偏要拿花来作比较,从而突出了“树的美”.其次,又用“许多树”点缀小屋,用对比的方法陪衬出“小屋的静”、“小巧”、 “别致出色”.再其次,用“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点缀小屋,着意突现绿的以调,绿的荫蔽,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最后,采用仰视的的巧妙角度,一个远镜头便把小屋推向空中:在树的遮掩、簇拥下,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联想奇瑰、浪漫,字里行间已暗暗蕴含着题目的“空中”二字了. 第三部分,从“小屋之小”到“以及一天一个美梦.”转入直接对小屋环境的描绘.先扣住小屋的“小”字做文章.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把这块土地戏称为“领土”,除了诙谐风趣之外,还含有这是“独立”的地盘的意思.写“领土”,小中还有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领土”是“有限的”,和“领土”相对的“领空”却是“无限的”.写“领空”,作者换用了对偶句: “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写出小屋在地上虽受到“限制”,空间却是“无限的”、自由的.这里突出了作者对“空中”的偏爱,对能尽情“游目骋怀”的向往.接下去,扣住“领土”写“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紫藤、月季、喇叭花……;扣住“领空”写“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写得五彩缤纷,奇光耀眼,渲染了小屋环境的美好.写罢视觉的官感,再写呼吸时受到的诱惑.空气清新得出奇,竟使人产生了闻以袭人香气的错觉与兴奋.小屋窗多,光线好,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作者用优美潇洒的抒情笔调,用新奇瑰丽的比喻,描摹了破晓或入暮时,他对光线变化的细微观察和独特感受.早晨来到,山中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安谧”,随着晨曦的扩散,视野的扩大,“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作家捕捉到这个异常新鲜的感觉,用“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开发一些”,便将光线微茫时的那种情韵,表现得非常充分.夜晚降临,他又喻之为“花瓣微微收拢”.这是作者精微观察、悉心体味之所得.末尾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光线随时间变化,自有其科学道理,并非杜撰的神话中的奇光异彩;光线有了这种变化,更逗人情思,产生浪漫的遐想.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这是对第三部分的小结.接着,作者用抒情的赞美的语调暗暗扣题:“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以“人们”影射“空中”,表明小屋虽是“空中”楼阁,“我” 却不是没有凡人欲念的神仙. 第四部分,从“出入的交通要道”到“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直接点题,写空中楼阁.先铺垫,把山坡和山路比做楼阁的“阶梯”和“走廊”.作者以小屋为中心,抒写沿山路出外与归来时的心情,实质上是含蓄地写山高,作好点题的准备.山高路远,安步当车,“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其乐无穷.“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窜中走廊.”引出“空中走廊”,便已切近题目了.走廊既在“空中”,楼在何处,读者已可想见.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一下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本文的主体形象上了.这小屋,白天“是清晰的”,前面已描述得很充分;“夜晚它是朦胧的”,何以见得?请看:“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灯多,太亮,反而不美;山上灯少,疏疏落落,“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一派迷离恍惚,依稀朦胧,山也显得虚无,树也觉得缥缈. 行文至此,作者已把楼阁置于如烟如雾的夜色笼罩之下,“空中” 的气氛烘托够了,便把笔端直接指向小屋-------- 小屋迷于雾伯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题点得多妙,真是水到渠成!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语言表达能力,竟使这普通的山和平常的小屋,幻化出令人如此心旷神怡的美妙境界! 最后三句话为第五部分,写小屋室内之好得益于自然的美,抒写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一句,概括全文,点明文章思想真谛-----揭示自然的美.大自然,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空气的污染,没有尘世的倾轧,是台湾土地上的净土.作者对处在自然怀抱中的小屋的由衷赞美,委婉含蓄地表露了对台湾社会现实的不满,竟力渲染“楼阁”遗世而独立的“空中”感,也流露出他匿迹遁世的消极情绪.“空中楼阁”这个成语,本意就是指海市蜃楼,以“我的空中楼阁”命题,说明小屋原本是虚幻的,在台湾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这种“独立”、“安静”的环境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想解脱而不可得的深沉痛苦. 这篇文章给我们以这样的启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事物中,往往蕴藏着丰厚的内涵.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人一事,乃至一点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波澜,皆可随意撷取,点化成文.关键在于作者能否用闪光的思想将这些事物照亮,于平凡中发现不寻常的东西,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作者是否善于从一个新颖的表现角度,用别具风采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从而做到“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倘能如此,我们也会笔下生花,写出意境隽永,耐人寻味的散文来.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山怎么会如眉黛?有谁的眉毛会像山?这山应该是一道横在我们眼前的山脉,起伏不大,它的轮廓成一道弯弯的不太规则的弧线.在早晨或傍晚,若是有晨雾或暮霭在山下弥漫,远远地望去,你就可以看到作者描绘的景象了. 那么,小屋像眉梢的痣,又有什么美妙之处呢?当然,这里的美不在于具体的痣或是眉,而在于整体的形象:由弯弯的眉黛,读者自然会想到一个美丽的女孩,女孩漂亮的眼睛上的那一道眉毛与一道远山的轮廓这两个形象会在读者的脑海里同时出现,相互重叠,互相补充,一会儿是面容,一会儿是远山,此隐彼现,此现彼隐,二者最美妙的地方都会在读者眼前出现.这两种形象的不固定,是这种想像与审美的重要特征.可以说,山因为眉黛而美,屋也因为眉黛而美.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这表面上是在写景,实际上是在写感受.怎么个清新法?怎么个自然法?这个柔和的角度又是一个怎样的角度?作者什么也没说,但读者却感到很真切,原因的读者在调动自己曾见过的相关形象.接下来,作者用另外的两个场面来类比“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这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无非是感觉上相同.文中的“好比”,就等于“觉得”.和前面写“山如眉黛”一样,作者又一次把读者脑海中的小屋,换成了另外的两种景象,这里的美,其实已经不全是小屋的美了,很大程度上,是读者自己的一种感觉.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象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