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宁夏地理高考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4/27 14:26:28

2009宁夏地理高考答案

这是下载地址,很方便的.答案在下面
  http://taoti.tl100.com/detail-81408.html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宁夏)
  地理部分
  图1 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1,完成1-2题.
  1.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坐标图、比例构成图的分析、解读能力.
  考生需读图分析,并解答该特定区域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并分析其演变原因.
  (1)对照图中该时间段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构的变化:原始林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渐增,据此判断其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
  (2)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下降,草地比重相对恒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说明该地正在发生“退耕还林”的变化.
  【答案】:1.B 2.D
  【区分度】:低
  南极中山站( , )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 , )正式开站.根据此完成3-5题.
  3.昆仑站正式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
  A.5时25分 B.6时25分 C.12时25分 D.13时25分
  4.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约为:
  A.820千米 B.1020千米 C.1220千米 D.1420千米
  5.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所在的地点:
  A.年降雪量较大 B. 气压较高
  C.年太阳辐射较强 D.年均风力较小
  【解析】:
  该题命题意图在于综合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1)中山站时区:76/15,东五区,时间9:25;东八区,时间:9:25+3:00=12:25
  (2)两点间的距离计算,该题对这一距离问题予以粗略估计的命题呈现要求;据题意可知:两地经度相当,因此,分析距离看纬度差;纬度相差约11度,则距离约为:11*110
  (3)略
  【答案】:3.C 4.C 5.D
  【区分度】:中
  图2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2,完成6-8题.
  6.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原因
  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7.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 ②光照充足 ③地形平坦 ④水源丰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解析】:
  本题以特定的区域图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定位、分析、判断,对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
  (6)据图分析,经纬网判读、疆界轮廓判读,准确定位:甲:荷兰,乙:肯尼亚.继而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区域的自然特征进行判别.
  (7)地处热带地区的肯尼亚发展鲜切花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从光、热角度分析(高原地形、草原气候不能成为对比后的优势).
  (8)A选项“价格较低”值得商榷(至少存在一个劳动力成本问题),B、C选项皆有明显描述性错误:“土地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答案】:6.B 7.A 8.D
  【区分度】:中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9-11题.
  9.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 湖滩面积大,水浅 B 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 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 D 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10.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A 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 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 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 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11.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 围湖造田
  C 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 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取信息迁移思考的能力.
  (9)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条件在于:气候(纬度地、气候适宜,适于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
  (10)“一条线”、“一大片”反映出湖区水域轮廓的变化,可从水量、水位的变化进行分析.
  (11)“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影响,但人为原因占主导,即:围湖造田、湿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量下降.
  【答案】:9.A 10.C 11.B
  【区分度】:低
  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企业众多.近年来,钢铁出口量增长较快,所需铁矿石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大量进口;钢铁企业布局呈现由接近煤炭、铁矿石产地向沿海转移的趋势.
  图5示意甲、乙、丙三地的位置.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在甲地建设大型钢铁企业(M公司),所需铁矿石依赖进口,但限于港口条件,大型货轮无法直接停靠,进口的铁矿石部分需在乙地港口转运.近期,M公司并购了乙地的钢铁厂,并计划在丙地建立大型钢铁厂.
  (1) 简述我国在沿海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7分)
  (2) 根据图示信息说明甲地港口难以营建深水泊位的原因.(10分)
  (3) 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厂后,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为什么?(11分)
  (4) 说明在丙地建大型钢铁厂相对于甲地应具备的有利区位条件(8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分析信息,阐述规律、原因的能力,当然其中涉及简单的区域判读思考.
  以“钢铁工业的布局”,临海型工业布局中港口的作用为考点依托.
  判读海岸线轮廓,联系区域特征:甲上海宝钢,乙宁波北仑港,丙广西防城港.
  依托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厂,着眼点在于:交通最有,便于原料或产品的运输.
  港口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甲地,上海发展大型港口的陆域条件、经济腹地等皆具备,但水域条件中的水深、航行条件不佳.
  乙地作为甲地钢铁工业生产的铁矿石转运港,处于外国铁矿石的输入第一地,因此两地间的生产环节分工,也即较为明晰.乙地用铁矿石炼铁,甲地用乙地提供的产品炼钢,减少了大比重减重型原料在运输过程中的运费w.w.w.k.s.5.u.c.o.m
  在丙地建厂,其有利的区位条件可从:港口优势(深水良港)、距离优势(靠近原料输出国澳大利亚)、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带(地价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
  【答案】:(1)便于利用进口铁矿石,降低运输成本 便于钢材进口,降低出口钢材的价格 (临近市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钢铁消耗量大.
  (2)甲地位于长江口附近 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持续大量沉积,导致甲地沿岸地区水浅且水深不稳定
  (3)乙地钢铁厂炼铁,甲地钢铁厂炼钢 可以充分发挥甲地钢铁厂的技术、设备优势和乙地港口优势 减少铁矿石的转运成本
  (4)丙地应具有深水良港(深水停泊条件,可停泊大型货轮) 原料(铁矿石)运输路线短,运价低 建设成本低(地价低)
  【区分度】:低
  37. (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图6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 ① 区.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14分)
  【解析】:
  命题类材料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迁移转化,阐释新鲜问题.
  综合考察考生的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迁移转化、总结阐释的能力.
  读材料,明确新颖命题;
  分析已知图,区域定位,经纬线、年降水量线、图例、注记.
  内蒙古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2问,为“自圆其说”的开放性命题,
  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化地区,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立足于:恢复植被;且已知题干明确点明: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进而降水增多,气候趋于湿润,干旱得以缓解.
  【答案】:(1)干旱、半干旱地区 距海远近
  (2)选① 选②或③ 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与荒漠 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物,会加重区域旱情 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区分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