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生活在周恩来的那个年代吗,会提出什么救国方案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14 03:16:47

假设生活在周恩来的那个年代吗,会提出什么救国方案

周恩来的父母周劭纲与万冬儿
  周恩来的生母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万冬儿.
  1877年,清河知县万青选的夫人张氏生了个女儿,因是冬至那天生的,取名万冬儿.又因排行十二,所以人称十二姑.万冬儿聪明、美丽,性格开朗而又刚烈,深得万老太爷喜爱.
  当时,在清河县,万老太爷出去访客会友、处理政务时,绿衣官轿后面有一小花轿尾随着,花轿里坐着的就是他的爱女万冬儿.这在当时清河县是一件人人皆知的事情:万老太爷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自己的爱女带在身边.官轿后跟着小花轿,这几乎成了清河县一景.
  冬儿悟性很高,又善解人意.父亲处理政务或会客交谈时,她一般不闹不玩,多是忽闪着一双大眼睛静静地听,一副成人的神态.耳濡目染,她从小学会了许多处理事务的本领,并日益练达.
  冬儿自小就很有性格,既聪明又倔强.那时是以“三寸金莲”为美的年代,冬儿竟然不肯缠足,由于父亲宠爱,别人也拿她没办法.小小年纪,她就吵着要读书识字,那时候读书是男人的事情,但在她的软缠硬磨下,万公馆破例让她念书,使得她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万冬儿渐渐长大了,慢慢显示出她的才干来.在万老太爷的鼓励下,冬儿从母亲张氏手里接过了万公馆的总管之职.因她干练且不偏不倚、说一不二,在几年时间里,就把拥有老老少少几十人的万公馆管理得井井有条.
  1897年,刚刚20岁的万冬儿由父亲作主,嫁给了山阳县周起魁先生的次子周劭纲为妻.周劭纲性格随和,忠厚笃诚,而万冬儿的精明干练及管理万府的能力却名声在外,尽人皆知,所以万冬儿自从嫁到山阳附马巷周家大院后,婆婆年迈体弱,渐渐就由她主持家务.万冬儿果然不负婆婆的信任,周府中姑嫂间有了矛盾,处理家务时遇到困难,“请十二姑来说说清楚”便成了大家的口头禅.而冬儿每请必到,到了就三下五除二将这些连“清官也难断”的家务事干脆利落地处理好,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冬儿嫁到周家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他就是周恩来.那个年代生儿子富贵,冬儿又是头胎生儿子,她在周府的身价地位就更高了.只可惜,不多久公公周起魁去世,万家也已经渐渐衰落,冬儿再有本事,也无回天之力.生性倔强的冬儿硬撑着整个周府,终于在1907年病倒.她抱病操劳,对外隐瞒病情,以致延误医治,于夏天不治而亡.冬儿这一年只有31岁(虚岁),死得非常可惜.万家得知爱女去世后,万分悲伤,冬儿的母亲张氏强令周劭纲置办楠木棺材,要披五层麻、漆七层漆、做像模像样的道场.当时周家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来钱如此操办?虽然周劭纲唯唯诺诺,但无能为力.万老太太毫不退让,不达目的不许安葬.
  最后,只好把灵柩厝于庵中.直到28年后,万老太太亦已作古,周劭纲用多年来攒下的一笔钱,把妻子的灵柩领回淮安,归葬于淮安东门外周家祖茔地.
  家道不兴无钱续弦,再加上怀念美丽能干却不幸早亡的爱妻,从此周劭纲孑然一身,孤独度日.他在此后很长时间里一直随身携带着爱妻万冬儿的画像,直至后来遇到意外情况不慎丢失.
  周恩来对母亲怀有深深的感情.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对众多记者说:“35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此后周恩来多次表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965年春节前夕,周恩来交给侄儿周尔萃一项特殊任务:带头移风易俗,代表他回一趟老家,平掉淮安的周家祖坟,棺木就地下沉,退耕还田.据说万冬儿的坟也被平掉了.据说,当地的农民不忍心将周总理生母万冬儿的坟平掉,就悄悄的把她的棺柩抬到距周家祖坟地东南方向约300米的知青小农场重新安葬,但因无墓碑,无人圆坟,三四年后,坟墓也就成了平地,再也找不见了.
  周恩来的生父周劭纲原名贻能,字懋臣,后更名劭纲,1874年生于绍兴,是“国学生”、“主事衔”.这个“国学生”是花钱捐的身份.在那个时候,“国学生”就算很有文化了.主事则是官阶,正六品,也是捐来的,而且是“有官衔无职务”.父亲去世后,为了,生计,周劭纲远走他乡,先后在江苏、湖北、东北和河北等地谋事,给人当幕僚、家庭教师或文书、收发之类.周劭纲最难过的事情,是爱妻万冬儿死的时候他竟不在家,那时他正在武汉谋生.
  1922年,在胞兄周贻赓的帮助下,他去齐齐哈尔当了烟酒事务局的办事员,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后和1931年周恩来在上海领导地下斗争最艰难的日子,周劭纲都曾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上海和儿子在一起,并为革命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
  1937年,抗战爆发了,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参加国共谈判.不久,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成立,生活无着的周劭纲和邓颖超的妈妈杨振德先后来到这里.武汉被日军占领后,周劭纲和杨振德又辗转抵达重庆.
  在重庆红岩村,周劭纲因年事已高,只做些看看门、扫扫院子的小事,但他与工作人员相处和睦,亲如家人.
  1942年7月,周劭纲突然在红岩办事处病倒,高烧不退,7月10日就去世了.当时周恩来正住院且手术过后才两三天,大家知道周恩来是极重感情的人,对父亲一向很孝顺,怕他精神受刺激,对养病不利,决定暂时不告诉他.周恩来看出破绽来了.听说父亲去世已三日,周恩来立刻惊得脸色苍白,加之手术后身体虚弱,站不住了,立刻蹲到地上.在大家搀扶下他回到办事处,见到邓颖超后大发雷霆,“老爷子过世这么大的事为什么要瞒着我,你跟我这么多年还不知道我?”责问得邓大姐直掉泪……
  这天晚上,周恩来为父亲守灵至拂晓.
  丧事公布后,毛泽东致电哀悼,蒋介石等国民政府的要人致函或到红岩吊唁.
  周劭纲一生颠沛流离,生活不安定,过着清贫、困苦的生活.他和爱妻万冬儿生下了周恩来、周恩溥和周恩寿三兄弟.
  周总理生前对侄子侄女极少谈到自己的父亲.只在1964年8月他对亲属讲话时说过一句:“我对父亲是同情的.”1974年春夏之交,周恩来即将住院之前,他的侄子周秉钧出差北京,去西花厅看望他时,他竟主动对侄子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对你爷爷是很同情的.他人很老实,一生的月工资没有超过30块钱.但是他一辈子没做过坏事,而且他还掩护过我.”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交给侄女周秉德一个很旧的小黑皮夹子,并说:“解放前,你伯伯做地下工作时,因为拿公文包上街目标太大,就把重要的文件和信放在这个小夹子里,装进贴身的上衣口袋里.夹子里还有一张你爷爷的照片.”邓颖超拿出照片来,周秉德看见照片背后有周恩来亲笔写的“爹爹遗像”四字.
  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在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
  相识的.那时,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的邓颖超,是
  “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恩来,
  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为了加强斗争的力量,周恩
  来、马骏、郭隆真、邓颖超等二十名青年男女,成立了天津
  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组织——觉悟社,并出版了不定期刊物
  ——《觉悟》.在天津爱国学生运动中,周恩来与邓颖超都是
  冲锋在前的勇士,在觉悟社内,他们又都是志趣相投的战
  友.照常情,青年男女,特别是志趣相投的青年男女,在交
  往中相互爱慕,是自然之理,但那时周恩来与邓颖超这两
  颗充满激情的心,却丝毫没有去顾及个人感情,他们一心一
  意忙着救国,忙着斗争.又因为那时社会上封建思想很严
  重,对于男女之间的社交,“道学家”们攻击更甚,而“觉悟
  社”的社员们懂得,他们的行动,是对流言与诬蔑最有力的
  回答.因此,为了斗争,他们都更加严格地克制着自己的感
  情.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等197名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
  乘坐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前往巴黎去进一步探求救国救
  民的真理.而邓颖超则到北京师大附小当了教员,他们虽然
  相隔云山万重,但从来未间断彼此的磷系.凭着鸿雁传书,
  他们交换着情况,交流着思想.此外,国内社友们还常会收
  到寄自法国的画片或贺年片,其中许多是周恩来寄来的.他
  曾在1922年底趁友人回国之便,给已转到天津教书的邓颖超
  带去了一张附有题诗的贺年片.正是在这种纯真的,志同道
  合的通信中,他们的感情逐渐成长了,终于定情.
  1924年7月,周恩来从巴黎动身回国.当时,邓颖超任
  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长.他们虽然在书信往来中间已经定
  情,但周恩来归国后近一年,却不曾有机会同邓颖超见上一
  面.
  1925年1月,高君宇在上海参加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
  会之后,受周恩来之托,在返回北京的途中,特地在天津下
  车,到邓颖超任教的学校去看望她,并带给了她一封信,高
  君宇的这一次看望,对于他们的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
  此,高君字被邓颖超称之为她与周恩来之间的“红娘”.
  1925年8月,周恩来与邓颖超要在广州结婚.邓颖超乘
  火车到达广州那天,周恩来因公务缠身,实在不能去接,就
  将接新娘的“任务”交给了秘书陈赓.周恩来进了一张相片给
  陈赓,陈一看相片,乐了:“我的周大主任,您这是从哪个博
  物馆里掏出来的?”周恩来说:“这还是我去法国留学以前她送
  我的.这,就要看你的眼力了.”“我的眼力,您放心!”陈赓说
  着走了.
  陈赓来到火车站,瞪圆了眼珠子.注视着从车站走出来
  的每一个女郎,可是,下车的旅客都走空了,还是没见到他
  的“准师娘”.
  此时,周恩来住处已是宾客满堂,大家都眼巴巴地等着
  看新娘于.陈赓日来一见这局面,知道自己把新娘接丢了,
  大家不会放过他,于是来了个以攻为守.
  他一进门就嚷道:“没接来,让我把新娘接丢了!不过,
  这不能怪我,你们大家都看看!’他举着那张旧相片,转着圈
  儿让大家瞧,“让我拿着几年前的相片去接人——应该怪周
  主任自己……”.陈赓正在“嫁祸于人”,门口忽然走进一位
  笑眯眯的姑娘,陈赓和她打了个照面,马上愣住了,正是相
  片上的那位.
  原来,邓颖超在火车站没有看到想念已久的周恩来,只
  好照着通讯地址,径直找到他的住处,周恩来迎上去,拉着
  邓颖超来到陈赓面前笑着说:“介绍一下,这就是我常在信中
  提到的陈赓,今天我有了急事,请他去接你,谁想到他居然
  把我的新娘接丢了,还有理瞎嚷!”大家哄地围上去:“罚他!
  周主任,狠狠地罚他!”众人七手八脚地将陈赓按倒在地给邓
  颖超磕头.闹过之后陈赓负疚地说:“我认罚,就罚我给周主
  任操办婚礼吧.”
  就这样,1925年的8月8日,找上门去的邓颖超成了周
  恩来的新娘,他们结成了一对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并肩战
  斗的革命伴侣.
  不论是战争环境,还是和平年代,因工作需要,经常使
  周恩来与邓颖超分离,但他们却无论何时,都心心相印,相
  互夫怀,相互思念.
  “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在撤退途中,周恩来患病发高
  烧到40°C.他因抱病安排善后,劳累过度,神志昏迷.由聂
  荣臻等护送到香港治疗,当他第一次从昏迷中醒来时,便向
  在身边作护理工作的一位女同志问道:“不知道邓颖超有没
  有消息?”这位同志答道:“到上海了.”他又问:“你怎么知道
  的?”这位同志告诉他消息确实,他听后十分高兴.
  1947年3月,国民党把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向陕北、
  山东两翼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毛泽东、周
  恩来、任强时等国在陕北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
  陕北战场的周恩来,在戎马俊炮之中,于中秋之夜仍抽暇给
  邓颖超写了倩.这封信辗转托人送到邓颖超手中时,她正在
  晋察冀边区搞土地改革,和秘书楚平住在一个老乡家里.楚
  平开玩笑说:“大姐的情书来啦!”邓颖超愉快地间信后,诙谐
  地说:“什么情书,是形势报告.不信你看!”她大大方方地把
  信递给楚平,楚平指着“今日中秋,对月怀人”等处说;“这不
  是情书吗?落款处还特地写明了是旧历中秋写的哩!”
  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
  题,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在瑞士举行的日内瓦会
  议.这时国内家中的庭院里,娇艳的海棠花正值盛开.海棠,
  是周恩来最喜欢的花.邓颖超赶紧压了一枝,连同原来医好
  的一片红叶,一同装在信封里寄去.信里还写道:“红叶一
  片,寄上想念”,表示了真挚的思念之情.周恩来托人带回了
  压制好的日内瓦出名的芍药花与玫瑰花,作为回很亲人的礼
  物.这两地的花和叶后来装在一个镜框里保存着,成为一件
  特殊的工艺品,更是他们情深似海的见证.
  1960年,邓颖超在协和医院做手术,正值暑天,周恩来
  的外事活动已安排的满满的,无法抽身.他就让身边的工作
  人员在手术那天不断同医院取得联系,以便随时知道手术后
  的情况.有一天,他还利用去机场接外宾之便,顺便到医院
  去看望.邓颖超见他日程排得那样紧,“还抽身来看望她,于
  心不忍,反劝他适当注意休息,不要以她为念.
  周恩来工作的特点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都随时批阅
  文件.有时没有桌子,他就顺手拿本书垫,但书写起来不太
  方便.后来他发现用一块小三合板来衬垫就方便多了,从此
  以后卧室和没有桌子的地方便都放上一块小三合板,以备随
  时可用.周恩来盘膝坐在床上垫着三合板,批改文件,实在
  辛苦.特别是在他高龄,重病之后更是不免感到劳累,为了
  改善他的工作条件,邓颖超亲自设计了一个一边高、一边低,
  适合周恩来靠坐在床上伏案工作的小床桌.为了不使文件散
  落到床上,减少他用左手去扶持文件的力量,在桌面四周还
  加了边框.这张作为他们恩爱见证的小床桌,曾出现在周恩
  来生平事迹展览会上.
  1963年1月,周恩来曾去拜访老作家,盆景艺术家周瘦
  鹃,周恩来一边与瘦老交谈,一边抱起了瘦老最小的女儿全
  全,逗着她玩,给她糖果吃.周瘦鹃见此情景,老泪盈眶地对周
  恩来说:“总理,您为中国革命奋斗了几十年,听说还没有一
  个自己的孩子,我这个全全就送给您吧.”周恩来听后,朗声
  笑道:“周瘦老啊,全中国万万千千个儿童都是我的孩子,都
  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样,不是就不分你的我的了吗?”
  1972年,周恩来得了癌症,一直拖到1974年夏才住进医
  院.在这一年半中,邓颖超不论阴晴风雨,每天都要去看望周
  恩来,有时还参加医疗组织会议,讨论治疗方案,在需要作
  手术时,邓颖超总是守候在手术室外边,直到深夜、凌晨……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了.同半个多世纪同生共死的
  亲人诀别,邓颖超的心都碎了,她用周恩来生前对她的爱
  称,献上了用鲜花扎成的花圈,花圈上写着“战友——小超
  哀献”.
  早在50年代初,周恩来考虑到中国人多地少,曾倡导过
  殡葬改革,改土葬为火葬.后来,他便与邓颖超相约,死后
  连骨灰也不保留.那时他说,这一点我做得到,不知你能不
  能做到.邓颖超回答说,你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周恩
  来诀别人世后,邓颖超申述了他的遗愿:“把骨灰撒在祖国的
  江河大地上.”
  1925年夏天,周恩来与邓颖超这两位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革命战友,经组织同意结为夫妻.可这时周恩来在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军事部长兼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工作忙得不可开交,脱不开身.而邓颖超也远在天津,担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长兼天津各界联合会主席团主席.为此,党组织决定调邓颖超来广东区委会工作.周恩来因此写信给邓颖超,要她速来广州.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到达广州的邓颖超结婚了.本来他们不准备举行什么仪式,也不准备设宴请客,想一切从简.但黄埔军校的许多同事知道了这件事,非要见一见新娘子,还闹着要他们请客.
  周恩来见推却不了,便在自己的住所请了两桌客人.他们当中有国民党人邓演达、何应钦、钱大钧、张治中等,还有共产党人恽代英、熊雄、高语罕、陈赓、张婉华等.刚到广州的李富春和蔡畅也匆匆赶来参加.
  宴会还没开始,来客中有人听说邓颖超在“五四”时期15岁就当了宣传队长,便提议要她当众介绍一下和周恩来的恋爱经过,一睹她演讲的风采.调皮的陈赓见状还搬过一只矮凳,客厅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只见邓颖超落落大方地踏上凳子,脸色虽然有些绯红,但完全没有一般女子的那种忸怩和慌张.她轻轻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嗓子,便从容不迫地述说起来.她先从“五四”时期和周恩来相识谈起,接着又讲了他们几年相爱的经过.她侃侃而谈,口齿清楚,声音宏亮,讲得绘声绘色,不时引起人们一阵又一阵的掌声,特别是周恩来在明信片上写给她的那首诗: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打破一切的束缚!勇敢地奔啊奔!——她用深情优美的语调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时,赢得了全体客人长时间的鼓掌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