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 列传三十六》译文,新唐书译文张俭,字师约,京兆新丰人.隋相州刺史、皖城郡公威孙.父植,车骑将军、连城县公.俭,高祖从外孙也.高祖起,俭以功除右卫郎将,迁朔州刺史.时颉利可汗方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08 12:25:06

《新唐书 列传三十六》译文,
新唐书译文
张俭,字师约,京兆新丰人.隋相州刺史、皖城郡公威孙.父植,车骑将军、连城县公.
俭,高祖从外孙也.高祖起,俭以功除右卫郎将,迁朔州刺史.时颉利可汗方强,每有求取,所遣书辄称诏敕,边吏奉承不敢却.及俭,独拒不受.大教民营田,岁收谷数十万斛.虽霜旱,劝百姓相振赡,免饥殍,州以完安.李靖既平突厥,有思结部者,穷归于俭,俭受而安辑之.其在碛北者,亲戚私相过省,俭不禁,示羁縻而已.俭徙胜州,后将不察其然,遽奏思结叛,朝廷议进讨,时俭以母丧,夺服为使者抚纳之.俭单骑入其部,召酋帅慰谕,推腹心,咸匍匐归命,因举徙代州,遂检校代州都督.俭劝垦田力耕,岁数稔,私蓄富实.俭恐虏易骄,乃建平籴法,入之官,虏悦喜,由是储斛流赢.
迁营州都督,兼护东夷校尉.坐事免,诏白衣领职.营州部与契丹、奚、?、靺鞨诸蕃切畛,高丽引众入寇,俭率兵破之,俘斩略尽.复拜营州都督.太宗将征辽东,遣俭率蕃兵先进,略地至辽西,川涨,久未度.帝以为畏懦,召还.见洛阳宫,陈水草美恶、山川险易,并久不进状.帝悦,拜行军总管,使领诸蕃骑,为六军前锋.时高丽候者言莫离支且至,帝诏俭自新城路邀击,虏不敢出.俭进度辽,趋建安城,破贼,斩数千级.累封皖城郡公.后改东夷校尉官为都护府,即以俭为都护.永徽初,加金紫光禄大夫.卒,年六十,谥曰密.
俭兄大师,太仆卿、华州刺史、武功县男.
弟延师,左卫大将军、范阳郡公.性谨畏,黄羽林兵三十年,未尝有过.卒,赠荆州都督,谥曰敬,陪葬昭陵.
俭兄弟三人门皆立戟,时号“三戟张家”.

张俭,字师约,京兆新丰人.是隋朝相州刺史(官职名)、皖城郡公(爵位名)张威的孙子.张俭的父亲张植,曾任车骑将军、连城县县令.
张俭,是唐高祖李渊的兄弟的外孙.唐高祖起兵的时候,张俭因为军功担任右卫郎将(官职名),升迁为朔州刺史.当时颉利可汗(突厥人的头领)正强盛,每次向朝廷索要东西,发来的文书都称为“诏敕(皇帝专用)”,边境的官吏捧着接收不敢拒绝.只有张俭到任,拒绝不接受.大力教导百姓种田,一年收获粮食好几十万斛(容量单位).即使遇到霜旱灾害,规劝百姓互相赈济帮助,没有饿死的,朔州团结安定.李靖平定突厥以后,有打算集结部落得,走投无路投奔张俭,张俭接纳并妥善安置他们.有亲戚在沙漠以北的,他们之间相互走访,张俭也不禁止,只展示捆绑人的用具而已.张俭后来迁到胜州做官,继任的将领不了解情况,立即上奏说突厥人打算集结叛乱,朝廷商议派兵征讨,当时张俭母亲去世,夺服(朝廷强使他停止守孝)作为使者去招抚突厥人.张俭一个人骑马来到突厥的部落,召来酋帅(突厥人头领)抚慰他们,说肺腑之言,突厥人都趴在地上表示臣服,因此升迁到代州,担任检校代州都督(官职名).张俭劝说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一年丰收好几次,百姓积蓄很富裕.张俭担心少数民族容易骄横生事,于是发明了平籴法,在全辖区推行,少数民族很高兴,于是积蓄更加丰厚.
张俭又升迁为营州都督(官职名),兼任护东夷校尉(官职名).因为过失免职,朝廷下诏让他以平民的身份(不给俸禄)担任职务.营州的军队和契丹、奚、?、靺鞨等少数民族因为边境不明确发生摩擦,高丽(少数民族,今朝鲜族)派兵入侵,张俭指挥部队打败他们,俘虏消灭了几乎全部敌人.朝廷重新任命他为营州都督.唐太宗即将征讨辽东,派张俭带领少数民族组成的部队先开进辽东,攻占土地一直到达辽西,河水暴涨,很长时间都没法过河.皇帝以为他畏惧懦弱,命他回来.在洛阳宫面见皇上,向皇上说明了当地的水草情况、地理形势,并解释了很久都没有前进的原因.皇帝很高兴,加封为行军总管(官职名),让他统领各少数民族的骑兵,做为六路军马的前锋.这时投降的高丽人说莫离支(少数民族)就要到了,皇帝命令张俭从新城路包抄袭击,敌人不敢出战.张俭进入度辽(地名),直逼建安城,大败敌人,斩获好几千人.多次加封到皖城郡公(爵位名).后来东夷校尉官(官职名)改称都护府,就让张俭担任都护.永徽(唐太宗年号)初期,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去世的时候,六十岁,谥号叫做“密”.
张俭的哥哥张大师,历任太仆卿、华州刺史、武功县令(都是官职名).
张俭的弟弟张延师,历任左卫大将军、范阳郡公.性格谨慎小心,统领羽林兵三十年,从没有过失.张延师死后,追赠他为荆州都督,谥号叫做“敬”,陪皇帝一块埋葬在昭陵.
张俭兄弟三人府门口都树立戟(武器名),当时号称“三戟张家”.

张俭,字师约,是京兆(唐时长安)新丰人。前隋相州刺史、皖城郡公张威的孙子。其父名张植,曾做过车骑将军、连城县公等官职。
张俭,本是高祖皇帝的侄外孙。高祖皇帝初起兵,张俭就因为有功被封为右卫侍郎将,后升为朔州刺史。当时颉利可汗日渐强盛,常常向边境一带索取财物,发来的书函竟谮用“诏书”、“敕旨”之类的称呼,边关的官吏只好顺从不敢推辞。当张俭来任职后,唯独他敢拒绝不理会。他还鼓励、指导百姓们种...

全部展开

张俭,字师约,是京兆(唐时长安)新丰人。前隋相州刺史、皖城郡公张威的孙子。其父名张植,曾做过车骑将军、连城县公等官职。
张俭,本是高祖皇帝的侄外孙。高祖皇帝初起兵,张俭就因为有功被封为右卫侍郎将,后升为朔州刺史。当时颉利可汗日渐强盛,常常向边境一带索取财物,发来的书函竟谮用“诏书”、“敕旨”之类的称呼,边关的官吏只好顺从不敢推辞。当张俭来任职后,唯独他敢拒绝不理会。他还鼓励、指导百姓们种田,每年收粮食数十万斛。就算有冬旱之年,劝百姓互相接济,都不会饥饿而死,朔州一带因此很稳定、平安。李靖勘平突厥的叛乱后,有思结部落的人众,无路可逃来投奔张俭。张俭接受他们并和睦他们安置。他们在碛北一带的(少数民族),亲戚之间私自过往探访,张俭也不禁止,只表示不知道而已。后张俭调到胜州,继任(朔州刺史)的官吏不细察实际情况,冒然向皇帝报说思结部落又叛乱,朝廷商议要出兵讨伐,当时张俭因为守母孝(在京),放弃按服守孝的规定请求作使者去安抚招纳他们。张俭独自到思结部落,召见他们的首领安慰,推心置腹(陈述利害),他们都很虔诚的归顺,因此又被调到代州做官,并兼任代州都督。张俭劝诫(少数民族的人)重农力耕,每年庄稼都成熟好几次,私人家中积蓄都很殷实。张俭担心他们会越来越骄横,所以公布了“平籴法”,粮税入缴官仓。思结部落的人很高兴,因此官仓也很充实。
后来升迁为营州都督,兼任护东夷校尉。因为差错被免了职,降为平民保留官衔。营州与契丹、奚、靺鞨等夷族很临近,高丽国纠集这些部落入犯,张俭率兵打退,几乎全部剿灭。(因此)又被封为营州都督。太宗准备征剿辽东,遣张俭率俘虏的少数民族(兵士)在前探路,一直打到辽西,因为河水涨起,很久都不能渡过。太宗认为(张俭)胆小害怕,便把他召回。在洛阳宫接见时,(张俭)细细讲述了(辽西)山水环境和地理情况,以及长时间不能进军的原因。太宗很高兴,封他为行军总管,命他率领众少数部众,做为六军的先行。当时高丽国等待的莫离支部落将要到了,皇帝让张俭从新城路半道截杀,敌兵不敢出来。俭率兵进军渡过辽河,直达建安城,打败敌兵,杀了好几千人。一直封官做到皖城郡公。后来改东夷校尉官为都护府,就命张俭做都护长官。永徽元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后死,享年60岁,(皇帝赐)谥号为“密”。
张俭的哥哥名大师,曾做过太仆卿、华州刺史、武功县男等官。
(他的)弟弟叫张延师,做过左卫大将军、范阳郡公等官。为人谨慎小心,统领羽林军三十年,都不曾有过差错。死后追封为荆州都督,谥号为“敬”,陪葬在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张俭兄弟三人门前皆立戟(唐制,三品以上官门前皆立戟,以示尊贵),当时人都称为“三戟张家”。
这是我认真翻译的原文,意思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请您选用。基本做到了“信、达”的标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