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高效课堂小学语文课有语文味教学随笔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04 06:17:11

如何使高效课堂小学语文课有语文味教学随笔

浅谈如何体现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
内容摘要:关注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审视定位,从自身出发,关注本真的语文课堂.要使语文课堂具有浓厚的“语文味”.要使“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语文课教学中要得以充分体现,要使学生有说出体会的欲望,有体会的语言可说,有胆量敢说.要关注文本细读、追求智慧课堂.关键词:以读为本、以人为本、“问题”意识、文本细读
简单的说“高效课堂”就是要让最短的时间的课堂实现最大的实效.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量,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审视定位,从自身出发,关注本真的语文课堂.这就要教师“坚守语文的本真,追求智慧的课堂.” “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田.”简单的说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具有浓厚的“语文味”.要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体现 “读味”, “言味” “析味”的三“味”书屋.
(一)“读味”——坚守语文本真、感受书声琅琅.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语文课教学中要得以充分体现,教师要给学生读的机会,把读的权利完全归还给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让孩子多种形式朗读:范读,表情朗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默读,诵读,男女对读.读的同时要加强指导,读的形式多了,读的层次也就有所不同,方法也就更加灵活了,学生的精力也就旺盛了,读书求知的兴趣就更高了,这对“积累语言”和“促进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我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就是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导入时,让学生先对“课题”质疑,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读书的欲望.首先我在课件上出示图片给了学生一个视觉和感觉上的刺激,让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的最高点.指导朗读的时候,要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边读边想,在头脑中想象当时围观人群的表情、技艺高超的画家、小女孩的问话一一在头脑中浮现出来,把文字和情境结合起来,学生读起来也入情入境,兴趣高涨.整节课,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真正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窦桂梅执教《宋定伯卖鬼》第一课时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先是师读出译文的意思,同学们读出相应的文言文,接着读第二自然段,同桌之间互对,最后读第三自然段时,请一个同学读译文,其余孩子读文言文.就这样使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读书求知的兴趣.书要让学生自己先去认真读.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课后思考练习题的第一题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者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说明了读书必须要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读书,会读书呢?我想应从以下三方面解决:
1、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使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就要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图文结合、开展竞赛、多媒体的使用等.
小学生的自制力一般说来都较差,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适时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兴趣:一是当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理解有了大致的了解,没有什么新奇的时候,就可以适时追加一个加深理解的问题,这样孩子的兴趣就再一次被调动起来;二是如果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遇到困难了,教师就可以提出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有点拨作用的问题,减轻孩子阅读难度;三是当学生以上问题都解决了不愿思考问题时,教师就抛出可探讨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只有这样不松懈,步步加深,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想阅读形成能力、提高效率,达到目的,好的阅读习惯对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阅读习惯如果养成,便会终生受用,是学生拥有的宝贵财富.在小学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和边读边想的习惯,还要让孩子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等.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就能自己乐于去读书并大有所获.
3、培养质疑释疑的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释疑,这样教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重难点在哪里,学生有什么地方还不明白,教师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来讲,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寻疑、质疑、解疑.让“寻疑、质疑、解疑,”成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发动学生互相帮助解疑,着力提高学生解疑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让孩子运用多种形式朗读,丰富孩子的词汇量、积累语言,为习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言味”——审视教师定位、做好语言训练.
不管你是什么级别的厨师,还是家庭主妇做一盘好菜都不能缺少盐味.语文课堂也是这样,不能缺少言味.这就要我们关注文本的细读,激发说话的兴趣.
首先要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在整过活动中只起“导演”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朗读比赛,课本剧表演;学生是整过活动的“主角”,教师是整过活动的“配角”,活跃课堂气氛,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切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这样,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有了再创造的基础,使学生有说出体会的欲望,有体会的语言可说,有胆量敢说.这样的课堂还缺少言味吗?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孩子的评价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有创造就要有提出问题的挑战.面对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比一个恰当的回答更有价值.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应做到问题的精简,而不能太乏,应时刻鼓励学生多问,孩子在熟练读好书之后也的确能思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注意用激励的方法,进行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评语要恰当而自然,尽可能地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有几个环节,我都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一处,读了描写阮恒神态心里的句子后,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回答很积极,“他虽然害怕但他真勇敢,他真厉害,”不必要考虑他们说了多少,至少他们有强烈的说的欲望,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有话可说了.第二处,听了阮恒的话,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学生的发言也非常踊跃,“你当时疼不疼”“你没有想过放弃吗?…. 第三处,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向阮恒学习什么?你自己怎么做?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要好好练习写字,有的小孩子要好好练习跑步,有的孩子说要好好练习舞蹈,……我听了之后觉得非常高兴,我觉得孩子的说话欲望被我调动起来了,我也有了成功的喜悦.审视教师定位、做好语言训练,除了以上所将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课堂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关键.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产生语言表达的自觉性,增强语言表达的自信心,要多鼓励,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训练,充分调动他们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让学生敢发言.不能严厉批语答错的同学,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及时引导,帮他们能够说对. 使孩子乐于发言.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一起聊天、共同参与活动,让孩子敢和老师说话,乐意和老师说话,以致想和老师说话.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自然、大方,有话可说了.
2.采取读,看,做,写等促说途径.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说话训练,大大地激发了孩子说话的兴趣,调动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促进了孩子语言的规范化,能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是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读得数量多了,记忆的内容也就多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也就更规范,更具有色彩.
科学家有过这样的论证:人脑中所获得的信息70%-80%是眼睛的功劳,所以要训练学生多观察事物,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教给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为说话训练创造必要的素材.在观察活动中,指导学生区分特征来观察,如观察景致,要让学生从它们的不同角度去观察,能够看清主要特点并能够说出来.在说的过程中要流露出喜爱和赞美的情感.这样看和说相互结合,不仅教会孩子观察事物的方法也增长了孩子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以看促说,看说结合,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但凡学生自己经历的或者亲手做的事,总能绘声绘色,感情真挚地说出来.由此可以想到如果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孩子的手、脑、口并用,边做边说.
综上所述,我们感到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地训练,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上写作之路,为进入作文之门奠定基础.
(三)“析味”——关注文本细读、追求智慧课堂.
要关注文本细读、追求智慧课堂.就要先备好课、上好课,而文本细读就是它们的基础.坚守语文的本真,也就是不要离开文本,要以本为本,关注文本的解读,文本的细读.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谓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教师自己有所感悟,学生才能有所感悟;只有教师自己有所体验,学生才能有所体验;只有教师自己受到感动,学生才能受到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文本细读,学会品词析句,要想使学生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必须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为此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文本细读.
课文中的语言很丰富、精湛,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让学生得到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呢?一个字“析” 教师真正地析出味来,学生才能品出味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时紧紧抓住了“愁眠”这一核心诗眼,由此从 “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从所见、所闻、所感,几个方面分类品读诗歌内涵,解读诗歌意境,引领着学生也包括在场的老师们走进了那个孤寂清冷的夜晚,走进了诗人张继的内心,走进了《枫桥夜泊》.随着品析词句的层层深入,王崧舟老师依次完成了完整一首诗的板书.当解读“霜满天”时,王老师用李白的诗句“疑是地上霜”进行比较品析.一下子让孩子感受到诗人在茫茫夜空中感受那弥漫满天的霜花.正如王崧舟谈“文本细读”时说到什么是文本细读?他引用了朱光潜在《美学》里的话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把这个“走”换成“读”:慢慢读,欣赏啊.
“关注文本细读”是个新的理念,细读的前提是多读.教材必须反复读,只读一遍两遍是不会有什么感觉的.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不仅要熟读还要学会思考.《管子�6�1内业》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助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教材要细读,只要细读到一定程度,终会有结果的.
于老师说:“文本细读也要学会与别人交流.与别人交流是借“智慧”,会非常便捷地走入文本.”我觉得对于文本细读不能一个人闭门,而要经常和同办公室的老师交流,同学科的教师交流,这样才能有所促进,掌握才能更好.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参与教研活动,多去听别人的课,从中发行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也可以发现别人们发现的东西,是自己能够更准确地解读文本,这也是文本细读不可缺少的因素.文本细读虽然只是一门技术,但是,它最终关乎的却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士的职业素养,“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想当个好老师,就要是自己的文化积淀深厚了,是自己的生活丰富了.更要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的角度出发进行“文本细读”,使“文本细读”的效果发挥的更好,“文本细读”之路也才能越走越顺畅,越走越远.
演绎高效,追求实效,我心中的伊甸园,也许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或许我始终不能到达理想的境界,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但我会引领着一群孩子,慢慢地向你靠近!我一定永远怀着追寻理想的冲动,且行且思,且行且品.让语文课堂这“一亩三分地”,不折不扣地体现 “读味”, “言味” “析味”,使课堂落到实效,争取高效!
zz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