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帮网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高考作文: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忌”与“三宜”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6/04 04:07:48 体裁作文
高考作文: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忌”与“三宜”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高考作文: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忌”与“三宜”作文

 

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忌”与“三宜”

                               ——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为例 

陈志昌

 

 所谓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指这样的一类材料作文:该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反或相对的,但又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我们把这种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材料作文称之为思辨型材料作文。

 

 应该说,思辨型材料作文侧重于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察,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同时,思辨型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切入点不是唯一的,是灵活而开放的,考生不容易偏题,只要稍有点理解能力的人都能谈一谈,都能拿到一个保险的分数。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老师认同度高,学生也很喜欢写。但是,正是因为思辨型材料作文没有审题方面的难度,因此它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要求就高了,也就是说,考生想要拿高分也不容易,你得好好构思构思,写出点深度(体现出你的思辨能力)。

 

 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最能拉开考生写作水平、拉大写作分差的作文题,因此它备受命题者的青睐。从最近几年的作文题来看,2012年的上海卷、江西卷,2013年的安徽卷,2014年的上海卷、福建卷、全国Ⅰ卷、江苏卷、安徽卷、山东卷、湖北卷和江西卷等都具有明显的思辨性。而到了2015年,尽管单独命题的省份减少了,但思辨型材料作文依然唱主角:上海卷(关于“坚硬”与“柔软”对“造就和谐自我”的思辨)、四川卷(关于“聪明”与“老实”的思辨)、浙江卷(关于“文章”与“人品”的思辨)、广东卷(关于“感知自然”中“近”与“远”的思辨)。

 

 话又说回来,思辨型材料作文虽然在审题上没有太大难度,但有几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下面就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为例,谈一谈思辨型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的“三忌”与“三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忌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

 

学生写思辨型材料作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动不动就把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那些哲学观点往上面套:不能片面看问题、分析问题要全面、凡事都有两面性、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无绝对……这是典型的套作,按照这样的思维,几乎所有的思辨型材料作文(甚至大部分的材料作文)都可以这么写了,这样的作文还有意义吗?因此,观点中的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是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大忌,考生一定要避免。

 

二忌脱离材料,断章取义

 

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最核心的内容当然是思辨词(有思辨性的一对词)了。我们对思辨型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不能只盯住思辨词进行构思而抛开材料主体内容不顾,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就以这次2015年广东作为题为例,如果考生脱离材料内容,忽略了“感知自然”的几种方式,单从“近”和“远”谈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属于偏离题意的。

 

三忌照搬材料,面面俱到

 

有些学生为了保险起见,在写作时把材料列举的观点、做法全部都谈及到了,硬生生把材料拓展为800字以上的作文,这种毫无主见、面面俱到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

 

笔者认为,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想要拿高分,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审题立意:

 

一宜抓关键词,探思辨性

 

如2015年广东卷作文题,很显然,材料的关键词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方式有多种,不管哪一种,都说得很有道理,这时候,思辨词“远”和“近”就显得很关键了,这是我们作文的突破口。广东卷把思辨词提供出来,这其实已经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有些材料作文,它不一定提供思辨词的,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探究探究了。

 

二宜联系材料,选己所长

 

思辨型材料作文提供的立意是多方面的,笔者建议选择那些自己擅长写的立意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千万别贪图深刻或者独特而选择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来写,要不然到举例论证的时候就自找麻烦了。

 

三宜立意坚定,观点鲜明

 

对于思辨型的材料作文,你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得态度非常坚定,哪怕发现了不完美的地方,也要想办法“自圆其说”,而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看法,你得进行无情的驳斥和批判,整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得保持观点一致,千万不能中途易辙,更不能自相矛盾。

 

下面提供几个参考立意,仅供交流: 

1.亲近自然,感受大美

2.做足功课,“自然”更美

3.自然因科技而更美

4.远离电子产品,发现自然之美

5.科技很近,美很远

6.美就在身边(侧重写身边的自然美景)

7.停下脚步感受美(同上)

8.你本来就很美(同上)

 

 【教师下水作文】

这么近,那么远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谢植宣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 

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远在那青山白云间,远在那红花绿草间,远在那蝉噪蛙鸣中,远在那流逝的梦境中。 

远去了,远去了,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远去了! 

曾经,李健在《向往》中深情地吟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而今天的我们,春风不再掠过山岗,虽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对温暖的向往。阳光不再是我们获取温暖与希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有电灯,我们还有各种取暖设备,更罔谈在清晨时分静待那从朝霞中透出的第一缕晨光,在暮色苍茫中依依惜别那海天一线处的最后一点微光。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自然不再神秘,地理告诉我们阴晴雨雪只是大气的运动与反应,生物告诉我们飞鸟走兽大多属于哺乳类动物,物理告诉我们太阳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人类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碰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的无知孩童,我们用科学的标准把自然条分缕析,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固然,理性并不是错,但是,我们却失去了那面对大千世界时的那一份最初的冲动,那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性。须知,科学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软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自然的了解,我们开始罔顾甚至无视自然,我们肆意的开山毁林,我们无节制的填海造田,我们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误解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即是万物的主宰,面对自然,我们开始侵占、践踏、破坏,结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铲平、江河被污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远去了;江河依然在,但鱼虾远去了;天空依然在,但星星远去了,而飞鸟,只能在天空掠过,却永远找不到那曾经栖息的枝丫。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是的,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却丢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就让我们如顾城所言: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感知自然,需要一个敏感而纯真的内心。 

自然,本来就很近,远的是人心!

篇一: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忌”与“三宜”

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忌”与“三宜”

——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为例

所谓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指这样的一类材料作文:该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反或相对的,但又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我们把这种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材料作文称之为思辨型材料作文。

应该说,思辨型材料作文侧重于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察,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同时,思辨型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切入点不是唯一的,是灵活而开放的,考生不容易偏题,只要稍有点理解能力的人都能谈一谈,都能拿到一个保险的分数。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老师认同度高,学生也很喜欢写。但是,正是因为思辨型材料作文没有审题方面的难度,因此它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要求就高了,也就是说,考生想要拿高分也不容易,你得好好构思构思,写出点深度(体现出你的思辨能力)。

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最能拉开考生写作水平、拉大写作分差的作文题,因此它备受命题者的青睐。从最近几年的作文题来看,2012年的上海卷、江西卷,2013年的安徽卷,2014年的上海卷、福建卷、全国Ⅰ卷、江苏卷、安徽卷、山东卷、湖北卷和江西卷等都具有明显的思辨性。而到了2015年,尽管单独命题的省份减少了,但思辨型材料作文依然唱主角:上海卷(关于“坚硬”与“柔软”对“造就和谐自我”的思辨)、四川卷(关于“聪明”与“老实”的思辨)、浙江卷(关于“文章”与“人品”的思辨)、广东卷(关于“感知自然”中“近”与“远”的思辨)。

话又说回来,思辨型材料作文虽然在审题上没有太大难度,但有几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下面就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为例,谈一谈思辨型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的“三忌”与“三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忌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

学生写思辨型材料作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动不动就把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那些哲学观点往上面套:不能片面看问题、分析问题要全面、凡事都有两面性、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无绝对??这是典型的套作,按照这样的思维,几乎所有的思辨型材料作文(甚至大部分的材料作文)都可以这么写了,这样的作文还有意义吗?因此,观点中的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是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大忌,考生一定要避免。

二忌脱离材料,断章取义

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最核心的内容当然是思辨词(有思辨性的一对词)了。我们对思辨型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不能只盯住思辨词进行构思而抛开材料主体内容不顾,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就以这次2015年广东作为题为例,如果考生脱离材料内容,忽略了“感知自然”的几种方式,单从“近”和“远”谈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属于偏离题意的。

三忌照搬材料,面面俱到

有些学生为了保险起见,在写作时把材料列举的观点、做法全部都谈及到了,硬生生把材料拓展为800字以上的作文,这种毫无主见、面面俱到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

笔者认为,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想要拿高分,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审题立意:

一宜抓关键词,探思辨性

如2015年广东卷作文题,很显然,材料的关键词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方式有多种,不管哪一种,都说得很有道理,这时候,思辨词“远”和“近”就显得很关键了,这是我们作文的突破口。广东卷把思辨词提供出来,这其实已经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有些材料作文,它不一定提供思辨词的,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探究探究了。

二宜联系材料,选己所长

思辨型材料作文提供的立意是多方面的,笔者建议选择那些自己擅长写的立意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千万别贪图深刻或者独特而选择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来写,要不然到举例论证的时候就自找麻烦了。

三宜立意坚定,观点鲜明

对于思辨型的材料作文,你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得态度非常坚定,哪怕发现了不完美的地方,也要想办法“自圆其说”,而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看法,你得进行无情的驳斥和批判,整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得保持观点一致,千万不能中途易辙,更不能自相矛盾。

下面提供几个参考立意,仅供交流:

1.亲近自然,感受大美

2.做足功课,“自然”更美

3.自然因科技而更美

4.远离电子产品,发现自然之美

5.科技很近,美很远

6.美就在身边(侧重写身边的自然美景)

7.停下脚步感受美(同上)

8.你本来就很美(同上)

篇二:高考作文应三忌三宜

高考作文应三忌三宜

作者:杨顺仪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3年

一、忌架空材料,宜就事论事

综观作文试题,由题干、题料、题引、题限四部分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题引与题料,题引起明确写作指向作用,即写什么;题料则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范围对象,对题引有重要的限制作用,也就是说你必须就题料中给出的材料范围对象去谈“怕”或“不怕”,二者紧密统一,不可有所偏颇。不料不少考生在审题立意时,是一架空材料,把材料中具体的“三怕”内容当作其行文的引子,在行文中自觉不自觉地偏离“奥数、英文、周树人”这个具体的行文范围对象,抽象地去谈“怕”或“不怕”,甚至另起炉灶去写人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走上一条不归路,如“以平常心看世界”“心态决定一切”“在风雨中漫步”,看到这些考场题目,你还能想它能多扣“三怕”吗?还有些文章喧宾夺主,行文是写了三怕内容,却又更多地把“奥数、英文、周树人”作为自己行文的一个依据、一个佐证,沦为后娘养的,变相地架空材料,行吗?

忌架空材料,“三怕”作文宜就事论事。如说怕周树人,就单刀直入地说其怕,一是年代久远,不清背景;二是杂文行文艰深难懂,让人望而生畏;三是功课繁多,无暇顾及其作品,不了解而怕。说喜欢周树人,就说其喜欢,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刻画了一个个活泼有趣的顽童,引人生趣;二敬畏他的为人,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用笔为武器,战斗在黑暗的年代,成为一个死了还活着的人;三喜欢他对敌斗争的幽默与机智……拓宽视野,把理由说充足,这样就事论事,想离开三怕具体内容都难,又怎么会偏离材料?

二、忌高悬材料,宜缘事析理

每年阅卷都会遇到一些另类作文,如2012年江西就“拥有与没有”高考作文,考生拟题如“换位思考”“学会换位思考”“转换思维论得与失”“让思维转个弯”,你说离题,他是在就“拥有与没有”说如何看待,说扣题,他又不是紧扣“拥有与没有”的关系去谈,高悬于材料,形而上学,不接地气。今年的“三怕”作文也有这样的情况,一是高悬材料,如“横看成岭侧成峰”“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行文如一个高人,跃身云端,鸟瞰“三怕”,分析“三怕”的成因与现状,是有高度却笼统不切;二是置身题外,如一个旁观者,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不善于就自己的体验或思考我手写我心,流于有字无文。

要忌高悬材料,“三怕”作文就宜缘事析理,如“对奥数不要轻易说怕”,作者就抓住自己对奥数的思考,原生态地呈现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奥数可大大提升你的解题能力,关乎你的高考;奥数可让人尝到挑战自我的快乐;奥数可锤炼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缘题而思,缘事析理,既“脚踏实地”——紧扣材料具体内容来生发,让怕与不怕落到实处,不致空泛,又“仰望星空”——紧扣题引指向,写怕与不怕,题料与题引紧密结合。

三、忌面面俱到,宜择要精作

高考作文要考查什么,前面说得很清楚,就是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不少考生在“三怕”作文中不是追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而是采取了简

单化的方式:一怕离题就面面俱到,一锅煮,虽全却一个也不清楚;二把“三怕”完全扩展一下,只见做了三个问答题,不见作文之影?

忌面面俱到,“三怕”作文就宜择要精作,从三怕中选择自己感悟深的一怕或二怕,由小及大,由点到面作文,又是在时间限定的考场中,也只有择要而作,才能写出自己的思考,写出最具个性和创意的文字。有人会说写“一怕”,写不了那么多字,那是你没有深入思考,让思维停留在简单层面的一想而知,思维不深刻,当然写不足700字。“三怕”作文考思维,考的是圈定对象、就地开钻、纵深开掘的思维能力,越深越有分量,越深才有东西,这正是精作的精髓,整天流于井口,不去深入,能打出干净清凉的水来?如“英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作者就圈定对象英文,又就“怕”或“不怕”,去说“爱你不容易”,去写学英文的体验与感悟,就比笼统地去扩展“三怕”要充实,要丰富,要耐看,有分量,这就是精要而作的力量,又显现自己的思想与个性。

篇三: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忌”与“三宜”

——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为例

所谓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指这样的一类材料作文:该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反或相对的,但又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我们把这种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材料作文称之为思辨型材料作文。

应该说,思辨型材料作文侧重于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察,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同时,思辨型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切入点不是唯一的,是灵活而开放的,考生不容易偏题,只要稍有点理解能力的人都能谈一谈,都能拿到一个保险的分数。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老师认同度高,学生也很喜欢写。但是,正是因为思辨型材料作文没有审题方面的难度,因此它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要求就高了,也就是说,考生想要拿高分也不容易,你得好好构思构思,写出点深度(体现出你的思辨能力)。

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最能拉开考生写作水平、拉大写作分差的作文题,因此它备受命题者的青睐。从最近几年的作文题来看,2012年的上海卷、江西卷,2013年的安徽卷,2014年的上海卷、福建卷、全国Ⅰ卷、江苏卷、安徽卷、山东卷、湖北卷和江西卷等都具有明显的思辨性。而到了2015年,尽管单独命题的省份减少了,但思辨型材料作文依然唱主角:上海卷(关于“坚硬”与“柔软”对“造就和谐自我”的思辨)、四川卷(关于“聪明”与“老实”的思辨)、浙江卷(关于“文章”与“人品”的思辨)、广东卷(关于“感知自然”中“近”与“远”的思辨)。

话又说回来,思辨型材料作文虽然在审题上没有太大难度,但有几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下面就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为例,谈一谈思辨型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的“三忌”与“三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忌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

学生写思辨型材料作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动不动就把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那些哲学观点往上面套:不能片面看问题、分析问题要全面、凡事都有两面性、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无绝对??这是典型的套作,按照这样的思维,几乎所有的思辨型材料作文(甚至大部分的材料作文)都可以这么写了,这样的作文还有意义吗?因此,观点中的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是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大忌,考生一定要避免。

二忌脱离材料,断章取义

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最核心的内容当然是思辨词(有思辨性的一对词)了。我们对思辨型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不能只盯住思辨词进行构思而抛开材料主体内容不顾,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就以这次2015年广东作为题为例,如果考生脱离材料内容,忽略了“感知自然”的几种方式,单从“近”和“远”谈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属于偏离题意的。

三忌照搬材料,面面俱到

有些学生为了保险起见,在写作时把材料列举的观点、做法全部都谈及到了,硬生生把材料拓展为800字以上的作文,这种毫无主见、面面俱到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

笔者认为,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想要拿高分,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审题立意:

一宜抓关键词,探思辨性

如2015年广东卷作文题,很显然,材料的关键词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方式有多种,不管哪一种,都说得很有道理,这时候,思辨词“远”和“近”就显得很关键了,这是我们作文的突破口。广东卷把思辨词提供出来,这其实已经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有些材料作文,它不一定提供思辨词的,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探究探究了。

二宜联系材料,选己所长

思辨型材料作文提供的立意是多方面的,笔者建议选择那些自己擅长写的立意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千万别贪图深刻或者独特而选择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来写,要不然到举例论证的时候就自找麻烦了。

三宜立意坚定,观点鲜明

对于思辨型的材料作文,你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得态度非常坚定,哪怕发现了不完美的地方,也要想办法“自圆其说”,而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看法,你得进行无情的驳斥和批判,整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得保持观点一致,千万不能中途易辙,更不能自相矛盾。

下面提供几个参考立意,仅供交流:

1.亲近自然,感受大美

2.做足功课,“自然”更美

3.自然因科技而更美

4.远离电子产品,发现自然之美

5.科技很近,美很远

6.美就在身边(侧重写身边的自然美景)

7.停下脚步感受美(同上)

8.你本来就很美(同上)

【教师下水作文】

这么近,那么远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谢植宣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

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远在那青山白云间,远在那红花绿草间,远在那蝉噪蛙鸣中,远在那流逝的梦境中。

远去了,远去了,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远去了!

曾经,李健在《向往》中深情地吟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而今天的我们,春风不再掠过山岗,虽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对温暖的向往。阳光不再是我们获取温暖与希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有电灯,我们还有各种取暖设备,更罔谈在清晨时分静待那从朝霞中透出的

那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性。须知,科学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软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自然的了解,我们开始罔顾甚至无视自然,我们肆意的开山毁林,我们无节制的填海造田,我们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误解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即是万物的主宰,面对自然,我们开始侵占、践踏、破坏,结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铲平、江河被污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远去了;江河依然在,但鱼虾远去了;天空依然在,但星星远去了,而飞鸟,只能在天空掠过,却永远找不到那曾经栖息的枝丫。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是的,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却丢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就让我们如顾城所言: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感知自然,需要一个敏感而纯真的内心。

自然,本来就很近,远的是人心!

篇四: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提高材料作文的思辨性(精校完美打印版)

提高材料作文的思辨性

提高材料作文的思辨性小院农夫

提高材料作文的思辨性

思辨性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材料作文应试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写作原则。从应试角度看,考生怎样才能确切把握住材料作文的思辨性呢?

一、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材料不能孤立地看,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例如

一锅米饭,放到

有同学从材料中得出一个结论:

张家界之所以越来越令人心驰神往是因为抓住了机遇。然后由此发散开去——大谈特谈机遇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更好抓住机遇。

这种情况属于乱发散,没有抓住材料的一个合理点来集中思考。属于偏题。

也有同学从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

张家界借助于《阿凡达》更出名了,然后发散开去——“出名之后”是怎么样,再联想到有许多名人出名之后又是怎样的情况。

这种情况也是属于只有发散,没有合理的集中,没有由表及里,或由因探果,或由果溯因。“更出名”是“果”,我们要集中思考的应该是“因”——张家界更出名的原因是什么,张家界出名与《阿凡达》之间的关系,是包装?是宣传?该不该?对不对?

当然不是不能发散,相反,一篇成功的作文一定要发散。

有一篇68分的作文,想到了以下诸多内容:

1、乾坤最早出现于《易经》,进而想到乾坤柱可能代表传统文化。

2、想到更名者可能是为了发展经济。

3、想到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

4、想到了鲁迅的《拿来主义》

5、想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有关讲话。

6、想到了发展经济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关系。

但是很显然,以上的联想是有“集中”的,是有内在联系的。他的点是“乾坤柱”,是传统文化。

四、要注意理性与文采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思辨性,除逻辑思维、辨证分析之外,还要注意处理好理性与文采的关系。作文不等于解答政治题,理性不等于干干巴巴的空洞说理。同是谈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下列开头便文采斐然:

“小鸟要飞翔在蓝天之中,需要有一对翅膀,而实践要发挥其巨大作用,同样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就是实践的一对翅膀。”“理论是一位绝妙的‘引路人’。”它有如那茫茫大海上的灯搭,又像是漫漫征途上的路标;它像那浓黑夜里的长明灯,更像探索奥秘的‘引路人’。”“在实践中,我们要拿好、用好理论这个‘望远镜’和‘三棱镜’。”“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翻开中国的近代史,我们确能找到充足的论据。”材料作文不仅应雕饰“凤头”与“豹尾”,更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技巧,把文章写得准确、鲜明、生动,整体富有文采。我们可以在修辞上多做文章,在论证方法上可以多选择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当然语言的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下面我提供一些思辨性的审题练习(也包括命题作文的形式)以及一些思辨性较强的句子,供同学们思考、练习、模仿。

思辨性作文题(命题)

1、中心与边缘

2、铭记与忘记

3、坚守与改变

4、瞬间(永恒)

5、选择(放弃)

6、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7、和而不同

8、人与自然

9、法与理

10、拿来主义

11、方圆

12、灾难和财富

思辨性作文题(材料)

1、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4、

2.客套多了真情就淡了

3.正视实际生活,少点冠冕堂皇

4.尊重人性与德育教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帝召开一个会议,了解自从赐给了动物们的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在这个高度里,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而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未派过用场,它背负在我身上,已成了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够在海洋的深处自由来往。

…………

上帝忽然发现现场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啥?

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善假于物也

同样是拥有翅膀,鹰用它飞翔,捕追猎物;企鹅用它做鳍,畅游于海洋;而鸵鸟却从未将它派上用场。

上天赐予我们相同的东西,有的人善于将它好好的应用,于是它便成为了助力;有的人将它视为负担,于是它便成为阻力。

知人善任如曹操,一意孤行如董卓。当许攸向董卓献计破曹时,他不听劝谏。深感“竖子不足与谋”许攸而投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爱财如命,见许攸来投,赤足而迎:并听从许攸计策,打下了官渡之战这以少胜多的战役。

一样的人才,只因性格上弱点,董卓为自己这场本应该大胜的战役埋下了失败的伏笔;而曹操的善于用人为自己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导致成败的因素或许有许多但善不善于运用身边的资源却是一个关键。

牛顿在上学的时候成绩也只是一般,并无任何过人之处。但后来却发现了“三大定律”。成为了物理学史上一颗永远灿烂的星。那便是由于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理论。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从头开始,总要继承前人的知识,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探索和发展未知的领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牛顿成功的秘诀。他的善于运用以知的知识去学习和探索新知,成就了他在物理学界,无可动摇的奠基人的位置。

董仲舒不也是继承了儒学,并发展出新的理论,才完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吗?爱因斯坦不也是在总结了前人的理论,才提出了“相对论”这一划时代的理论吗?古人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是啊,人生来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当你看到了别人的成就,而自己却庸庸碌碌的时候,不要哀叹,并不是你天生不如人,也不是命运不公平。静下心来想想,你是否与他们一样“善假于物呢?若是做到相信有一天,你也他们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善假于物,好好运用你的翅膀,去自由的翱翔吧!

隐形的翅膀

记得这样一句话:“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各种苦难,但是当上帝给你关上这道门的同时他也为你打开了另一道门,如何走出这道门就得靠我们插上这双隐形的翅膀。

隐形的翅膀是一种信念。

孰不知2004年奥运会上中国男子体操团因接连失利而与冠军失之交臂,随之而来的面对民众的职责,媒体的传播,这无疑在他们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得去面对,承受和思考。在2008年,他们用成功的泪水写下了这四年来辛苦的战绩,这证明了他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气馁过,也从未受到过外界的影响。这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股坚强的信念:“我一定会更努力的完成2008年的奥运会。”信念犹如一双隐性的翅膀,带着曾经失败的人寻找成功的路,引领人们振奋精神和勇气。

隐形的翅膀是一种自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面对腐朽的君王时代发出了“愿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的感慨,但是现实的黑暗并没有驱使他同世俗的贪官同流合污,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在正直与腐蚀的生活之中,他选择做正直的人,而不是摒弃自己的尊严,过这违背自己处世态度的生活。自尊就犹如一双翅膀,带着屈原保守自己的人格,逃离世俗的黑暗。

隐形的翅膀是一种挣扎。

或许有人会说高三是幸福的,是美丽的,我说高三是一种挣扎,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体力去应对,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高三是苦的,但是它也是甜的,他让我们在题海之中摸索,挣扎,当挣扎过后会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甘甜之美。挣扎并不一定都是好的,例如在做一道题目的时候我们在用一种方法尝试的时候,不成功时不能一直局限于一道题上,而是要想着用另一种方法去解。一位的挣扎的结果有可能只换来疲惫和失败。

隐形的翅膀犹如一剂良药,去学会在挣扎中摸索。

男子体操队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的灵魂深处有一股信念在飞翔;屈原之所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因为他的心灵深处有一种自尊在飞翔;高三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挣扎之后会品尝到甘甜。飞翔的共同目标是到达理想的彼岸,完成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看到更美丽的世界。

让思想带我们去旅行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萧索的画架,那应该是思想让他花团锦簇,流光溢彩,如果说工作是一片漆黑的夜空,那应该是思想让他星空灿烂,给人温暖,如果是学习是一眼干枯的#,那么应该是思想让他清流甘甜,鲜活怡人。思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他带着我们行走与无边无尽的知识世界,带着我们畅行于广阔无边的宇宙空间。让思想带着我们去旅行,收获那未知的果实吧。

思想,带着我们去发现。几千年来,人类通过思想发现多少真相,霍金虽然身体只剩下两个手指可以动,无法用身体去旅行,但是他的思想却走的比任何人都要远,他穿梭于无限的宇宙中,发现了多少物理知识。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事迹我们不得不赞赏,也不得不感叹人类思想的重要性。只有思想,我们才能发现未知世界中已经存在千亿年的真相。

思想,带着我们去推动世界的进步。马克思出身于资本主义家庭,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因此被禁锢。他的思想感受到工人的痛苦,带着他去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使得工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他的思想将世界推进了一大步,从此,社会主义诞生了。是思想推动了这个社会的发展。

思想,带着我们去创造。著名的画家凡高从前在他的表哥家学习画画的时候,并不拘于事物外表作画,而是画出自己内心所想像的事物,虽然他的表哥并不赞同他的画法,但是后来事实证明,凡高是对的。凡高死后,他的画价值连城。正是凡高的思想带他去创造,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为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思想如同汪洋中的一座灯塔,带领着我们回到安全的港湾;

思想如同沙漠中的一滴甘露,为我们补充生命前行的能量;

思想如同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下页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