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帮网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材料作文“面对汹涌的考研热潮”及范文(下载)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04 06:55:35 体裁作文
材料作文“面对汹涌的考研热潮”及范文(下载)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材料作文“面对汹涌的考研热潮”及范文(下载)作文

材料作文“面对汹涌的考研热潮”及范文

(给江西农业大学学生的一封信)

文档下载:http://www.ymhwp.com/file-2460539.html

【作文材料】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于1月7日至9日举行,据统计,全国共有165.6万名考生确认报名参加考试,比2012年增加14.5万人,增幅达9.6,再创历史新高。这是自2010年以来,考研规模连续三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今年的考研竞争将更加激烈。但值得注意的是,2010和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均不及本科生。《中国青年报》编辑部最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写信的是江西农业大学一名大三学生,他在信中坦承自己的迷茫与焦虑。他不愿意为了就业而加入“考研大军”,他想按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又担心将来找不到工作。面对汹涌的考研热潮,他不知所措……

要求:假设你是《中国青年报》的一名编辑,你给这名学生写一封回信。

【范文广场】

范文一

某某同学:

  你好!收到你的来信,你的担忧我也曾经经历过,我非常能够理解你此时的心情。诚然,在当下的中国,考研,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一种你不愿追随却被迫裹挟着拥挤而上的趋势。不仅仅是你,而且是全中国的大学生都在思索,我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我觉得,考研,找一份好工作,都不应该是我们人生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人生的航向不应为一时的风浪所颠覆,而是应该心怀罗盘始终如一。当贝多芬恢弘壮美的浪漫乐声如滔滔江水破空而来,当梵高幻妙奇诡的灿烂画作如花枝静美穿越古今,当陀思妥耶夫斯基厚重沉郁的《罪与罚》如饮血浴火横空出世,他们心中所怀揣的热盼与渴望悉数绽放。人活着,就得有一点理想和幻景的东西,并愿为此跋涉历险,披荆斩棘,最终,就会在历史的苍白海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瞥。

  年轻人,来点冲劲。未经世事风霜消磨的心性为何早早地布满冻伤?未经宦海沉浮颠簸的志气为何早早地重不能提?试问,没有马云长城下豪气冲天的“办中国最大的电商”的意愿,何来今日蒸蒸日上之阿里巴巴?谁不是因为年轻时一寸飘渺的梦幻而匆忙上路?还没有实验自己的人生,就这样期盼尘埃落定的昏昏生活,还没有遥望自己的未来,就这样接受卑微无奈的姿态,是不是有点太过悲观了?

  多年以前的日暮黄昏,尼采曾端坐于檀木书桌,安静地写下:“带着你的热爱与创造力,往孤独里去吧!慢慢地正义会拖着脚,跟在你后面。”你的人生,难道就要打发在安逸舒适的温巢,与寻找这温巢的路上吗?事实上,没有什么工作可以永远稳定可靠,一时间的衣食无忧,甚至可以预示着未来的穷困潦倒。真正值得信任的是你自己的价值和你所创造的价值。磨练这种创造力,绝非手不流血眼不流泪身不流汗就能做到的,它往往是需要经历一番番波折荒唐,于久不能定中领会能定的本领。

  现实一点来说,考了研就一定可以找到工作吗?你的一生可以被一纸文凭所保障吗?手握残叶,林清玄有言:“我的一生不可以被任何人保证。”是的,任何看来热闹的金砖银瓦都无法为你堆砌一个永世稳固的堡垒,任何看来傲慢的金枝玉叶都无法为你装点一个永世安宁的王座。

  正如周杰伦在《逆鳞》中唱道:“活着,如果只是不甘寂静的喧嚣,那就咆哮吧,让每个人都能听得到。”同学,你真的还没有绽放就要枯萎吗?还没有吵闹就要死寂吗?我觉得,在没有真正经历的时候,还不如咆哮,让每个人都听得到你的声音,即使未来并不可知……

《中国青年报》编辑: 韩梦圆

2014年11月1日

范文二

亲爱的朋友:

您好!透过你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你的困惑。就业与深造,这的确是困扰应届大学生的一大难题。这当中困扰你的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未知与迷茫,还涉及到你对自我价值的评定。

我们无法否认,当前的考研、考证呈现出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病状;我们也很容易看见,大多数人都是抱着为觅得好工作或是为逃避社会的现实而学习的心态。在这条肉眼可见的路上,我们唯一能用来形容的只有川端康成临终前的那一句话:“太拥塞了!” 

是的,就业与考研不同,只要你愿意,工作总是会有的。可是工作与工作之间却是性质不同,薪水不同的,倘若你顺从本心找到了心仪的单位,面对毕业生刚出校门那少的可怜的薪水,以你如今的心态,又怎会甘心呢?所以,现在最要紧的,是要坚持初心、放远目光、学会取舍。

坚持初心。周敦颐有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面对这个人云亦云,人污亦污的时代,坚持初心诚然是最大的困难。未来的你也许会不经意间随着人流偏离了航道,也许会在某次小目标带来的安逸中失去了继续向前的动力。现实总是喜欢给你摆出两种性质的难题,你的“壮志”号轮船难保不会在越过洪流后,翻船于物质的阴沟中,这时,请你一定要提醒自己坚持初心,不要在若干年后的回首中痛恨自己对梦想的放弃。

放远目光。当我们的大目标化作了无数小计划,我想,你的迷茫应该也会随之消失。这时的你,需要的是为应对今后可能会发生的无数状况而积蓄实力。脚下的路终究是走不完的,你离理想越接近,现实对你实力的要求就越高,充实自己是达到那最后一步的必要辅助。既然你不喜欢考研和考证,倒不如用剩下的这一年向着你喜欢的领域发起进击,那时,精益求精的知识或许就会变成脚下一步步铺好的坦途。

学会取舍。佛经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很多时候,我们崇高的理想会被残酷的现实拍击得粉碎,在这种直线思维的调节下,我们大多会选择放弃,或是继续面对循环着的折磨。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转换思维,用曲线思维来解决问题呢?如果理想过于锋芒以至于无法碰触,我们何不将其化为一抹抹柔和的星光,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一点点采撷?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衷心希望你能通过这封信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坚持初心的美好,放远目光,学会取舍。最后,节选汪国真的《为了明天》送给你:

没有比明天,

更激动人心的事了,

就像太阳,

能够使万物戴上绚丽的光环,

即使我们相视无语,

却已了然,

我们将去走的路,

会像金子一样诚实,

不含有任何闪烁着光泽的欺骗。

《青年报》编辑:李晓彤

2014年11月1日

范文三

XX同学:

你好!

我是《中国青年报》的编辑,感谢你能在信中坦承自己的迷茫与焦虑。在中国,考研规模已连续数年以超十万的人数增长,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屡屡进入人们的视线。可以说“考研热”与“就业难”是时代发展下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所以在大三这个面临人生又一次抉择的时间段,迷茫与困惑或许是你与同龄人普遍面临的问题。而正如刘同所说:“谁的青春不迷茫?”是的,对未来的迷茫恰是你对自己人生认真思索的负责态度的体现。所以,你大可不必焦虑,希望你放平心态,听听我这个“过来人”对你的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你说:“不愿意为了就业而加入考研大军。”这说明,你在心里对是否应该考研还是有一个评判的,但汹涌的考研热潮却使你犹豫着不能做最终决定。叔本华曾说:“不要让自己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我以为,你需要的是对自我有清晰的定位和认识,不要让大众的习惯与趋势左右你的选择。如果你愿意以读研的方式继续学术的研究与深造,考研的确是个好方式,但最好不要如你所说单纯为了就业或从众而考研。尽管,在浩浩荡荡的考研热潮下,选择考研可能意味着有了迎合社会与从众的安全感,但这份安全感并没有长久的保障与太大的功能,而若只是被动的裹挟在潮流下前行,那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的。

你的另一个担心是工作问题,此时,需要你自己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是需要空有一纸文凭的人,还是需要潜心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极富创造力的人?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因此,无论你是选择考研还是按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对就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能力与素质的积淀和培养。你需要的,不是靠“从众”而获得的别人眼中的短暂的认同,而是在“从心”基础上能力最大化的提升和施展。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你从小到大特别熟悉的词——“梦想”,这个看似被用腻了用俗了的词,是你坚定过自己意愿中生活的最有力的支撑,因为一个心有所定而专注做事的人即便形单影只,他依旧能够强大,一个对梦想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人,自会砥砺奋进,有所成就。无论是马云还是稻盛和夫,无论是王利芬还是安藤百福,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人依靠的是对梦想最执着的坚持,依靠自己全身心奋斗的力量打拼出一条路。尽管每个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但希望你能从他们的经历中有所体会。

安妮宝贝在散文集中写道:“我们选择什么,就要放弃什么;得到什么,就要舍弃什么。要有对自己纯粹而坚韧的标准,才可以跟着直觉和信念去走。”你现在面临的选择,或许会经历得到与失去,或许必须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和智慧。但希望,你能遵从自己的初心,做最适合自己的决定。也希望你明白,无论作何选择,最重要的不是选择本身,而是在选择后,在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路上更好的前行。

关注你发展的编辑:李鑫

2014年11月1日

范文四

XX同学:

你好!

首先,十分感谢你对我们《中国青年报》的大力支持,得知了你的困惑,我们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

面临是否考研的问题,一方面是汹涌的考研大军扑面而来,一方面是内心对梦想中生活的渴望,我们十分理解你的左右为难,也看出了你的与众不同,你不希望为了就业而随波逐流,这是我十分钦佩的。每个人的人生都应是不同的,我们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林清玄曾经说过:“我的生命不可以被别人保证。”是的,自己的道路要由自己选择,只有这样,走过的道路才会不后悔。其实,无论是考研还是走另外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并不一定走大家共同的路就能获得成功,许多遵从自己内心的人也一样走向辉煌。其实,不论是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还是苹果之父乔布斯,都不是中规中矩的上大学、考研、找工作,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另辟蹊径,也收到了同样的成功,甚至更加辉煌。

考研并不代表成功,不考研也可能会失败,其实不管你选择了什么,前方都会有风险,但就像“背包客”谷岳曾说过的那样:“我有时会遇到惊喜,有时也会失望,但至少我品尝了所有‘未知’。”背包客的前路没有任何人可以为他保证,只有他自己一步一步去探寻。我们的人生其实也就像一场旅行,旅途中总会布满许多未知,面的与未知的每一次探索和品尝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滋多味。所以,不要太过犹豫和踌躇,未来只有自己真正走过才能变成已知。

不用害怕作出决定,不用害怕与众不同,不用害怕作出决定后将会有多大磨难。艰难阻碍多了,也许并不见得是坏事,而都是最宝贵的财富。村上春树曾说过:“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当决定带给我们的并不是当初所设想的美好和幸福,而是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现实时,作出决定的你便要坚定,咀嚼困难,品味艰辛,跨越苦难,这样,人生虽不一定会成功,但至少在回味往事时不会后悔,不会愧于自己。自己的满意也许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所以,不必再纠结了,想做就做吧,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必须精彩的活!

我真心希望我的这封信能对你有一点帮助。

《中国青年报》编辑:崔瑾哲

2014.11.2

范文五

xx同学:

你好!

作为过来人,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面对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面对前方未知的道路,你一切的迷茫与不安似乎都值得理解。

诚然,考研看起来确实是一条安全的道路,既可以获得更高的学历,又可以暂时逃避就业的压力,一边是就业的辛苦、职场的黑暗;一边是校园的安逸、社会的大流——考研还是就业,这似乎变得极易做出选择。但是,恕我直言,如果你选择考研仅仅是因畏惧于就业的压力,或是盲目遵从于社会的大流,那我并不能赞同你的选择。

我们似乎一直误解了考研这个概念,研究生,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更高的学历,只是一纸文凭。它既不是你就业的保证书,也不是你成功的必需品。随着近年来考研大军的不断壮大,研究生也早就不是数年前供不应求的“奢侈品”,反而正处于“本科生到处走,研究生哪都有”的尴尬境地。

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似乎一直是一个沉重而又不可避免的话题,面对越发临近的毕业,面对毕业等于失业的魔咒,焦虑在所难免。有人选择了考研来逃避,可是,逃避只是一时的,你怕或不怕,社会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终究必须要面对这个社会,避无可避。而没有实践经验的你又如何去面对这个你一直逃避的世界?其实,就业并不可怕,你的恐惧你的迷茫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你内心的不自信,是你对你自己能力的不自信,是对碰壁摔倒后无力爬起的恐惧。但是,我们何须畏惧?对于真正自信的人来说,不管他身处什么样的地位,不管他有什么文凭,他都能义无反顾地前进,永不退缩,永不放弃,只因他们相信自己,碰壁又如何?摔倒又如何?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年轻的时候,若是不碰壁,不跌跟头,不摔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现实生活中,最成功的人往往不一定是那些文凭最高的人,而是那些敢于拼搏、敢于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的人,不必说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中途退学后毅然投身IT界成为一代首富,不必说专科毕业的马云凭借自己的果断与毅力创造阿里巴巴的奇迹,单说同为大学生的陈生,卖猪肉也卖出了北大水平,凭借壹号土猪创造了数十亿的资产。这是一个不容易成功的时代,因为要成功需要太多的能力与条件;这也是一个最容易成功的时代,因为假如你真的优秀真的敢拼,就算卖猪肉也能卖出不一样的精彩。就像凯鲁亚克说的那样:“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正处在青春年华的你,又何必像一个行将朽木的老人那样,畏畏缩缩,犹豫不前。

信的最后,请允许我送你一句弗罗斯特的诗作为结尾: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中国青年报》编辑:谢雨欣

2014年11月2日

范文六: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正在迷茫的年轻朋友:

你好!

你我虽然素未谋面,但你的来信让我备感亲切。因为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我当初迷茫的影子。面对波涛汹涌的考验大潮,我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我们该如何存在?

汪峰曾经呼喊:“是找个理由随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人生之问。是的,随波逐流地去考研并非一无是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追随它。考研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大学生进一步深造,在学术上有更大发展,对未来的就业也有很大的帮助。虽然这条路有诸多好处,可是,我能看得出来,你并不喜欢过随波逐流的生活。你心向自由却无奈于现实的残酷——于是你摇摆不定,左右权衡,无限迷茫。

如果你要我的建议,我会希望你选择遵从本心的道路。也许走此路会违背现实的就业潮流,但我相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不必烦恼找不到工作而无法立足。如果你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足够精彩,职业、荣耀、金钱都会不经意间敲开你的心门,为你的迷茫带去一丝光亮。

当然,这种遵从内心召唤的前提是你不触犯道德底线。不过,我认为,一个能发出这句人生之问的年轻人心中一定燃烧着光明,如果你内心足够明亮,走自己的路就没有问题。就像稻盛和夫所说:“锲而不舍干到底,结果只能是成功。”所以,我们与其庸庸碌碌地过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生,不如挣脱牢笼中实现人生价值。

不知你是否读过斯蒂芬·金的作品?你也许知道他如今身家过亿、他是“当代惊悚小说之王”,但也许不会了解他在“恐怖文学”这条路上走得又多么艰辛。曾经,才华横溢的他“一生最爱恐怖”,却不断被人否定。他的老校长曾批评他:“为什么老爱写这些垃圾,白白糟蹋天分!”即使成名后,这种质疑也并未间断。但是他不顾生活窘迫,债台高筑和饱受争议,他依旧在打字机前从容狂热地写作。直到《魔女嘉丽》出版,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机:名利双收,出版等于印钞票。昔日戏言富贵事,今朝都到眼前来。可是,这种功成名就的前提是:“他先是喜欢写作,然后赚到了钱。”没有他对于梦想的执著与坚持,他也许会在别人挑剔的争议声中埋没才能,只能写一些平淡无奇的作品,更谈何“名利双收”?

这就是我想告诉你的:大胆去追求心中的热爱吧!如果你爱文艺就潜心写作;如果你爱旅游就走遍天下;如果你爱经商就接受浮沉……总之,只要你爱得正当、爱得坚定,没有人能阻挡你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汪国真曾说:“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无论是“商业精英”马云,还是“电影领袖”李安,亦或是“褚橙大王”褚时健……这些成功人士们几乎都曾被定义为“疯子”,但他们从未停止对梦想的跋涉。那些自作聪明的人则是最愚蠢的存在,因为这些冷眼旁观者不懂得对梦想的“傻执著”是最可贵的品质。那些笑话别人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愚蠢,结果只能是失败。

你还年轻,有着大好时光不去选择而是迷茫不定无疑是浪费生命。因为年轻,所以不应畏惧风浪。年轻人,如果你有梦想,就义无反顾地让它成为你毕生的信仰吧!让信仰在空中飘扬,让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永远不愧对当初热忱的自己。

年轻人,请你相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李瑞

2014-11-2

篇一:材料作文之写作经验总结(2012新)

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有一个共同点,材料作文相比往年有大幅增加,同时,这些材料作文一改往常给题目的做法,让考生‘自拟题目’。这种‘开放式’的命题方式,避免了主题先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文立意呈现三大特点:

2012年全国和分省命题的高考作文试题共有17道。从作文的立意上看,呈现出三大特点:

其一,倡导高尚品行。高尚品行、人生楷模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立意的常用主题,这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很有意义。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有重庆卷“保安救人”、北京卷“大山铁路巡道工”、山东卷“孙中山谈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以及江苏卷“忧与爱”。全国课标卷作文题的材料,讲述的是修船工因补好船主忘记修补的洞,最终救了船上的人而得到船主报答的故事。好人好事,古今中外都推崇备至,今年将它作为试题推出具有现实的意义。

2011年“小悦悦事件”发生以来,我国舆论关于社会公德有很多热议。在2012年3月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5月“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的现实背景下,设计“补洞”这一试题,有更加突出的时代意义。考生可以从修船工责任感、默默地做好事、不要报酬的角度阐发,也可以联系我国现在一些不懂感恩的社会现象阐发,同时还可以从船主知恩图报的行为、修船工做好事有好报、鼓励更多人做好事等角度进行阐释。

其二,思考生活道理。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以及做人的道理,生活是年轻人健康成长的

福建的题目用了冯骥才的一段话,谈到运动中的赛跑是考生都熟悉的、身边发生的事儿,而人生中的赛跑是考生这个年龄段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考生可根据自己关心的不同侧面,围绕人生的长度与高度,展开思辨与联想,在考场上总结自我,展示个性和审美情趣。

材料作文不约而同唱主角今年材料作文试题所使用的材料,按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类。

首先是过去采用比较多的叙事性材料。今年的材料作文,全国卷和各省卷多采用车间工人、学校学生等事例为“材料”。采用车间工人事例的,有全国课标卷“补船”、重庆卷“保安救人”、北京卷“大山铁路巡道工”、安徽卷“梯子横放”;采用学校学生事例的,有湖北卷“书信的变化”、浙江卷“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全国大纲卷“挑秧”;采用艺人事例的,有辽宁卷“女钢琴家隐身于音乐背后”。

采用叙事性材料,比“抽象”、“概括”的材料更贴近社会,贴近人生,贴近考生。立意蕴藏于材料之中,学生在审题构思的时候,需要充分运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激发考生进行有创意的构思。这些材料能让考生受到启发:行走在大街上的普通百姓、发生在身旁的普通小事所反映的品德和智慧是青年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次是言论性材料。今年的作文采用“言论”作为材料的,一共有5道题。所谓“言论”与往年一样,多是名人语录或哲理性的思辨语言。采用名人语录的,有山东卷“孙中山谈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广东卷“汤因比、居里夫人谈选择生活时代”;采用哲理思辨语言的,有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上海卷“心灵的微光”、福建卷“路程与时间”。

试题材料采用名人语录或哲理性的思辨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会比其他题目好;名人的激励性语言会勉励学生勇敢前行,健康成长。不过一些哲理思辨语言材料,抽象程度高,道理深奥,考生可能会觉得难度较大。

作文出题方向,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难得高分

2011年高考结束后,社会上不少人指出当年的标题作文“文艺腔”、“缺乏思想性”。

云南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廖支新给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了标题作文的弊端:“标题作文的可写性强,易于写作,但供给考生选择的角度较少,防套性较差,探究性弱,不能很好满足高校对考生进行区分和选拔的要求。

“作文考试的原则,是要与学生的经历紧密结合,发生在身边,才能有话可说。每个学生想象力,获取信息、分析加工能力,对人生的感悟和境界,提炼归纳能力不一样,用材料作文能尽量保证原创,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廖老师说,2007年之后,高考作文题有采用材料题型的趋势,这种形式受到专家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分析材料作文的三大优势:

2012年中考作文题型备考训练——材料作文

题型盘点

材料作文,它既有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又有自拟题作文的自由性;既能考查考生按要求作文的能力,又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写作能力的自由空间。更由于“材料”所具有的灵活性、丰富性、与时俱进性,以及极高的抗拒“猜题”的优势,因此材料作文一直受到一些地方命题老师的青睐。材料作文在考查考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所以它一直是中考作文中的难点。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材料作文所占比重,2007年约6%,2008年约8%,显然其处于相对弱势。材料作文曾火爆一时,但随着命题作文的出现,它几乎淡出了命题人的视线。然而,中考作文题每一年又都少不了材料作文。随机抽查2009年全国60个考区的中考作文试题,有4个考区是纯材料作文,2个考区选用了材料作文作为其中的备选项,约占总数的10%,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如湖北武汉2008年以“简单的一句话”为材料,2009年以“跳高+石缝小松树”为材料,连续两年都是材料作文;2009年黑龙江哈尔滨以“两粒种子”“盲人小时候为了自己的缺陷而烦恼沮丧”为材料;2009年广西柳州、北海以“铅笔”为材料;2009年湖北黄冈以“人生最重要的几个字”为材料??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材中有不少写作任务都是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的,这给今后中考打破以往命题格局带来了可能。而一些地方中考近三年来都是命题作文,今后说不定会突然杀出个材料作文,其概率还是较高的。因此,建议同学们有意识地关注一些当下的热点话题,还有课文拓展阅读里面的一些材料,以备将来考场上遇到材料作文时能够胸有成竹。

难点攻坚

现今的材料作文吸取了话题作文的优点,它打破了审题的唯一性、立意的限制性、表达的单一性,给考生适度的写作自由,从材料中找出相应的写作话题即可展开行文。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或是名人逸事,或是警句箴言,或是幽默风趣的漫画(照片、图片),或是给人以启迪的小故事、寓言、诗歌等等,其内涵丰富,范围广阔。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把握材料寓义。

审题立意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首要问题,而所给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制约性。很多考生往往把握不了材料揭示的中心,脱离材料另起炉灶,造成“跑题”。请看2009年河南省中考作文材料:

小姑娘把橘子皮剥去,看见里面有很多小瓣,就问:“橘子,你为什么长这么多小瓣呢?”“是为了让你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啊。”橘子回答说。

小姑娘又问苹果:“苹果,你为什么没有长成小瓣呢?是为了让我一个人独吃吗?”“不!”苹果回答,“是为了让你能够完整地把我奉献出去。”从小姑娘和橘子、苹果的对话中,我们看到都与“奉献”二字有关。命题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让我们拿这两种对奉献的看法作比较,去批判某一方,肯定另一方。我们可以从分享的角度,也可以从奉献的角度,还可以把二者

糅合在一起来立意构思,像苹果那样完全地奉献,像橘子那样让每一个人分享你的奉献。也可以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立意构思:当东西多时与人分享,当东西少时全让给别人,这是一种可贵的美德。同学们要切记,准确把握主题是材料作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2、选择恰当角度。

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我们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2009年四川绵阳中考作文题:

有人说,爱你的人,常常用你不喜欢的方式关心你。比如:躺在床上看书——“你还要不要眼睛?”期末考试成绩大幅度下降——“写出深刻反思!”邀好友上网——“网吧不是好地方,别去。”你可能真的不喜欢这些方式,可是你能说这些不是爱吗?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这则材料要求我们写的是生活中体验到的“自己不喜欢甚至是反感的特殊的爱”。主题表达的是“爱”,但这种“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在同学们眼里显得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爱,是一种存在心理反差的爱,但最终又是一种符合人类普遍价值取向的爱。如果把亲人的爱完全写成暴力式的,把自己的反感推向极致,这样的立意必将会出现严重偏差。

3、发散思维,打开思路。

对材料必须先发散思维,思路打开了,可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易于下笔了。下面以2009年湖北武汉中考作文题为例:

镜头一:运动场上。“跳高健将”王山纵身一跃,跨过了1。5米的横竿;小个子李川连跳三次,也没能越过1。2米的高度。老师说,尽力去跳就好。

镜头二:春游途中。在一处悬崖的石缝里,生长着一棵小松树。同学们驻足观望,担心它难以枝繁叶茂。老师说,尽力去长就好。

尽力而为就好。这一点引起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两则材料在收尾时,借老师之口两次点明故事的主旨,然后在提示语中再强化一遍,我们可从材料中直接获得作文的主题。两个镜头取材不同,但其寓含的意义却有共通之处:尽管环境恶劣,或自身客观条件不足,但主观的积极努力却是必不可少的,“尽力”就可为改变不利的现状带来希望。为什么“尽力而为就好”?这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能否讲清“为什么”,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分析“为什么”时,既分析主观原因,又分析客观原因的文章,是最切题的文章。但如果把“尽力而为就好”中的“好”理解成“成功”,便与材料主旨明显相悖了。考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思维的定势造成的。写这篇作文时,可以有不同的思维,如果以“尽力而为就好”作为中心,肯定是对的,切题的;从反面切入,写“不尽力而为就不好”,也是可以的;对“尽力而为就好”这个观点质疑反思同样可以:我们奋斗拼搏时,真的只问耕耘,不问结果吗?不讲方式,不看对象,不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人生中总需要一次次的转身”材料作文导写及范文简评(整理精校版)

“人生中总需要一次次的转身”材料作文导写及范文简评

作文辅导

03090839

“人生中总需要一次次的转身”材料作文导写及范文简评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中总需要一次次的转身。转身的瞬间,也许,旭日变成夕阳,雪白变成苍黄;也许,牙牙学语变成踌躇满志,泪眼模糊变成笑容满面。转身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变化,也是一种境界。这也许是思想的成熟,也许是智慧的选择,也许是价值的体现??

这一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导写】

从作文命题的形式上看,这道作文题属于“材料作文”。但通过分析,会发现它实质上可以归为“话题作文”。确定立意时,并不需要像以往分析材料作文那样,先概括材料内容,然后选择角度立意。而主要是抓住“转身”这个“话题”,然后围绕“转身”展开立意。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三问”出发,确定以下立意。

1.一问:“转身”是什么?

“转身”是放弃,是改变,是策略,是抉择等等。根据不同的诠释,可以确定相应的立意,如“人要学会放弃”“穷则变,变则通”“赢在转身”“抉择之间见境界”等等。

2.二问:“转身”为什么?

“转身”可能是为了“离开”,可能是为了“回眸凝望”,可能是为了“寻找失去的”,可能是为了“迎接挑战”等等。根据对“转身”目的的理解,可以确定相应的立意,如“人要学会知难而退”“人生需要你停下来,慢慢体味”“有容乃大,多转几次身又何妨”“逃避,不如正面迎击”等等。

3.三问:“转身”结果会怎样?

“转身”可能会见到“阳光”,可能会找到“自我”,可能会重获“新生”,可能会“柳暗花明”等等。针对不同的结果,可以确定出立意,如“阳光就在你身后”“回归本色,勿失自我”“‘转’中得新生”等等。

当然,真正行文起来,可以围绕以上其中的一个观点成文,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几个观点成文。

【范文呈现】

范文一:

生命在转身间绽放

生命是不息的火焰,人生如旅程,总在不经意间停留,前进。每一次的蜕变总是在转身间完成,而生命亦在转身间绽放。

一灯如豆。青衣男子在灯下奋笔疾书,长期的伏案工作,让他疲惫不堪。他抬起头仰望星空,吁出一口气,心底不觉有个声音问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翌日,在府衙内,他看到的还是那一群与笔墨为伍的蝇狗求活的人。他遽然掷笔:大丈夫当如张骞立功西域,如何徘徊于笔墨间!华丽转身。他成功了,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将军——班超。

他,才华横溢,飘逸绝伦。来到长安,醉入大唐。挥袖之间,力士脱靴,贵妃捧墨,狂态洒脱。一朝之间,离京万里,踏上征程,他不愿将才学埋没在逢迎谄媚中!华丽转身,从此盛唐留下了他不朽的诗篇。他,李白。

杨柳依依,豆蔻年华的小女,截长丝,收妆态,跨马横刀,替父出征。自此娇嫩的面庞为风霜所侵,柔美的双手长满了粗厚的茧子。少女的情怀只能寄托给了远去的大雁,寄给天边的那片云!就在这艰难的转身间,她跨越的不仅仅是两性差异,更为后世留下一段巾帼传奇。她,就是木兰。

异国,放映厅。影片中是一张张麻木的看客的脸,呆滞的眼神。耳边传来的是一阵阵的讥笑:“支那!支那!”手中的手术刀是否能够医治得了人类卑微的灵魂?什么时候才能唤醒我愚昧的国民?冥思过后,曾经深思熟虑选择的人生目标就这样被放弃了。他拿起了“投枪”,拿起了“匕首”,开始剖析国民的灵魂,深刻挖掘国民的劣根性,唤醒了无数铁屋中沉睡着的人!他,就是鲁迅。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先辈以他们的转身之姿,绽放出了生命的异彩,中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杜甫、苏轼等等等;外有拿破仑、梵高、海涅、丘吉尔等等等。每一次的转身都是思想的成熟、智慧的选择、价值的体现。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需要转身吗?审视自己,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想必我们的生命也许也会在转身间绽放!

【简评】本文有两大优点:一是语言精炼传神;二是材料丰富,文章厚重。不足之处在于:重“叙”而少“析”,主旨表达缺少再升华。

篇三:材料作文“碎片化阅读”及范文(4)胡高清

材料作文“碎片化阅读”及范文(4)胡高清

胡高清">材料作文“碎片化阅读”及范文(4)胡高清胡高清

(好友唐德光先生近作:硕果累累)

材料作文“碎片化阅读”及范文(4)

——高三(2)班作文展台(97)胡高清

作文材料——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审题说明:

材料先给出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再交代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的讨论。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碎片化阅读”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就在范围之内。

1、碎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

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

2、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褒贬态度。

碎片化阅读虽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碎片化阅读太浅,不够深度。

3、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

催生“标题党”“头条控”等;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生活;不利于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

4、碎片化时代,该怎么做?

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

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的我们

崔瑾哲

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每一个家庭,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款电子产品。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逐渐流行开来。碎片化阅读是为我们带来了便利,还是带走了什么?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正如某知名媒体评论的那样:“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这种不完整的,断

断续续的阅读方式却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究其原因,我想,这与加快的生活速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压力让人们无法投入到长篇巨著中,而只能去寻找短小轻松的片段来娱乐和放松自己。再者,碎片化阅读的载体都是便于携带的电子产品,人们在地铁上,在工作或学习的间隙,都可以进行这种阅读,这点正适应了匆忙奔波人们的需要。所以,碎片化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推崇,它也成为了快节奏时代的一个反映。

但是,这就可以成为我们只关注与这种畸形的阅读方式,而放弃真正的阅读的理由吗?当然不可以。尼采曾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借查拉斯图拉之口质问道:“为什么不去森林里?为什么不去耕作?海洋里不是有很多葱绿的岛屿吗?”这声质问,同样也适用于当今的人们,即便生活节奏紧张快速,但也并不是没有方法让自己慢下来,选择一种更悠闲的生活方式,不仅仅去读一些片段的东西,而是真正去享受阅读的快乐。身处世界科技前沿——美国“硅谷”的乔布斯,面对着零点几秒都关乎生死的科研竞争,他依旧保持内心的宁静,对精神更高处执着追求,他曾说过:“我愿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我坚信,乔布斯绝不会仅仅满足于电子产品所能提供的“碎片化”阅读。也只是如此,才造就了他的与众不同。

所以,只要想改变,阻碍你的就不会很多。如果你真的喜欢阅读,你一定能抽出时间。

其实,碎片化阅读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人们对阅读兴趣的丧失,而更多地是人们内心的浮躁与功利,是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要求低了,对物质享受要求的高了。现在的许多中年人,在看过几篇微信上的哲理小美文后,便觉得自己升华了,整个人都不一样了,连走路的姿势都趾高气昂的。这难道不令人感到可笑吗?正是这种追求的降低,我们这个时代,再难出现朱自清,钱钟书这样的大文学家。

海德格尔曾经叹息:“词语破碎处,无物之存在。”碎片化了的阅读,一天天让我们也成为了碎片。为了让破碎了的我们重新完整,放慢脚步吧!享受真正的阅读,享受真正的人生!再见,破碎式阅读

刘汉卿

我无法预言,如果破碎了瓦尔登湖畔明媚的阳光,如果拆毁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如果支离了陕北黄土地上平凡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会有多大改变。但我知道当人们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碎片化阅读时,人们一定无法领略这些“完整”的美好。

当深思熟虑的文集变得支零破碎、东拼西凑时,人们阅读的实质就发生了变化,阅读也变得越来越像看热闹。而这一切都演化成了阅读的不幸、文学的不幸、社会的不幸。这是一个连生活都十分破碎的时代,人们忙碌奔波,于是破碎化的阅读随处可见——早晚随意翻一翻名人微博,在车上随意浏览一下今天的新闻,下班后对网络小说如饥似渴。看似有着很大的阅读量,实则靠这些破碎阅读很难提升思想的境界,反而贻害无穷。

碎片传播了谣言。由于碎片化的阅读,人们根本不会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深刻的辨别,所以常常充当了网络推手散布谣言的工具。谣言的制造者们选择奇特、劲爆的话题对爱看热闹的网民投其所好;然而谣言就像“一旦打开就无法拧紧的水龙头”,时时刻刻传递着负能量。然而,当碎片化的阅读使人们丧失了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现象:你在义愤填膺地转发,有人却看着银行账户合不拢嘴。

碎片助长了低俗。为了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人们不分知识学历一律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填充,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挤出一点精力享用一碗速成的心灵鸡汤。但是我们却忘了鸡汤虽好,却不管饱。“鸭梨山大”、“普大喜奔”等词语违背了大众语言的结构,思易破碎、拼装语言,更有一些低俗的词语,如“蛋疼”等。在碎片化的平台上,人们变得粗鄙而不加掩饰,滥贱而不与遮挡,无耻而不知羞愧;当人们肆意破碎我们的文化时,我们最后就找不到灵魂的栖息地。

碎片逼退了经典。如果朱自清活在21世纪,走到荷塘边,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在朋友圈或微博中写下“今天的荷塘很美”就结束了,那么《荷塘月色》就没了,散文就没了。国民普遍浮躁、功利化的阅读风气使经典少有人问津。各大畅销图书的榜单上,无一例外都是成功学、厚黑学等著作。走进图书馆,《红楼梦》等经典名著要不就是觅而不得,要不就是躺在某个犄角旮旯里布满灰尘、无人问津。对于许多人来说,某本书值不值得读,就看对自己“有用”还是“无用”。而读经典著作,不能帮助升职加薪,不能帮助屌丝逆袭,还不如街市上的《如来神掌》。

可是,我还是要坚定地说一声:再见,破碎式阅读——当我知道我将有可能成为你的奴隶之时,当我知道你弊病丛生时,我已选择和你说再见??

碎片化阅读的反思

姚博

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社会,忙碌已成为一种常态。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碎片化阅读正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阅读的趋势。然而,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灿烂中华文化,难道要在这短短140字中传承下去吗?

碎片化阅读,看似为终日奔波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人们借助网络,以最迅捷的速度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求知欲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满足。可是,当我们仔细审视身边的那些低头族,便不难发现,那些忙里偷闲使用手机阅读的人,以看微博里的段子,和看网络上流行的小说者居多。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鼎盛时期后,21世纪最抢眼的文体——段子,趁虚而入了。曾经有人调侃,“早上打开微博,有一种君临天下审阅奏折的感觉。”而这种比皇帝上朝还繁忙的行为,多数时候却是无意义的。

碎片化的阅读,势必会导致碎片化的思想。你无法奢求140字的微小说能表达出10万字巨作的内涵;那些为了博人眼球故意夸大其词,甚至传播虚假新闻的所谓内部新闻,也不见得具有传统新闻行业的公正报道和深入思考。当人们都仅仅从事物的表象入手,变得不求甚解;当人们都人云亦云,疯狂的在朋友圈转发,丧失了主观判断的能力,人们的思想已经在一步步走向碎片化了。

史学博士廖峰说:“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我想,这带有预言性质的警示就快实现了。曾经携一卷好书,温一壶阳光下酒;如今带一个平板,蹭WiFi浏览。越来越多的好书被尘封在历史的书架上,原因却可能仅仅是因为字太多。人们正在逐渐丧失阅读的习惯,中国人均阅读量不及发达国家一半。一个不愿意读书的民族,凭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通过浏览大量信息来开阔自己的眼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没有人因为知道的八卦新闻多而被视作“家”。而现在网络上流传最广的,恰恰是那些毫无意义的新闻。于是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提出了“不知情权”——即“我有权选择不知道”,以此达到抵御碎片化阅读的目的。然而,我们真的需要让碎片化阅读发展成为一种需要抵御的洪流吗?

阅读本无所谓对错,正所谓开卷有益。可是面对碎片化阅读日趋严峻的现实,人们也不得不抬起垂在屏幕前的头,仔细思考一番了。

信息时代的碎片映像

崔鸿鑫

现代社会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尤其是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塔夫茨大学的心理学家玛雅妮·沃尔夫写了一本《普鲁斯特与鱿鱼:阅读思维的科学与故事》,就阐述了信息时代的弊端。她说将“效率”和“直接”置于一切之上的新阅读风格,或会降低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人们更像是一种纯粹的信息解码器,而人类所具有的对文字的理解力、心无旁骛地深度阅读时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科技高速发展

造成了浅薄化、碎片化的文化映像。

但如今真的信息碎片化了吗?

也许,在某些方面确实是这样。现在人们越来越少地为读一篇文章去买一本杂志,为看一条新闻去买一份报纸,为获得相关知识去认真阅读一本专业书籍。想查什么信息只要google或者baidu一下,刷的就会有成千上万的网页蹦出来,尤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下,互联网上的信息同步率更高、更新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尽管都是简单直接,赤裸裸的原生态,但是以量取胜。人们想看什么,都能找到一语中的的答案。在这个意义上说,网络世界的信息碎片化了。这使得人们多少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动动手指就可以得出结论,不需要大量阅读或者深入思考就知道答案。结果就是,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沉下心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放空心来什么都不想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人也就变得越来越浅薄,越来越浮躁。人们大脑完整的思维系统被信息的碎片割裂,成为了那所谓的被调侃、被自嘲的“煎饼人”。

而我也发现有不同的声音。我国社会学李强、广告学黄升民等学者撰文解析“碎片化”就是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是由于人们在生活方式、思考模式、个人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而造成的必然结果。网络信息以个性化、简短的碎片形式存在,碎片之间通过超链接组织,形成了更为庞大的信息脉络,为所有与之联系的人服务。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那些真正的思想,尤其对于新闻和资讯的生产者和最终使用者来说,网络世界的信息并没有碎片化,而是更完整,更直接,更有效地在二者之间传播。更遑论现代社会是一个强调高效率、高回报的社会,社会竞争加剧,网络信息及时传播的必要性更是要求了信息碎片化的产生与发展。无论从20年前以雅虎为代表的新闻门户服务形态,还是10前以谷歌为代表的资讯搜索服务形态,直至今天以Facebook为代表的信息通过人际关系链得以传播的服务形态,网络世界的信息生产都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生命体,信息传播越来越快捷精准智能。

当一个崭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反驳了旧有传统的相关认知时,我们不应一味的否定。信息时代的碎片映像,仅仅是信息表达形式一次转变,并不值得引起一场思想界的大讨论,或是一些人的无病呻吟杞人忧天。历史永远不会倒退,面对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破除旧有观念,抓住时机,促成飞跃。让其从映像成为真实,更富内容,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

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自我

吕宣蒙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科技迅速发展,纸质的阅读,变成了如今手机、电子书、网络等文字阅读的形式,“碎片化的阅读”引发了社会关注与讨论。

如今,碎片化阅读已成了大众阅读的趋势,随时随地的阅读,让阅读内容碎片化,已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正如史学博士廖峰所说:“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碎片化已经将我们自己变得碎片,让我们的人生变成碎片,可我们依然不觉。

碎片化阅读暴露了时代文化生活的破碎残缺。真正的阅读是不可复制的个人体验,它能带给人精神的触动与心灵的升华。正如萨特所描述的那样,“我在书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书里重新开始我的生命。”全神贯注的阅读,才能直抵灵魂最深处。然而碎片化的阅读,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早晚刷几条励志微博,公交车上用眼一瞥今日新闻,下班后用电子书“秒杀”网络小说——我们将阅读时间分解,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填充,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挤出一点精力享用一碗速成的心灵鸡汤。但是我们却忘了鸡汤虽好,却不管饱。碎阅读,难以带给人内心的震撼与哲思的洗礼,更遑论精神境界的提升。

诗人欧阳江河说:“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在碎片化的时代之中,我们应当选择适当的方法抵制现代媒体将我们碎片化,将我们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阅读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对内容体会的深度。碎片化阅读有新鲜感,但这只停留在新鲜感上。经典阅读被

取代后,我们势必成为文化无根的人,因为我们的文化不能仅停留在新鲜感上。碎片的阅读的确方便了我们对信息的查询,看似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实际上有效信息很少、也缺少对问题思考,长期的“碎片化”,会使我们变得浮躁,从而是人生变得浮躁、碎片。

在当代微博盛行的时代,段子似乎成为碎片阅读的首相,连莫言也在强大的攻势下开通了微博。但莫言说:“微博快速生产,快速覆灭,它满足你的虚荣心,让你瞬间愉悦,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写作的多样化,写作方式的多样化,写作类型的多样化,文学类型的多样化,我觉得没有必要改变。”于是,莫言选择重新拿起笔,开始了纸质写作,来抵挡被碎片化的文学。

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也应当在这股碎片化的大潮流中,抵制被碎片化,捍卫我们的人生,从而享受人生的滋味,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篇四:材料作文“仪式”写作指导及优秀范文(8篇)

材料作文“仪式”写作指导和标杆作文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

性和延续性,也就不容随意改变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某一个仪式确定了,过分强调了流程的稳定性,此时的仪式或许又会变成一个限制乃至束缚事物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2强调仪式的发展性,仪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因应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当时代发生改变,生活也随之改变的时候,建立在旧有的生活基础上的仪式的改变也是在所难免的,注意观点2并非否定仪式的存在价值,只是强调仪式的因时而变。但是,对于发展性,也会存在另一种可能,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把生活导向更美好的彼岸,且生活的需要并不见得就是正当合理的,例如贪念恶念,此时,旧有的一些仪式的存在反而能起到规范个人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可见,对于观点2也是可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的。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3强调的仪式在现实压力下的另一种可能——逐渐忘却、消失。观点3留下的思考其实很宽泛的,依然可对其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从肯定的角度看,如今的仪式虽然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华丽,但仪式带来的感觉却越来越缺失,徒有形式而缺乏意义的仪式确实需要去除。从否定的角度看,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张,并不是就可以去除仪式的原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节奏快,时间紧,我们反而需要一些必要的仪式来调整、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真正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考生也可据此正反立意。

当然,除了可以正反立意外,从辩证角度立意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本次作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这个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同时,本题的核心词“仪式”本就是一个从各种具体的仪式行为中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概念,而含意指的就是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所以具体到本题而言,写作核心词“仪式”的内容和含意是一致的。

【标杆作文】

一号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

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评语】58分。作为一篇考场作文,本文作者冷静审题,思路清晰。

首先,考生准确理解了“仪式”的概念,从开头描述清明坟前祭祖仪式,到主体运用年初一放鞭炮的开年仪式、婚礼中新娘梳头、递上媳妇茶的仪式,材料运用准确充实且富有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本文思路清晰,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一一对应,层层深入论述;但主体的论述对应中心论点的“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略显不足。

作为一篇高分作文,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出色,表述简洁,句式运用灵活有效。文章的书写工整美观。

二号文

仪式之道,承古萌新

春风换符,爆竹岁除;龙舟破江,端午煮粽;凤冠霞帔,女儿新嫁。或以仪式繁琐而欲废,或以传统而欲留,我以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承古萌新。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仪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变。五千载悠悠,华夏古木枝繁叶茂,养育炎黄儿女,中华民族。仪式的一举一动,俱蕴藏着代代相传的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岂容随意修改,恣意背叛?山东曲阜孔庙,每逢学季,仍有千万学子步入柏荫杏林,祭祀孔庙,献上一支毛笔,一束鲜花。那虔诚的躬身,岂非对千年来儒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若废此佳礼,重学尚义的风气何来依托?尊师求道的礼教何以萌芽?便如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仪式作为“礼”文化的载体,意蕴厚重,文化悠悠,仪式之传统岂容轻易改动?!但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马克思在辩证法的历史领域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仪式在保有传统的同时,必须摒除思想桎梏,制度余孽。便如清明祭祖时女儿不入祠堂的男尊女卑,东莞女德班磕头拜师的陈规陋习,山西老太太除夕将嫁女赶出家门的迷信腐朽,都让人扼腕,发人深省。文化的树若欲凌云参天,驱虫除害,与时同生,势在必行。便如天水伏羲祭祖,现代科技与传统舞乐相得益彰,慕名游客频频“点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传承中发展,是社会对仪式的必然要求。

因此,仪式的前程似锦,需在传承中创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这便要求批判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

一方面,我们要培养批判精神。丁艾克曾说:”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黑暗习以为常。”文化的痼疾不可规避,决然锐利的双眼启迪希望的华光。对于仪式的糟粕,敢于突破,敢于拒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创新意识。王尔德有云:”在我们身陷泥泞时,有人在仰望星空。”立足传统的源远流长,汲取营养,眺望远方,寻找花开灿烂,新意盎然。对待仪式的态度,折射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肯定或否定,更彰显着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唯有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融合,回顾过去,心怀高远,仪式方可意味不变,悠悠长长。雨果曾说:“让心中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愉悦。”中华的巨龙亦将由承古萌新的仪式中重获新生,乘青云凌霄至九重,揽千里江山收眼底,华夏凭此,文化更强!

仪式啊,我已为你找到了振兴的大道!

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承古萌新。仪式将孕育文明璀璨新生,千丈华夏荣光。雄鸡展翅,引向辉煌!

【评语】55分。本文中心论点鲜明,思路推进甚为清晰。题目提炼为“仪式之道,承古萌新”,首段亮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承古萌新”,可谓先声夺人,让中心论点给人留下鲜明印象。

主体首先论“仪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变”,次层推进论“但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最后论“因此,仪式的前程似锦,需在传承中创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这便要求批判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主体思路层层推进,富于逻辑。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理据结合,引证法、例证法,论据与手法丰富,体现了考生较丰富的积累。文章的结尾也较花心思,无论是对中心论点的强调还是语言的亮丽度,都足以巩固阅卷老师对本文的好感。当然,本文语句的简洁度、力度还可加强。

三号文

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

犹记清明祭祖时,合掌一刻心中的尊敬与虔诚,既是对先人的瞻仰,更是对肩头之任的勇敢担当;犹记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致词里满怀希冀,老师的目光里饱含欣慰,心头激荡着感恩与憧憬——此刻,毕生难忘。

任光阴荏苒,时代变迁,纷繁的仪式几经精简,而终不可被简单取缔——只因仪式背后,那对于个体生命,对于文化流传的非凡意义,值得一代又一代人的珍重与传承。

仪式不只是形式,仪式还为其独特的形式注入了富有价值的思考——其中包含了整个民族甚至人类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中国古代便有;红白喜事“,结婚生子便是“红喜事”,而老人仙逝则是“白喜事”。中国人自古便以喜庆热闹的仪式恭贺一对璧人喜结连理,又将对新生命的热忱与祝福融入“满月酒”的传统仪式中。而对于乘鹤西去的老者,用庄严肃穆,哀而不伤的仪式表达对逝者诚挚的缅怀与追忆——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死观,无不体现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以及对生命本身至诚至真的关怀与热爱。

任光阴荏苒,婚礼仪式由繁就简,而葬礼仪式简介虔诚,在继承与发展中,仪式背后那点滴入微的生命关怀,那渊远而来的对生命价值的不懈求索,却是仪式真意所在,值得代代以心相传。

立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广阔视野,传统仪式所蕴含的民族风情,文化心理以及人文精神,更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苗族的“边边场”,便是青年男女联谊,互表心意的民俗仪式,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节日文化内涵,装点了缤纷的华夏文明。而进来习主席一行参拜曲阜孔庙,这简洁的仪式中却饱含着对先贤的敬畏与敬仰,由此溯源,便可领略崇圣尚礼,尊师重道的民族品格??以传统仪式为窗口,我们得以一睹流光溢彩的中华文明,得以从中汲取民族气节与风骨,反本开新,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坚定文化自信,在纷繁冗杂的价值取向中,明确个人成长,乃至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顺时代之流,仪式可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如此方可为之赋予真正蓬勃的生命力——倘若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便难以于转化蜕变中实现真正的传承发展。但若迷失于急促而浮躁的现代生活,抛弃仪式,进而抛弃对生命虔诚的叩问,进而抛弃对传统文化的追溯景仰,社会便痛失千年积淀的文化根基,而时代亦会在愈演愈烈的盲目急躁中,丧失灵魂。

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我们需深刻的智慧,实现其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我们需要果敢的魄力,为其正本清源,留住文明之根,守住华夏之魂。

【评语】52分。开篇写两个现场感很强的仪式,然后在

真正蓬勃的生命力——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因此,中间的论证是按“为什么”到“怎么做”思路展开,论证层次分明,段落结构完整,论据典型,阐述到位。

不足之处是:如何去粗取精尚不具体,粗和精如何界定没有说明,所以深度还不够,指导作用还不强。

四号文

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

清明祭祖,仪式愈是去冗留精,伴上踏青欢愉,行人倍感轻松。古老仪式从时光深处走来,紧跟时代脚步。

因此,仪式须与时俱进,去繁除琐。

首先,仪式与时同行,是为了更好适应时代,以达到规范社会的目的。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主导着发展轨迹,科学思想奏响时代主旋律。许多繁琐仪式已与时代要求脱节,难达规范目的。好比旧时大操大办喜宴婚庆的奢华浪费已不适当代环保勤俭风尚一般,如此仪式,亟须改变。历史上,不乏改革仪式以响应时代呼唤的先行者。民主之风成主流,孙中山先生果断变革三跪九叩的仪式,以作揖取而代之,天下之士高呼明智。仪式不能落伍,否则,便沦为陈规陈说,成为社会的桎梏。

但也许有人会说,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不如废除仪式,一了百了。错了!让仪式与时俱进,不是漠视它,一个社会失去仪式,便易造成紊乱。伯尔曼曾说:“没有仪式的信仰将蜕化为狂信。”同样,仪式作为社会千百年发展而形成的维系各方平衡的纽带,一旦失去,社会便会混乱,平衡便被打破。好比离乡游子不知如何祭奠那方土地,没有具体的仪式,再多的思念也苍白失色,情感便难以平衡。更深一步说,漠视仪式的作用,会导致一种文化的落寞。拜占庭帝国革除根本的信仰仪式后,帝国文化日益衰落。终在敌军铁蹄下日暮西山。因此,重视仪式,让它与时俱进,是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许多仪式与时代脱节的现象。我不禁深思其中原因。

其中之一,便是人们规范化意识不强。缺乏规范化意识,人们不会关注仪式的规范作用,即使一种仪式不再顺应这个时代,他们也漠不关心。石述思曾在《说中国》一书中提出:“当今中国,便是缺乏对仪式的关注”规范化意识缺位,让我们视仪式形同虚设,唱国歌时缄口不唱,婚礼神圣礼堂大声喧哗。如此,更何谈变革仪式?

因此,让仪式响应时代,响应这个注重效率的社会,需要我们对仪式去繁琐,精简仪式。除夕团年,大可不必大摆筵席,豪掷千金,更简约也不失乐趣。正如弗里西斯.梅斯曾言:“我们可以只是坐下了聊天。”不可否定,有些仪式过分注重步骤、教条,让人疲惫生厌。我们大可解除其中不必要的繁重,回归仪式最本真的精神内核,让仪式更深得民心,让仪式更好的传承。

让仪式与时俱进,去繁除琐,无须劳形乱神,形骸既适,谛听仪式与时代的轻吟!

【评语】50分。书写漂亮,层进顺畅,开头部分由“清明祭祖”的切身感受,推导出中心论点“仪式须与时俱进,去繁除琐”,主体部分二个层次:

下页余下全文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