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帮网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13 15:45:26 作文素材
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作文作文素材

精选作文: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作文

习作决胜九招之四:如何指导学生审题构思(1-4)──如何指导学生审题构思 

如果当做爱好,写作是一件随心随性的事情,但考试作文不是,得面对一个题目。小学一般面对命题或半命题,到了中学,题目的类型会多起来,有给幅图的,有给个材料的,有给个话题的。不管面对什么题目类型,既然出题了,就得扣题。在考场面对一个题目能扣题写作,应该是一种判断、分析、推理、提炼的综合能力反映,如果能够信手拈来皆文章,那么,面对什么题目都无所谓,但些人把考试命题作文当做应试来批判,我估摸着是还没有达到这种作文能力的缘故。有很多人纯粹为了应试而学习,拼命地进行机械应试训练。想在作文上多拿点分,就背范文,找模式,考试时就是套路化、模式化,瞎猫碰死老鼠。碰上了,到处吹牛自己作文水平如何了得;碰不上,就做出满腔正义的摸样对考题大肆批判,把考试戴上扼杀学生创造力的高帽,恨不得一棒子打死。跟这种德行的人说不通,做个不太恰当的联想:有人拿菜刀切菜切成大厨,就赞美菜刀之美,有人拿菜刀剁人了,就批判菜刀之恶,其实这跟菜刀有什么关系呢?

 

小学语文考试作文的命题,多是给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语,也有给一句话的,从根本上来说审题构思,就是考验学生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汉语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二,生活的积累和认知能力。三,题目的拓展和设计能力。四,写作的基础和创新的能力。当然,有阅卷老师自身水平低下,对作文好坏不分的情况,可能对考什么能力一无所知,改作文随心所欲,这的确是让人头疼的事情。不过这是一个关于老师综合素质培养的话题,与我这里要讲的从能力角度训练审题构思技术的内容无关,另撰文。

 

有人讲审题,将题目划分成多少种类型,每种类型又规划为若干规律,试图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什么样的题目,比如写人的,写事的,写景的,状物的,都可以按规定动作去写,省事儿了。这看上去一套一套的,事实上是试图将作文这件鲜活的充满个性的需要创造的事情装进套子,很不合理。作文的审题构思,不应该有套子意识,而应该面对作文题尽量拓展思路,思考立意,创造出新。被套路所困,是属于四平八稳的机械应试思维,比如高考60分作文中的42分标准,几乎是所有平庸之作的追求目标。但这样拿到42分的后果是,美丽语文成为了平庸的推手,精彩人生从这里开始沦陷。

 

审题的功夫,只有从分析理解的能力以及创造力、想象力开始训练,才能在考场上找到真正的成功。

 

1.关注课本上的例子

 

先来说一个无需审题但需要看明白题意的例子。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

 

课本上的习作要求是:你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里了吗?让我们先交流一下各自的日记,听听同学的意见,再写一则观察日记。要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要写自己最想写的。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教参中对这篇作文教学是这样的提示:这次习作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让学生交流已写的观察日记,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写一则观察日记。低年级时,学生已经学写过日记,观察日记无非是日记的一种,并没有特别的格式要求,只是在内容方面侧重讲观察。本次写观察日记在《花钟》一课后面已有布置,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想写的内容,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准备写哪些内容,提示学生讲评自己在观察中的新发现。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确定观察的事物,可以带着习作的任务去观察一种事物,再把观察过程中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写完后,要组织学生互相读一读、评一评,并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要通过这次习作,继续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显然,从单纯习作来讲,这个单元习作的题意是,要求学生观察一个东西,把观察的过程和这个东西的模样写下来。这是三年级培养观察习惯、建立表述逻辑的基本训练,但日常教学中,最容易掉入两大陷阱:①写成一板一眼枯燥无味的介绍性说明文,无法培养孩子的作文兴趣;②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详略,无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

 

这种观察训练,一般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培养科学的观察,二是培养人文的观察。科学观察是一板一眼的科学探究,对孩子来说,这当然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但我以为应该是科学课的事儿,包括写观察日记,或者观察小论文,应该专门有这样以科学探究为训练目标的课程,否则,语文有点乱。人文观察是通过观察培养孩子留心生活、关注世界、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手段,是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观察,可以不够严谨,但一定是有趣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看一个事物觉得有趣,是因为这个事物与孩子的内心发生了碰撞,这个碰撞是以游戏和想象为基础的。就是说,如果观察过程中注意引导游戏心理的融合、激发大胆想象的融合,再普通的事物,也会在孩子眼里趣味无穷。

 

孩子对一个事物发生兴趣,不会是对这个事物的方方面面都感兴趣。孩子的兴趣多集中在一点上。比如小男孩对一个球感兴趣,也许并不在意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质地的,而只在意它可以弹起来四处乱跳,淘气得很。抓住“趣点”,突出“趣点”来观察,不仅孩子乐意,习作时还可因此初具详略,达到训练“有意表达”的目的。

 

讲到语文课本,不妨多讲几句如何进行作文与阅读融合教学的话。

 

比如三年级上册“观察”这一组中的第一篇课文《花钟》,虽说是“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实则并不能说是一篇观察意义上的文章,文中第一段短短百余字,就例举了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等九种花卉,且不说日常生活中就找不到这么多花凑一块儿的场景,它们似乎是在不同季节开放的,就是这么多花名对应的花型也没几个人能说得明白,用这样的课文来对应说观察是会出问题的。

 

但这一段中几个句子着实值得学习并加以拓展,这对于将观察日记写精彩太有帮助了。比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睡莲从梦中醒来”,等等,这既是写了花开,又将花想象成了人,写出了一点有趣情态。可惜只写出了“一点”,我们可以借机拓展一下:牵牛花为什么事儿要吹喇叭?这个喇叭声音会是怎样的?周遭的植物们听了这喇叭什么反应?再结合环境想象一下这牵牛花吹喇叭时是什么表情神态?这个过程,恰恰融合了孩子的游戏心理和想象特征,表达出来就很有意思了。

 

这篇课文的详略安排也很值得学习,先是铺陈了很多种花,然后重点写了昙花。不过文中对昙花的详尽介绍,有现象后面的原理解读,一看就知道是查资料比较多而观察比较少的写法,因此,这算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不过试着去弄懂事物的原理,是着力于培养观察的态度,对孩子总是有好处的。这种详细叙述的写法,也可以引导孩子用到叙述自己的观察对象上,用来表达孩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即便没有探究原理,一样可以精彩。

 

好了,话题转回来,来看一个观察作文的具体例子:

 

《张力的书包很出名》(三年级)

 

在我们班,你要是听到有人这样说:“你是张力的书包啊。”那就是说这个人很不讲卫生的意思。

 

张力是我同桌,他的书包能够这样出名,就是因为脏。你看他的书包,一眼看去,好像是蓝色的,再仔细一看,又有很多黑色的污斑。书包背上画着的蜡笔小新像个流浪的孩子,脸上尽是污垢。

 

张力的书包这样脏,都是作了“百变书包”的结果:gē(搁)腿上当作小餐桌,垫脚下当作垫脚石,liào(撂)地上当作球门柱,抡在手里当作进攻的武器,顶在头顶当作避雨的工具,有时候还要用来擦汗、擦桌子、擦黑板上自己的名字、擦墙上自己划的铅笔印子、擦衣服上别人吐的唾沫星子。

 

有一次刚下课的时候,张力打了一个大喷嚏,有一些鼻涕飞到了课桌上,张力二话不说,提起书包就在课桌上蹭来蹭去,李老师见了,皱着眉头说:“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啊,书包又不是抹布。”可是这个时候,另外一组的余雷雷又打了一个大喷嚏,他倒没有擦桌子,抬起袖子在鼻孔下一抹,李老师眉头皱得更紧了,说:“不讲卫生,你是张力的书包啊。”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以后我们只要见到有人不讲卫生,就对他说:“你是张力的书包啊。”

 

张力的书包就这样出名了。

 

这篇习作是观察了一个书包,很显然是围绕着习作要求中的“要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要写自己最想写的”要求来做的。所以这一节内容看起来与具体的审题无关,但课本上的“习作要求”难道不是题目内容吗?我是说,如果能够养成这样的审题习惯,总是可以围绕题目给出的任何一点提示去用心思考,这就为审题构思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2.培养对字词的敏感。

 

小学阶段是语文积累的基础阶段,一辈子要用的绝大部分字词,都在小学阶段学过了。有人就以为,小学阶段只要把这些基础的字词认识了,就算是任务完成了,至于审美、思辨、拓展等语文素养的训练,太麻烦,太难,到中学再去做吧。这样的思维,就注定了无法在小学阶段学好作文,作文只能靠套、抄、编,对于这种作文方式,审题就成了一个毫无意义的话题。审题也是无法单独拿出来说的,必须在作文的正确观念下来研究。作文的正确观念就是:作文是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眼里的世界,有自己的真情和判断,有自己的审美和情趣。也就意味着,作文是一种创造。有种观点说,作文就是把事情说清楚。这就好比说,吃饭就是把肚子填饱,看起来没错,却是多么消极而无趣,绝不是生活的全部:能解决温饱之后,吃饭难道不讲究卫生、营养、美味、情趣?难道永远只满足于温饱、只把温饱当做终极追求?因此,把事情说清楚,应该是说话的基本功,不应是作文的终极目标。

 

要对题目出现的字、词、句有创造性的构思,就得有对字、词、句的敏感,这种敏感有一点点天赋,但绝大部分人都需经过训练才会出色。一般来说,训练这种敏感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知识积累由量变到质变,将知识内涵内化成自身素养。这不仅需要识记知识,还需要盘活知识,否则,知识不仅不能给人智慧,还把人变得迂腐。二,关注生活,善于对生活现象概括分析,充分挖掘出个人潜力。下面分别从这两方面解释一下。

 

对知识的盘活非常重要。汉字的字音、字型、字义、字意、字境等,决定了汉语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语言,一个字,一个词,往往具有无限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在学习过程中,不单是要掌握字的读音和字型,更重要的是要领会其意味,这样才能充分感悟语言之美,用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比如静这个字,有安静、宁静、平静、恬静、幽静、寂静等不同意味,这些意味看起来差不多,但细细体会,却有着很有意思的区别:安静中的安定之意,宁静中的安宁之意,平静中平稳之意,恬静中舒心之意,幽静中的曲折之意,寂静中的沉寂之意,折射到生活中显然就是不同的情境。能敏感地捕捉到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再以静这个字为题去写作文,就会找出很多方面的特别有意思的材料来。相反,如果没有这份敏感,看到这样的题目,甚至会觉得没办法写,就只会抱怨出题人的怪异了。

 

关注生活,就是要扶持、培养孩子“多管闲事”的习惯。都知道“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是读书的好习惯,但有些老师以为,“闻窗外事”就是关心国家大事,这就有点狭窄了。窗外事嘛,就是窗外的事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就是眼睛所能看到的事情。孩子的眼睛能看到什么呢?大人眼里的世界,和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但又有很大不同,这个不同,就源于大人与孩子之间不同的观念、不同的审美、不同的智慧,大人比孩子心思复杂,所以也看出这个世界的更多复杂来了。但是,很多孩子睁着眼睛,却并不会看世界,他的眼里没有世界,只有自己的欲望,这是由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孩子在小时候,尚不会关注他人,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培养孩子关注身边这个世界,不仅是要培养这个习惯,还要教会他如何去关注,这样,孩子在关注世界的过程中,才会渐渐认识到自己是人群中的人、社会中的人、自然中的人,才慢慢地形成主动去了解这个人群、这个社会、这个自然的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形成,思想就可以稳稳扎根在现实中,作文的创造就有了底气。对于作文审题来说,对题目的敏感有了可以折射的生活,当然有话可说了。就像上面说的“静”,可以写亲情,可以写友情,可以写自然的美,可以写生活的忧,题材太多了。

 

 

3.训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不唯是审题的需要、作文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需要,艺术创造的需要。

 

联想和想象是有区别的。简单地说,联想是联系起来想,这想到的东西,原本就存在着,现在用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了。想象是想出一个象,一个新的形象,一个新的思想,这个形象和思想,是原本生活中没有的,被想出来了,这是一种创造。这个简单区别可以看出来,联想应该是想象的基础,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弄明白这个区别,是为了训练的目标更加清晰。联想是一种思维习惯,并不需要特别的训练,每个思维健康发展的人都会联想,回忆就是联想的一种方式。但是将联想作为习作的手段,因为习作本身的特别属性,决定了要将自然联想方式经过整理、概括、提炼,为形成习作的创造性思维服务。习作中所谓的联想能力,其实并不是联想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习作表现所需要的联想习惯,以及如何将自然联想升华到与主观判断分析相结合的层次。一些教作文的老师强调联想的时候,刻意用一些联想的花里胡哨的形式做宣传,甚至将联想与想象混淆起来,打着培养想象力的旗号四处招摇,而忽略了联想的本质,结果把学生迷糊得云里雾里,真正的联想和想象没有把握,倒是形成了胡思乱想的习惯,以后调整起来很是麻烦。

 

联想与想象虽然有密切联系,但是也有明确的区别。简单地说,它们都是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延伸开去,联想的基本方法是联系,想象的基本方法是幻想,联想可以发展到想象创造,想象也可以促进联想习惯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联想习惯和想象能力都要共同发展,但是老师必须弄清楚联想与想象的异同,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清晰引导,帮助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够有序、有效地发展。

 

联想的基本方式用最直观的概括大约三种:扩散联想、单线联想和树形联想。扩散联想是由一点进行发散联想,无限扩展;单线联想是就一点向某一方向单线发展,层层进入;树形联想是就某一点进行单线联想时,在进入每一层联想时横向展开,挖掘更多的生活内容。用这样基本方式来概括,只是为了更便于理解和形成习惯,在实际联想中,所有方式都是交叉在一起的,联想本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非要弄个什么规则,按个什么方式来进行,不仅会把事情做得索然无味,还会落得邯郸学步的结果。教学过程一定要注意把握方式理解和生活运用之间的关系,不能死板照搬,落入窠臼。

 

 

 

 

 

 

 

 

 

 

 

这些联想的基本方式不单是理解联想的途径,也是习作表现的基本手段。本篇仅从材料剪辑艺术角度来理解,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习作表现时选择什么,怎样组织,如何表现,都取决于对材料的理解。联想的基本方式可以成为这种理解的钥匙,因此,联想不能停留在想到即止,要耐心感受,认真分析,将每一种“想到”结合生活进行深入理解。“想到”的训练很容易,也很有趣,但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游戏中,热闹之后一无所获,这就违背了联想的初衷。

 

想象则是一个创造的心理过程,根据已经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材料,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一些新形象。也就是说,没有生活,就没有想象,凭空是想象不出来的。有人把幻想、胡思乱想、白日梦等心理过程称为凭空想象,倒是道出了它们与想象之间的区别:虽然都属于想象一类,但是想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一种需要经过锻炼才会越来越优秀的能力,幻想、胡思乱想、白日梦等只是停留在空想状态,想来想去还是一场空。换个角度看,这些空想其实是想象的基础,空想人人都会,但并不见得人人都拥有想象创造的能力,就是因为有的人在空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想象力,有的人空想只是图个精神上的短暂快活。

 

想象的基础是生活,但并不是基于生活的思考都是想象。想象是要把感性联想和理性分析结合起来,把幻想和逻辑融合起来,进行独特的创造。想象的目标是创造。创造就要出新。新的形象,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成绩,都需要创造出来。新是相对旧而言的,就是与现存的形象、思想、方法、成绩等相比较,有突破,有变化,有新意,并且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刻板的模仿加上一点似是而非的更换,更不是借助优秀的“旧”稍作粉饰来做功利性的炫耀。创造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灵得到愉悦,智慧得到发展,人格得到升华,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生命意义的一种表达。因为这样的目标,使想象与空想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了。

 

在生活的大地上,洒下想象的春雨,新形象、新思想,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了。所以面对生活的各种事物、事情、现象,如果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将它们一一积累下来,就不用担心看到作文题目没东西写了。

 

 

4.审题主要审什么

 

面对一个作文题目,一要看懂题目的意思,二要能拓展题目的意味,三要能根据确定的立意找到合适材料,四要能给材料们安排一种恰当而准确的表现形式,到这一步,审题这件事才算是完成,可以开始设计开头了。

 

很多孩子考试时,拿到题目就写,一边写一边想,作文就脚踩西瓜皮,最后勉强靠些生硬的句子收回来,怎么看都显得别扭。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没有弄明白审题到底审什么,也没有形成审题的习惯。当然,从文学写作来说,文学创作并不需要审题,审题能力的高下似乎也并不影响文学水平的高低。但我觉得,文学只是语文的一部分,作文与文学有着紧密联系,但作文考试中的审题首先考的是分析判断能力,审题是必要的。

 

我仍然拿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个作文题目来做例子说明这个审题过程。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为方便讨论,现将习作要求和教参提示列出来:

 

课本上的习作要求是:本组课文,写的都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你长大以后,或许会离开家乡,想象一下,当某一天你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写一篇习作。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可以写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回忆,可以写与亲人或同学处面的情景,也可以写你想写的其他内容。回忆一下课文中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参上的教学提示是: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写《二十年后回故乡》,是本组专题学习的延续,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于对家乡的爱和关注。

 

本次习作的教学重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二是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参上具体的教学建议是:1.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想象家乡变化绝非易事,对小学生来说,世事变化、岁月沧桑并不容易体会,所以他们的想象可能就显得稚嫩,情感可能就显得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情感,用变化去促成想象,开启思路。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清况,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或请学生通过采访家长来完成这一体验;再比如,教师可结合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让学生体会又见家乡时感受到的人事的变化。(《回乡偶书》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刚回到故乡时,儿童谁也不认识他.当他在故乡住下来后,发现离别家乡这么多年,什么都变了,跟记忆中的一点也不一样了,似乎只有家乡的镜湖没有变。以此来促使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2.学生有了表达欲望之后,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从哪些方面来写。教材中只是一个提示,要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充分交流,以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要结合一两个学生的发言,相机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选择材料,起到示范作用。在学生写之前,提醒学生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3.学生写完之后,要引导交流,相互欣赏。重点评价学生的想象角度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方法。选取有突出特点的习作,全班集体评价,进一步进行习作的指导。在交流评价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并把修改过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在一线教学的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这篇习作的结果是学生写得大同小异,无非是二十年后回故乡,故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什么都先进了,发达了。再有一部分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故乡被污染了。绝大部分孩子的想象停留在“空想”状态,作文看起来比较乏味,能写出真情的凤毛麟角。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教参的影响,让老师误以为这个题目就是写故乡的变化,另一方面,应该是审题上没有掌握正确方法,并没有深入审题。

 

先说说死搬教参的教学建议来教为什么会效果不佳。教参中也预测到了小学生对世事变化、岁月沧桑不容易体会,于是启发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经验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情况。老师的家乡与学生的家乡并不是同一个家乡,即便是同一个家乡,也不见得有同样的关注,所以即使老师这样引导,也无非是让孩子听了一个离自己生活很远的故事,对于“点燃情感”是效果不大的。教参又启发老师,可以用贺知章的诗来“促使孩子展开想象、激发学生表达兴趣”,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但很可惜的是,利用两首古诗怎么就能做到这些呢?教参中没有提示了,结果孩子真情没有调动起来,习作还可能变成了贺诗的改写。

 

但如果按照审题的正确方法来思考一下这个题目,效果会不一样了。《二十年后回故乡》,这是一个隐含了主语的短句,题目构成略复杂,我先分词解读。

 

先看故乡这个词,基本意思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但这个词意味十分丰富:故,是过去的意思,与现在有了一定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了,而且这个词有一种怀念意味,这里一定曾有我熟悉的人事物景,曾包容过我的喜怒哀乐,曾是我的生活家园,也是精神家园。所以,故乡可以是一份怀念,也可以是一份牵挂、一份依托,可以是幸福,也可以是惆怅。从这些意味角度,可以推断出,对二十年后的想象,首先需要的是关注当下:此时我生活的地方(也就是我二十年要回来的地方),现在,我关注的是什么?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喜怒哀乐的有哪些事情?哪些人?哪些地方?哪些具体的事物?在这里,我最爱的是什么?最讨厌的是什么?最自豪的是什么?最想永远都不改变的是什么?不是老师说给孩子听,而是孩子说,老师通过孩子的说来引导孩子体会其中的真情,这份真情,不管是高兴还是忧伤,放到二十年后的怀念中,就是对故乡的爱。这是此文的重要材料,如果再加上想象,这些真情体验的人事物景,经过二十年时光的打磨,会是什么模样呢?想象创造就有了基础,不再是空想了。

 

再看故乡前面两个词。二十年后,是给出了一个时间限定,五年级的孩子,那时差不多就是自己爸爸妈妈眼下的年龄,这样在想象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具体参照,刻画人物外形和心态上有了依据。回,是确定了习作进入的一个点,预设了必须离开家乡,然后回来。怎样回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回,这是成文的铺垫,可以结合前面对故乡的意味拓展分析,来确定这个回的理由,是弥补一段情?是纪念一份爱?是寻找失落?是兑现诺言?当然也可以什么理由都没有,就恰巧路过,回来看看。虽然这个为什么回并不是习作的重点,忽略也可成文,但如果稍加关注,习作就有了更加紧凑和集中的线索,更好写一些。

 

课本的习作要求,对这个题目隐含的主语用了第二人称,当然是对孩子说的,这个“你”应该是预设成写作文的孩子本人的,就是说作文中的主角是“我”。但如果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其实可以将这个“我”转换成任何人或物的视角来写,比如“我”是小主人腕上的一块表,二十年后,被戴在小主人的孩子的腕上,回到了故乡。通过表的视角来看待二十年后的孩子的生活环境,与小主人当年的生活环境相比较,不是很有意思吗?就表现形式来说,还可以有更多的创新,比如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或者用为家乡设计城市(乡村)名片的方式,来对故乡的面貌进行描绘,都是可以的。这当然就是审题的第四步,给确定的立意和内容来安排表现形式了。

篇一:习作决胜九招之一: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

4.排兵布阵

习作素材的积累与知识积累有很大的区别。知识积累是习作积累的基础,知识积累依靠记忆和经验,习作素材的积累依靠思考和感悟。没有知识,想写好习作是空想,有了知识,没有思考和感悟的习惯,想写好习作还是空想。因为习作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自己的情感表达、思想抒发,只有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认识生活、感悟世界的能力的人,才能真正积累习作素材,写出好的习作来。

2.看见了与体会了的区别

生活中各种事情,各种现象,在身边发生的时候,一定会引起我们注意。比如走在路上,阳光投下的树荫,迎面吹来的凉风,有一个人在大声喊叫,一只白色塑料袋在风中翻滚,等等,是我们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但是事过之后,基本上就被忘记了。有些突发事件,让人吓了一大跳,或让人笑得肚子疼,总之是那些特别刺激的,就会给人留下一些印象,比如一个人走路摔了一跤,一条虫子突然掉在脖子上,等等。留下印象的事情,往往过一段时间还会想起来,但时间久了,也会忘记的。还有一些事情,别人好像没怎么留意,可是自己印象深刻,事情过后,还要跟自己的好朋友说起。这样的事情,往往印象更加深刻一些,保存在记忆里的时间更久一些,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情自己留意了,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并且思考过的缘故。

平时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探求一些事情和现象的起因和发展方向,让各种事物和现象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更深的印象,就可以说是在进行习作素材积累了。当然,如果勤于动笔,将自己思考的内容都记下来,就实现了更有效的积累。

不论知识的积累,还是习作素材的积累,都是一个逐渐聚积的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积累不起来的。并且,人的脑袋瓜只有经过反复思考和感悟,才会越来越聪明,懒得思考的人,就会慢慢地变成笨蛋。

3.从神奇的名词开始

名词是一个事物的名称。每个名词后面都有一个神奇的世界,在直感中,这个世界是静态的,特别利于培养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直观感觉中的静态世界,是构成生活环境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孩子观察条理性与逻辑性的最佳内容。不论看图写话,还是现实场景,传统作文教学中讲究观察的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顺序,都是对培养观察基本条理的积极探索,可惜只停留在顺序本身,生硬的观察方法让孩子们感觉索然无味,自然就无心观察,导致了只有培养形式,没有培养效果。需要扬长避短,融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将对世界的认识变成了一种紧密结合生活的快乐。

身边的静态世界,是一个无声的神奇世界,城市有城市的心事,乡村有乡村的想法,山有山的理想,湖有湖的愿望。身边的每一幢楼房,每一条街道,每一棵树,每一株草,它们静静地守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相望,共同感受着大地传递的信息。因为它们不会到处乱跑,以一种相对稳定的顺序构成我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影响了人们很多生活习惯,到学校读书,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家里吃饭,到床上睡觉,等等,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生活习惯。可见,这个静态世界其实与生活融为了一体,聆听心跳,感受呼吸,偷听梦呓,陪伴成长,对我们的喜怒哀乐了然于心。这样的世界,怎么可以忽略?

不过静态世界虽然相对稳定,却是非常复杂的,不单构成的事物繁多,而且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颜色,谁也不会屈从于谁,所以乍眼一看,实在是乱得很。怎样从这看似乱糟糟的世界中整理出一些条理和逻辑来,是习作素材积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逻辑是一种思维上的规律,是合理的基本保障。

静态世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能否顺利建立完整的概念,决定了对静态世界的顺序与逻辑的把握程度。完整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每个年龄段需要达到的要求不一样,是从身边生活和自身体验开始,最终达到可以容纳整个世界的胸怀。所以,完整不仅是习作素材积累的方法、习作表达的技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培养和追求。

这种完整的意识,就是从一个一个简单的名词开始的。

4.围绕习惯去想象

生活习惯是在生活中长期养成的行为,有的是由生活规律决定的,有的是追求个人爱好形成的,有的是由生活环境影响的。吃饭、睡觉、上学、写作业、走路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是自己最熟悉的行为,什么时候,到哪里,做什么事情,怎样做,会有哪些不同的结果,往往都因为熟悉而胸有成竹。从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去认识身边的静态世界,就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条理。在这些习惯性的行为中,会有很多情感体验,产生很多想法,这就有了一点最基本的逻辑。这些条理和逻辑是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已经有了深刻的感受,在理解的时候就变得很容易了。比如写作业,有的同学就有这样的习惯:到自己的小房间写作业,要看一会儿无关紧要的书,再来写。写的时候,总是喜欢另一只手里攥个东西,橡皮、尺子或者废纸团什么的。每写完一题,喜欢起身去喝口水,找点东西吃吃,或者在书上、草稿纸上画点什么,或者看着窗外发一阵子呆。所有作业写完之后,把笔一扔,走人,总不爱收拾。当然这是一个不太好的习惯,我们写作业不能这样。这个习惯行为是在小房间里发生的,涉及的静态素材很多,也很乱。习作的时候,只把写作业的过程写下来,写得再细致,也不见得能吸引人。或者只把小房间作为写作业的地点介绍,也没有多少意思。但如果按这个习惯行为过程,将涉及到的静态素材做一些观察,用前面学习过的拟人化思考等方法思考一下,那么,小房间、无关紧要的书、笔、作业本、橡皮、尺子、废纸团、杯子、水、吃的东西、草稿纸、窗外等等乱七八糟的事物或现象,都会成为表现这个习惯行为的元素,并可以帮助表现出对这个习惯的认识和态度。这不仅丰富了习作的内容,还将自己的直观感受直接融入到了习惯行为的每一个环节中,使习作在有话可说的基础上,更多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实施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自己生活习惯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围绕这种认识和理解去观察、表现生活中的静态世界。

就是说,以一种习惯作为线,可以把生活中各种常见的、却总是被我们忽略的事物串接起来,这样的观察既有利于积累材料的丰富,又有利于培养逻辑的秩序。

举个例子。

一个同学上课总是很认真,认真是他的一种习惯了。用上面的方法来积累材料后来再表现这个习惯:

一个同学上课总是很认真,认真是他的一种习惯了。用上面的方法来积累材料后来再表现这个习惯:

只要上课预备铃一响,你看谭立的桌子,书本和文具盒就像准备出征的士兵一样,肯定已经排列得整整齐齐了。上课的时候,谭立坐得端端正正的,两手交叉着搭在桌子上,背挺得直直的,好像照在他背上那一片阳光是一块平展展的板子,把他固定住了。老师一讲课,他的目光就跟着老师走,不管教室里飞进一只苍蝇,正停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挑逗他,还是外面的梧桐树间突然传来两声鸟鸣,都不会吸引他一点点目光。老师一提问,他总是

下页

关于对九年级学生模拟考试作文的一点思考

关于对九年级学生模拟考试作文的几点思考

前不久,九年级学生举行了二模考试。作文是给出两段材料,任选其一作文:①父母的呵护需要咀嚼,你才能体会其中的亲情无价;老师的教诲需要咀嚼,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良苦用心;同伴的交往需要咀嚼,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情厚谊;成功的过程需要咀嚼,你才能品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失败的教训需要咀嚼,你才能获取人生的启示??请以“咀嚼——”为题,先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语,写一篇文章,字数600以上,文体不限。②“另类”一词出道已相当一段时间了。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另类是年轻人的事,是率意直为,是想穿什么穿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是酷毙了,帅呆了,是靓,是爽,是怪,是现代的新潮和荒诞,是传统的否定和背叛。另类的生活冲满自由和诱惑,有时感觉,另类是对人生自由的一种呐喊;有时感觉,另类是对人生前景和秩序的一种破坏和践踏。请以“我看另类”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章。

作为此次考试的作文阅卷老师,自己感触良多:农村中学生作文除少数优秀生外,整体水平不算太高,表现在:审题立意不清,议论和叙事主旨不明;缺乏文采和新意,语句枯燥直白;缺乏真情实感,模式化较重;语言表达不流畅完整,病句错字太多;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等等。

有的学生没有审清题目要求,在选择“我看另类”一文时直接写成了记叙文;在写“咀嚼——”时,有的学生居然写成了“咀嚼食物”,而且废话连篇,离题万里;80%的学生记叙上平白直叙,很少使用所

学过的各种修辞方法,文章语句干巴枯燥,毫无生气;文章缺少新意,套话、空话、假话很多,不能在情感上打动读者;比如写到“咀嚼母爱”时,很多同学都是母亲冒雨送她去医院、摔了一跤;要不就是父母残疾,有个同学写到父爱时,说父亲腿脚残疾,为了鼓励他练习篮球,不惜在篮球场上来回奔跑??让人看了十分虚假;40%以上的学生病句错字很多,笔画潦草,让人无法看清楚,可谓是典型的“急就章”,5%的学生存在字数不够的问题,达不到考试的要求。

反思上述问题,我们觉得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针对上述现象,我觉得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缺乏足够的训练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的

很熟悉的食物却看不出它的特点,很熟知的人看不出他的个性,比如说父母爱孩子,大家都有体会,但是在学生笔下却反映不出感人的情愫,说明学生对父母的爱感觉不敏锐。有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境贫寒的孩子对父母的恩情往往体会深刻,思想上、感情上的触觉较敏感,观察也细致,体会也深刻,写出文章来往往在不经意处就能打动读者的心。

三、缺乏有针对性的辅导

作文需要技巧,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学会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学习了上百篇优秀的文章,可是为什么写不出好的作文呢?我们的教师为了对付考试、为了得高分,以往采取过赌题、押题做法,甚至向学生硬性规定写记叙文应该采取“总-分-总”的格式,写议论文既要有事实论据又要有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最好要有数字说明等等。使学生的作文向固定化和程式化方向上发展,自然形式单一化,内容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有的教师因为忙学基础知识教学,常常忽略作文评讲,在评语上常常也是“语言流畅、行文自然,注意把字迹写好”千篇一律的评语,学生又怎么能够有针对性的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作文水平呢?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至少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开阔视野,不断积累素材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1、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除了课本中优秀经典篇目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大量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经典著作,在书的海洋里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打开眼界,丰富知识。“熟

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的阅读,加上自己深刻的思考,学生的知识贮备就会不断增加,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2、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睁开眼,多观察,深体会

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生活,我们学生的生活圈子也许缺乏“血染的风采”,也许难觅“改革的风流”,但绝不缺乏“平凡的风情”。我们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平凡生活的价值。青松的四季长青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感受它的傲骨;小草的漫山遍野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欣赏它的顽强;蚂蚁的成群结队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注意它的合力;蜜蜂的采花酿蜜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欣赏它的执着;“常回家看看”是平凡的,但它蕴含的人世间的亲情却是感人至深的;“一技之长”未必都是吹拉弹唱才高雅,摸鱼捉虾、溜冰爬树也是有意义的……认识了平凡生活的真正价值,我们才能写出不平凡的文章。

3、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篇二:小学生作文考试指导:如何写信

小学生作文考试指导:如何写信

语文是各门功课的基础,作文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应。一个同学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一篇文章基本上就可以反应出来了。

考试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和评价。你的语文知识学的如何,你的语文能力如何,在作文中大都能反应出来。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素质教育,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问,都素质教育啦,还考作文吗?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素质教育中的一条,“能说会跳,能写会画”就很重要。这里的“能说”和“能写”就是相对于写作而言的。试想一下,一个不会写作的小朋友,能够出口成章吗?

一个人的认识水平,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考作文,就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考试。

只要你是学生,你就要参加考试。只要有语文考试,就会考写作。考写作,当然是考写作文了。

在小学里,只要你上到三年级,考作文是常有的事儿。除了平时的考试之外,有时候还有作文大赛什么的,那比考试还重要呢!

考试,有谁不希望得高分呢?考作文也不例外。

如果你想在作文考试中得高分,那你就应该读一读这本小册子了。

有的小朋友可能会说,只要我会写作文,还能考不高分吗?

武老师告诉你,不一定。读了下面的这些内容,你就会明白。考高分,还有一些窍门和方法呢!

不读不知道,一读就开窍。

篇三:作文指导及例文点点滴滴都是爱

点点滴滴都是爱》作文指导

一、审题要清楚:

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点点滴滴”涉及选材,所选择的现象,应该是小而多;“爱”则涉及要表现的主旨,要明确要表现的是怎样的爱,爱什么,怎么爱;“是”表判断,即你要写的点点滴滴一定要能表现爱。

二、选材。

本来,如果没有提示语的话,那么在选材立意上可以选取间接材料。比如写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可以选取所学过的课文中或者阅读的作品里的一些感人细节来表现爱的主旨。但这次的提示要求了只能选择直接材料,即写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你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爱的小事,把它一件件写出来。

三、优秀示例:

点点滴滴都是爱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这个傍晚,浓香的排骨,金色的夕阳,父母的笑容,交织出亲情小夜曲。那感觉,余音绕梁,缠绕我心,催我泪下??

“妈,今天晚上吃什么?”从学校回来的我,一进家门我就兴奋地对妈妈喊道。正在厨房里做饭的妈妈抬起头,喜出望外地说:“儿子回来啦!是你最爱吃的糖醋排骨。”话语中流淌着见到我的阵阵欣喜。妈妈赶忙关了火走了过来,眼角含笑,接过我手上的书包,拍拍我的肩膀,说:“好小子,快洗手,准备吃饭。”妈妈的声音清脆悦耳,像叮咚流淌着的小溪,流淌过我的耳畔。

阳光从窗棂的缝隙溜进来,在桌面上曼舞,金色的光线点缀了素纹的桌面。桌子上那碟热气腾腾的排骨,嫩白的骨头上挂着褐色的糖浆,霞光下如一块块褐红色的水晶,晶莹剔透。淡淡的清香在屋中弥漫开来,馋得我直流口水。排骨的香在金色阳光下越发浓郁,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伸手朝着排骨夹去。妈妈笑着说:“真是个小馋猫。”说话间,眼眉弯弯的,双眸神采奕奕,眼角的皱纹也舒展来开,脸上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我已顾不得那么多,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

刚进门的爸爸,像是被我的吃相传染了,三步并作两步坐到桌前,与我一起大块朵颐。我,美味的排骨堵不住嘴,反倒打开了我的话匣子,边吃便给爸爸妈妈讲学校的新鲜事儿。爸爸妈妈静静地听着,不时见缝插针地给我的碗中夹一块排骨,不知不觉,一盘排骨见了底。我擦擦油腻的嘴,无意间瞥见爸爸妈妈面前也和我面前一样有一座高高的“骨山”。可是,爸爸妈妈面前都是没什么肉的大脊骨,我面前是一根根光滑的小排。顿时,我的脸倏地红了,

一种莫名的情愫涌上心头,眼里涌上了泪珠,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抬起头,我看见爸爸妈妈那微笑的脸上染上了金灿灿的阳光,倍加美丽;再一看,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棱射到爸爸妈妈的鬓角上,反射出丝丝银光。转过头去,厅堂那边,一朵鲜艳明媚的黄菊正披着晚霞绽放,细嫩可爱的黄花盖过了深绿的茎杆,盖过了黝黑的花根。又转回头,再次打量爸爸和妈妈,便觉得,虽然辛苦了半辈子,青春的岁月虽早已从他们身边悄然滑过,但他们的眼神依旧明亮,容颜依旧焕发??

我努力噙住泪水,望着窗外那轮金色的夕阳??眼睛有些酸涩,大概是阳光太强了吧。爸爸妈妈对我点点滴滴的爱融进点点滴滴的金光中,尽撒在我的心头。

点点滴滴都是爱

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我还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那便是母亲对孩子点点滴滴的爱。

书包装满爱

每当放学,我来到路队口,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那里徘徊——妈妈。她之所又站在那里,是因为要帮我背书包。

妈妈看到了我,疾步走过来。我毫不含糊地把书包递给妈妈,妈妈接过重重的书包,背在她那瘦小的肩上。这时我看到她显得很吃力,便急忙去拿回书包,妈妈却万分阻拦:“别别别!你现在是长身高的时候,可别压坏了身体!”

这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让我感到了妈妈对我深深的爱。

亲子共读读出爱

吃完午饭或写完作业后的时间,都是我和妈妈亲子共读时间。亲子共读时,我和妈妈各拿一本书,每当读到精彩段落,我们都会互相交流,并指画好词好句,为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况且,每次阅读,我和妈妈都把它当作一种享受。

记得有一次,我读一个段落怎么读也读不懂,妈妈就认真地给我讲解,可是我还是理解不了,妈就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讲。终于,我明白了这个段落的含义,但我也明白了妈妈对我的爱。

一言一语都是爱

我的妈妈是个爱唠叨的人,我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在她的唠叨中度度过的。

早晨,妈妈会提醒我:“儿子呀,快起床洗脸刷牙,然后去厨房拿一瓶奶,热热再喝,记住

别剩下一滴奶,最后??”

中午,妈妈也会提醒我:“儿子呀,好好吃饭,别挑肥拣瘦的,这个有营养多吃点,还有那个少吃点??”

傍晚,妈妈还会提醒我:“儿子呀,写作业的时候身子要挺直;一会儿睡觉前洗洗脚,睡觉的时候别踢被子??”

虽然,我听唠叨就像听天书一样,但是,我知道,这一言一语都是爱。

妈妈对我点点滴滴的爱能汇聚成大海,我对妈妈的爱就像小溪。感恩妈妈的爱??

点点滴滴都是爱

我相信,妈妈的唠叨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温暖,更是对我的爱的诠释。

——题记

一杯清茶,几句叮咛,几句唠叨,不觉厌烦,对我来说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温暖,充满了爱的味道。

清茶·茉莉

夜晚,稀疏的星星挂在黑色的幕布上,月朗星稀,暗黄的灯光缠绕在墨香弥散的书盏上。此时,已是深夜。你轻轻地来到我的书房,递给我一杯提神的清茶,缀着几朵茉莉,淡淡的茶香、清新的花香和浓郁的墨香融合在一起,说不出的温馨。轻抿一口茶水,你又开始了你的唠叨,“作业怎么还没有写完?还有多少?”“都十点了,作业快写完了吗?”轻声中透着一丝着急,责问中又透着一些关心。“哦,快了,快了,马上就写完了。”“好,记得喝茶”。虽然听着你的唠叨有些厌烦,但我却感到一丝丝暖意。你轻轻地走出去,关上门,留给了我满室的温馨。或许,唠叨也是一种爱。

睡觉·叮咛

常枕着一席月光入睡,伴着你的叮咛去梦周公,睡得无比踏实,无比甜蜜。“晚上要盖好被子,不要乱踢。”“踢掉被子,小心肚子着凉。”“嗯,好。”我总喜欢用一两个字来回应你的唠叨。你总是听着我的呼吸逐渐均匀,看着我缓缓睡着,才肯离去。直到有一天,你出差,晚上不回家。我睡觉时,才发现,早已习惯了你的唠叨,习惯了这唠叨声中包含着的你对我点点滴滴的爱。没有了你的唠叨,我都无法入睡。原来,唠叨也是一种爱。

上学·嘱咐

推开窗棂,当清晨的

的早餐,感到格外惬意。背上书包,准备挥手向你告别。你再三嘱咐,不厌其烦地唠叨起来,“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东西都带好了吗?”耐心听完你的唠叨,走出家门。在路上数着一缕缕的阳光,阳光披在身上暖暖的,享受着这一刻的美好。不知不觉中,你的唠叨已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终于,我感受到了,你的唠叨是如此的美好。

你的唠叨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温暖,只因里面浸注了你对我那点点滴滴的爱。

妈妈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每一件事里都倾注了她对我们点点滴滴的爱,她的唠叨则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温暖。

——后记

点点滴滴都是爱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十四年的光阴弹指一挥,女儿已经是一个中学生了。回首十四年的过往,有风有雨也有晴,如今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一、

行,我们让女儿独自准备行囊,一路上诸如买票、卖东西的事情也鼓励她去做。慢慢地,她的胆子变大了,社交能力也增强了。

2009年8月,我们要去庐山。因为她爸爸临时有事去不了,临行前他叮嘱女儿:“妈妈晕车,一路上你要照顾好她。”女儿看爸爸拿自己当大人看,很兴奋,高兴地满口答应。到庐山那天,已是中午,我晕车晕的厉害,午饭没吃就躺下了。导游来看我,问我们下午能不能出游,我告诉他能去。导游走后,女儿担心地问我:“妈妈,你能行吗?”我告诉她:“能行,晕车的人就得多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好得更快。”女儿这才释然,她让我休息,独自准备了下午出游的东西。下午

下页余下全文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