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帮网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这些年来心里的韩寒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14 10:22:45 小学作文
这些年来心里的韩寒作文小学作文

精选作文:这些年来心里的韩寒作文


 

刚读完这本《长安乱》,记得是一年前下的。那时候想的很简单,网上说韩寒比较喜欢这本书,而且书这本书是他作品形成自己风格的分界点,好吧,要是下一本韩寒的书就这本吧。

这一年来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有学习,也有坎坷,我在努力的向前。

记得10年前读韩寒的五年文集时,就有感于韩寒的幽默和思辨。不能控制的莞尔一笑,每一句看似平淡的对话却总是引发不经意的思考。韩寒就是这样。

他退学时我还在初中,那时觉得他有才,敢于走自己喜欢的路,佩服他,但是也为了他捏了一把汗,脱离了校园生活你的文字要走向何方,世界是现实的,冰冷的。玩赛车,危险,费钱,你又能有多远,这一切其实没人知道。

就如我自己当年辜负老师没有选择文科(那时文科全县考试我平均分都在90以上)而是选择了可以拉别人更多分的理科,当我发展自己有作文潜力,哪怕作文达到满分的时候,我也不过是想自己下次考年级第一更方便些而已,高中毕业后我也没太重视自己在文字方面还有什么潜力,或者喜欢?大学为了不拖档选了这个大学,专业当时据说还好,但是随机性好大,就业?很多想法并没有那么现实去考虑,大学,在脑子里还是想想的天堂。大一大二也会想着看些书,但是时起时落,很多的思考专业,大学,爱情,人生,还有思考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我的路如何走。微博,询问,交友,计划,考研么?这个专业到底能干嘛?大学到底是什么?我的4年本科到底在做什么。直到大三那本《明朝那些事儿》我终于又发现了真正能使自己快乐的东西,在阅读里成长,在阅读别人时了解自己,之后接连不断的去校图书馆、开发区图书馆办卡,心不那么迷茫了,生活是否也减少了一份疲倦呢?

直到有电脑后发现很多可以下载的TXT好书,顿觉电脑卖对了,起初还是因为那本《平凡的世界》有点贵,自己买不起,3本啊,自己又没有那么多钱,在网上下查竟然下到,后来开启了电脑读书之旅,一直没有断过。

韩寒其实已经成功了,或者说为了自己喜欢的事,做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我,路就在脚下,我知道自己是什么一个身体条件,也知道一个品控和质检到底是一个什么前途,还有自己到底是什么性格和特点。

自己的路,就要自己开拓。一如这10年的韩寒。

(长安乱,很顺的一本少年情怀的书,如果你不讨厌韩寒推荐)


 

篇一:2012-2013年高三丰台期末优秀作文

2013年丰台期末优秀作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近日,某大学一名被导师称为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去中学当了教师。导师对此表达了强烈的困惑和惋惜,而当事学生则表示:已对科研厌倦,对中学教学产生兴趣。

博士“逃离”科研,一时成为网上热门话题,各方观点不一。

有的人认为,让优秀博士去教中学,是人才浪费,是社会人才分配的失衡;

有的人批评现在年轻人过于讲究实惠,没有更高远的学术追求;

有的人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年轻人有了自己主动选择职业的权利;

还有的人认为??

这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在这一话题范围内,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

本末倒置的教育观(有见地)近日,某大学一名被导师认为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去中学当教师。导师对此表示强烈的困惑和惋惜,而当事学生则表示:已对科研厌倦,对中学教学产生兴趣。博士“逃离”科研,对此,各方观点不一。而我认为:这位博士生的做法值得提倡。与此同时,这件事所反映出的本末倒置的教育观,值得人们反思。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若无对教育事业热切而毫无保留的爱,试问谁能常年奋战在教育

2.在合适的地方就是人才(54-55)

当一位被导师认为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中学教学,有人便称这是人才的浪费了。可是我却认为,人要放在合适的地方才是人才,如果只因他是一个博士生就该认命一辈子搞科研,既对他本人不公平,也不能证明他真正的价值。

当年从北大毕业,却转行卖猪肉的学生,他也一度被社会认为是“没出息”、“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可是后来,他在这个行业里取得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成绩。他把自己的小摊办成了企业,获得了丰厚的业绩。试想当初,若他钻牛角尖要找一个对口的工作,会不会已经淹没在了大大小小的上班族之中,每天忙忙碌碌,碌碌无为,挣着仅能糊口的工资,愁着什么时候有钱成家立业?我们觉得浪费了一个人才,只是因为他从高校毕业却没成为办公楼里的白领,不是吗?可是他却用在其他领域的成功告诉我们,他是个人才。

近些年来,大学生村官成为了一个新职业选择。起初人们也认为让受了国家这么些年教育的大学生去做一个村官,怎么都不靠谱。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去当村官,并且努力运用自己的常识帮助村子建设得风生水起,日子越过越好,孩子们的教育也更有保障,质量更上一层楼,人们越来越认同大学生村官,他们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出了自己的成绩,还有多少人质疑这样的“人才”是不是“人才”呢?

工作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许多年来我们固有的思维并不真正合乎社会的现状。是谁规定做公务员就是人才而售货员就不能是?是谁规定做科研就是人才当教师就不是?其实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干,若是那些高学历却在家“啃老”的“人才”才委实对不起“人才”二字。

做高新技术的乔布斯,比尔·盖茨是人才,打篮球的姚明是人才,做演员章子怡、范冰冰是人才,做导演李安、王家卫、冯小刚是人才,他们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才。

所以,无所谓做什么,在合适的地方,就是人才。

3.愿从己志,终生不悔

近日有报道称,某大学一名被导师认为的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了科研工作,选择去中学当教师。导师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困惑和惋惜,而当事人则认为,他已经对科研厌倦,中学教育才是他的心灵归属。我认为,博士生自愿放弃科研参与中学教育工作,并不是因为他讲究实惠,而是时代的进步,使他有了自己主动选择的权利。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与创造,而不在于工作在什么岗位上。博士生选择成为中学教师,并不是他“堕落”的体现。以他的聪慧,一定能为祖国培养更多像他一样优秀的博士生。假若时代仍停滞在从前由国家或单位分配职业的时代,他恐怕就会成为一名终身科研工作者。但那样的话,他不一定能够再做出什么科学成果,反而会一生碌碌无为,心情低落——原因正如他所说:“我已对科研厌倦。”而让他成为他自愿成为的中学教师的话,他一定会拿出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中学教学中去。对他来说,唯有在中学教师的岗位上,他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养猪,种菜,这些年来类似的新闻比比皆是,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本事去社会打拼,而是因为他们爱着自然与农田,自愿选择了猪农、菜农这样的职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乡亲和社会的理解和认可。能在自己所喜欢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中,人们大多都按照自己选择的模式而生活着。在日本,为动漫配音的声优是一个艰难而薄利的行业,每年都会有大批声优转行从事其他职业,甚至当专职声优去银行办理信用卡时,银行工作人员都会拒绝办理。这个表面风光的职业背后充满了辛酸。但关俊彦并没有因为声优赚钱少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放弃了自己原本薪水丰厚的演员职业,潜心学习发声技巧,并凭借他自己得天独厚的声音条件,最终成为当

今日本声优界为人所称赞的顶级声优。在美国,也有无数人安居做薪水并不丰厚的农民,正是因为他们爱着这样的工作。

人的一生,唯有居于自己所喜爱的职业才能获得快乐,实现人生价值,终生不悔。所以,那名博士生才最终选择了中学教学。

愿我们都能各从己志,终生不悔。

4.人生价值

最近,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去当中学教师一事成为网上热门话题,许多人对这名博士生的做法抱有消极态度,而我认为,无论是科研还是当教师,都是追求人生价值,并无高低之分,博士生当教师为何不可?

好像大部分的人都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学历越高,所要从事的工作就越要伟大,越要与常人所不同,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一种人才的浪费。我认为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学历高,搞科研这并没有错,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社会,但难道去当老师就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了么?难道教育下一代就不重要了么?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出路的权利,我想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那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也是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要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价值,我认为是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只有真正顺从自己心中所爱,这个事业,才能无所保留,无怨言地实现自我价值。这使我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他的文采不用多说,但是李白做诗人之前一直追求的是政治上的成就,他想要有权有势,用自己的知识造福百姓,多么伟大的追求,可是他为何放弃了,而选择做一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人呢?是因为他发现复杂的官场并不适合自己,饮酒赋诗才是真正的乐趣。他这样做是颓废吗?是浪费人生吗?我想并不是的,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并把所见、所闻、所感全部寄予诗词之间,传给后人,更是无比珍贵。他这样做是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的发挥,他的这种勇于舍弃权势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又如中国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他数学造诣为世人所知,但你们可曾知晓陈景润先生还曾做过教师,这段经历却为何不了了之。因为他在为学生讲解数学题目时,许多同学并不理解,他会研究数学但却不会为人讲解,他所讲的知识不能传授给学生,反而是学生的一种负担,于是他毅然放弃了教师工作,继续投身于数学研究。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选择一种自己喜爱,适合自己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是极其重要的,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没有学科、高低贵贱之分的,只要对社会有益,都是队自我价值的实现。

所以我认为博士生选择当中学教师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人们应当赞扬他勇于放弃并追求自我的精神。我们这些中学生也是如此。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投身于此,无怨无悔地实现自我价值,回报社会。

5.弃研选师,是一种进步

寒窗苦读,日夜奋斗的优秀博士生如今选择简单的就职为人民教师而非继续科研。也许有人认为荒谬,有人认为可惜。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实则是一种社会进步。

弃研择师,舍弃的可能是教师的期盼和家长的期望,选择的是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当此博士坦率地表达自己已对科研厌倦而对中学教学产生兴趣时,这似乎是对自己人生职业选择迈出的

渐长大。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这一系列规划被无选择地摆在眼前,从此所有人步调一致地踏上了“为了最好未来而努力学习”的道路。但是,未来在哪里?未来是什么?我心中的未来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真的我们心中都有答案吗?当填报高考志愿时面对众多专业无从下手,大学生毕业就职时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草草一句“我父母选的,他们认为就业前景好。”这无不暴露出现在的“我”活得根本就不是“我”的生活的现象。这位博士学,不管是突然厌烦原来自己选择的科研还是反抗父母所规定的未来。这都是种进步,这是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对自己未来的尊重。

弃研择师,舍弃的可能是自己会得到的科研上的丰功伟绩,选择的是祖国下一代高质量的教育。若是有人说博士生教中学生是种人才浪费,实则看似是浪费,但暂时的“浪费”势必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看似花费大量人力师资才培养出的人才没能在他应该在的地位绽放应有的光彩,但绽放一次就凋谢的生活也许并不是这位博士所追求的。若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将自己吸取的方法和思想传给他无数的学生,我想今后会有更多的人才在科研上绽放自己的光彩。为了祖国今后涌现更多的人才,这些“浪费”是必要的。

舍弃,也是一种勇气和智慧。乔布斯舍弃大学学业才换来苹果公司。韩寒舍弃理科学业才换来文章上巨大的创新。舍弃,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每个人追求不同,舍弃的也不同。当博士生勇敢地选择了自己喜爱和追求的,鼓励和赞同应多一些,置疑和调侃应少一些。只是,不知还有多少并不真心喜欢科研的博士生没有同他一样的勇气,舍弃现有的追求。

舍研择师,是种选择,需要智慧需要勇气。是种态度,对自己负责,对自己尊重。是种趋势,让年轻人去选择追求名利外更美的梦。舍研择师,无不是种进步。

6.我命由我不由天(记叙文55)

我是一名博士生,是导师所认为的最优秀的博士生。

在大家的眼里,或许我是最幸福的。学习优异,导师青睐。只要再努力几年,认真的学习科研,那么我的未来必定是飞黄腾达,要雨得雨,要风得风。但是,面对着大家的羡慕与嫉妒,我却无论如何都笑不起来。

我想我应该是忘记了。我忘记了自我选择科研以来有多少天是通宵学习;我忘记了为了完成实验有多少次拒绝了朋友聚会的请求;我忘记了为了完成论文有多少次没有进食??

一切的一切,我都忘记了。连带着初中时要当教师的梦想,也都忘记了。

可是,为什么心里总是隐隐作痛?不是已经忘记了吗?可是为什么朋友失望的脸庞总在脑边回荡;镜子里那张苍白的笑脸总是浮现脑海;而电脑桌上初中那张肆无忌惮的模样却是那么讽刺、那么张狂。

泪痕勾勒出无奈,回忆粉饰着伤感,一切的一切,是否已然无力改变?我颓废地坐在墙角,任凭泪水狂流,然后昏昏睡去。

醒来时,已是

时候大胆的去追吧!”

挂断电话,整理衣箱,看着窗外和煦的阳光,一抹笑意自唇角上扬。我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但我不想让自己又任何的缺憾。

三个月后。

站在xx中学初一四班的讲台上,我面带微笑地向大家作自我介绍:“大家好!”

下课后,看着孩子们操场上玩乐的身影,幸福与满足向我袭来。我知道我是正确的。

下班后回家的路上,手机轻快的闪动。

“xx,周六同学聚会,去不去?”

“去,当然去了。”我立即回答,“你们要等我哦,这次一定要喝个不醉不归!”

挂断电话,哼着轻快的小调,迎着美丽的晚餐,我朝着前方大步迈进。

人的一生总会有诸多遗憾,我们不能一一实现。但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让自己后悔。如果真的喜欢,那就执着的去追求吧!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们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趁着还年轻,趁着还拥有,所以,大胆的去追吧!

——后记

7.随心出发,走自己的路

当前,社会不免有一些浮躁风气。当财富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的代名词时,另外一些平凡的人却让我们成功。优秀的博士生放弃高学历、大城市,选择去中学当一名平凡的老师这样的魄力值得我们敬仰,也正是因为他敢于打破束缚、走自己的路,才使人为这种精神所打动。

《北京青年》这部热播电视剧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电视剧中“何东”这一形象更是被人们所讨论。他有着执着的个性,在办公室做着公务员,然而他选择辞职,他选择到另一个城市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他曾说“我不想被办公室这种框框所束缚。电脑是方的、桌子是方的、文件是方的,我要冲出去,在这里我没有快乐,我要过我自己的生活!”而何东的想法是否与这位博士生有惊人的相同呢?他厌倦了科研、厌倦程序化的东西,选择去中学做一名本本分分的教师,在那里有渴望获得知识的眼睛,在那里可以使自己又成就感,在那里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比枯燥的科研更有意义。

人生向来就是随心所欲的,何必要一定做什么就是对的,一定做什么就是遗憾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处处都是风景,假若它是一次旅行,那我认为与其“跟团游”还不如“自驾游”,自己上路,无关他人的牵绊,即使有崎岖、有险阻那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现今的教育观总有一些家长误入歧途,认为孩子就必须读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满的,所以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最终适得其反。其实,在学校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成人、步入社会后,并非就是最有成就的那个,相反,一些在学校中较活跃的学生凭着他们的自主性,敢于创业,创造的财富却值得人们的钦佩。当走自己的路时,一切的成功与失败都是一笔财富,它是人生的必然经历,使人享受这个过程,而人们硬性规定出来的路却被视为一种负担与束缚。

走自己的路,踏上自己的旅程,你会更容易的享受每个经历,实现自己的价值。

篇二:2006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点评

2006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点评

经请示,在高考分数揭晓之后,本阅卷点发布十余篇优秀作文。因为,这是全社会的知识资源,有助于今后的高中作文教学,同时,它们也代表了我省应届高中学生作文的最高水平,可与其它省中语界交流、切磋。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是命题作文--《人与路》。这是值得庆贺的,终于打破了连续7年的“话题作文”固定模式,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人与路”为题,广大考生均有话可说。优秀的考生会充分发挥,写出精彩;中等水平的考生可以正常施展,尽力攀上更高的层次;平时水平不高的考生,也可以有一个稳当的平台,真实地展示自我。既拉开了差距,又皆大欢喜。

此题有三段“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前两段,聚焦于“创新”,符合当今社会的取向;

白,真不明白!同一条路,前人走过创造了辉煌,而今再走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可悲!可叹!不知他们是否真不明白:李商隐、杜牧的诗,再好也只是小李杜;即使做了十足十的古人,写出十足十的古文,也不过是“代古人言尔”!

别人的路学不得了,不如开辟自己的吧!那又怎么样呢?

想当年,韩寒半个小时一篇《杯中窥人》何其伟哉!于是又一批学子走上创新之路,通篇文学支离破碎叫有个性,一首诗谁也看不懂叫有深度,看到天空一片羽毛落下便泪流满面这叫有文人情怀。走前人老路固然不妥,但纠枉过正想从中国直接打通地心去美国也是行不通的。

自己的路来源于前人,而又不拘泥于前人,方能走出自己的辉煌。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哪一样不能在前人身上找到印迹,又哪一样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们的作文也要走出自己的路,做创新的人。

说到离别,再不是折柳相送、灞桥泪别,现代的通讯足以维持两个人的联系了。如今再说“西出阳光无故人”,至于吗?一个电话、一架飞机,到哪都能“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不是?

故而,作文当重创新,做人当有个性,走路当走出一亲属于自己的路。

用《西游记》的一句歌词结尾吧!“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简评]作者构思机智--真亏他想得出来!的确,这些年来高考作文中“一窝蜂”的现象相当严重,许多考生都在走“终南捷径”,殊不知适得其返!此文点击到“穴位”上,有独到的见解。文字表述洒脱自如,知识面也比较开阔。

人与路

大漠长烟,孤泉冷月,萧萧声,长风千年。我背倚着莫高窟颤抖的身躯,前方,是路,玄奘寂寞半生的信仰之路。敦煌百年耻辱,西行路千年风霜。

史载,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

悟空,这个几乎为所有男孩子崇拜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勇敢者的形象。他一路向前,披荆斩棘,敢于与一切挡路者搏杀。开路,总是伴随着牺牲与流血,但是,只要有勇气,只要信念足够坚定,开路者就能如孙悟空那样,有铜臂铁手,有金刚不坏之身。玄奘就是这种意志如铁、心志如钢的开路人。黄沙千年,吹不去他一个个坚实的足印,便是他勇敢勇气的明证。

八戒,他常常是被嘲笑的吧,可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坚持的。没有诱惑,无法显示坚持的可贵;没有犹豫,无法彰显坚持的艰难。西行的八戒,动摇的最多,可他坚持到了最后。这份难得的可贵,是许多行路者坚持的动力。玄奘,贵在坚持。韶华数载,寂寂半生,无数次,面临生死绝境。沙漠带给人的恐惧和绝望,在玄奘咬紧的牙关中,消散。

沙僧,他总是默默的。小说中,他不善言谈,不苟言笑,老实本分。沙僧在三师兄弟中,道行最浅,可他的步伐却丝毫不慢。这才是行路的生活,也是玄奘西行一路的生命状态。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独行在浩瀚沙海,无朋无伴。寂寞,对于一个独行者来说,比自然的灾难更可怕。可玄奘的心中,有他至上的佛,在他深沉的目光中,可以看见他不寂寞的心灵。

玄奘,作为师傅,他的生命诠释了信仰的意义。行路难,多歧路,信仰是一切勇气和坚持的来源,是与寂寞抗争的力量。唐三藏,是《西游记》中真正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强者,他是一切力量与伟大的象征。

烈烈的边塞之风,吹得我生疼,更心疼着流落异国的中华宝藏。今年,距王圆X打开敦煌文明宝藏的耻辱之年,恰逢百年。研究敦煌学的学者们,你们也一定常站在这里,西望玄奘之路吧?是不是在这眼前的路上,你们悟得了勇敢和坚持,学会了忍受寂寞?然后,我知道,你们一定会举步行路,追寻着玄奘,去拯救莫高窟,拯救敦煌文化,拯救中国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祈祷。如今正在考场上作文奋书的九百五十万考生,明天,也将踏上玄奘的路,踏上敦煌学研究者的路,踏上中国文化复兴的路!

[简评]此文观点新颖独到,论说分合自如,是一篇情、理、趣、彩天然融合的优秀议论文。作者把悟空、八戒、沙僧作为唐僧性格的三个侧面来写,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经之路”所凝聚的人类精神光彩,令人抚卷沉吟。即使放置到《西游记》研究领域,此文也颇具个性。全文逻辑谨严,一气呵成,时有闪光妙句。

人与路

小时个,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还记得么?那时的我,小小的,瘦瘦的,你从我妈手中接过我说:“这孩子,瘦成这样难养X!”于是,你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给我买奶粉,买糖葫芦。渐渐地,我胖了,会走路了,一张小嘴甚是乖巧,一有空就跟在你后面,一个劲地叫“奶奶,奶奶”。而你却瘦了,村上人见了说:“老太婆怎么这么瘦啊?”你笑呵呵地抚摸着我的脑袋说:“千金才买老来瘦啊!”每到周末,你牵着我的手,走过那条羊肠小道来到村口等我妈来接,把我“归还”后你折身就走;奈不住我一再对你的呼唤,在小道的尽头,你转身再朝我挥挥手。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劲地擦着自己的脸。

那条羊肠小道,如今已铺上水泥了罢?那些你踩过的脚印,早已不在了,可是,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再大些,路是一根电话线,你在家里,我在远方。

就像鹰要成为翱翔苍穹的使者,就必须离开母亲的怀抱,用双翅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蓝天,--我离开了家,去远方念书,独自一人。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和你早就准备好的大袋水果,还有现沉的,是你的千叮咛万嘱咐。身处异地,成绩的不理想,以及同学关系的难处,让我屡次垂泪。于是打电话给你,向你倾诉,你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洗涤着我浮躁的、不安的心灵。慢慢的,我适应了环境,也很少想起你。偶尔打电话给你,听你用高兴而微颤的声音,叫我注意身体云云。我呢,总是用不在乎的口气应和着,老忘了提醒你不要吃热过几遍的菜。我知道,你一直在攒钱,为我。我听到你对隔壁的李婶说过:“俺孙女聪明着,俺现在多攒点钱,供她上大学!”

那根电话线,也许是天下最“窄”的路吧,可它却承载着天下最阔大的爱。

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地上。

你说,你要等我回来再走,可是你忍了三天三夜,念叨了一个礼拜,我还是没回来。看到你时,你那双在田间耕作了半个世纪的手凉了。我问自己,上哪找你?唯有借着这些冥币,让它们为我铺一条“心路”,寄托我的深情,问候天堂里的你??

[简评]此篇叙写亲情,十分感人。有关情感的细节描写,质朴而有光彩。作者借鉴了余光中《乡愁》的构思,自然巧妙,且有变化,足见把书读活了。

人与路

小诚毕业后,在市里当会计科科长,职务不大,权力不小,那些烫手的金子只有他能拿捏得住。

这天市长秘书过来了,是个女的,套装短裙,走路一扭一摆,嘴唇涂的口红可以刷

墙,脸上抹的脂粉能盖个瓦房。

她抛了抛媚眼,娇滴滴地说:“科长小弟弟,新来的吧,跟我喊姐得了。”小诚家有娇妻,这么个妖艳女郎如此称呼他,他还受得了。他脸红的答道:“姐!”“哎,我这小弟还真帅呢。”说着就要捏小诚白白净净的脸蛋,小诚躲之不及,忙说:“姐,你自重,我有妻室。”

这女秘书顿时来了火:“哟,你算哪根葱呀,给你点颜色,你还真以为自己是彩虹啊!还吃软不吃硬,老娘懒得跟你放屁!明说了吧,市长要调一拨款子,要盖一幢别墅。”“不行,这钱是公家的!”小诚一口回绝。“哟,你还真倔呀!不行也得行,市长说了算!”一栋写字楼都给他们的吵闹声震响了,众人如苍蝇看见屎似的,都跑来了。

一人偷偷拉了拉小诚的衣角:“别跟她一般见识,她可有后台呀。”小诚不屈不挠:“有后台怎样,我就不让。”

秘书看着人多,放了一句话,便走了:“小样,一会儿市长会来找你的。”果然,一会有人喊:“小诚,市长找你。”

市长都是一个样,富态,笑容可掬,满面春风:“呀,小诚,你好,你好,新来的吧!还习惯吧!”

“他能不习惯,都成霸王了,这里都成他的地盘了,谁敢惹他呀!”女秘书回了一句。

“小艳!”市长瞪了一下那个叫小艳的秘书一眼,然后和蔼可亲地说:“你先出去。”又掉过头来:“来,小诚,坐!”一扭一摆的那位秘书一扭一摆地走了。两根烟工夫,市长开始阴沉着脸:“小诚呀!大学毕业读书不少吧?”“嗯。”小诚不敢直视。“知道鲁迅的一句话么?叫‘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熟悉吗?”“嗯。”小诚不知道他要唱哪一出。

“我们的毛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知道为什么吗?”小诚茫然的摇摇头。“知道为什么我能当上市长吗?因为我有人哪!哈哈哈!有人就有路子,知道吗!你会知道的,好了,你可以走了,那笔款子你拨给我就是了。”

小诚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后台”,什么叫“路子”,终于理解了市长的“良苦用心”。

小诚当然给了市长那笔款子,会计簿上当然没有记下,可他私底下准备了一个本子??

在科里,他渐渐耳闻一些市长的“先进事迹”,他一笔笔记下了。

时间到了,他交给老婆,让她去纪委。老婆临走时他说:“我以后的‘路’,就看你的了。”

很快,调查组来人了,因为证据确凿,调查组没有处于被动地位,市长当然绳之以法了,还牵连了一干人等,包括那位拉小诚衣角的仁兄,和那位妖艳的秘书,只有小诚例外。

押上警车的时候,小诚喊住市长,说:“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您说呢?”

市长哑然。

[简评]这是一篇生动活泼、有如投枪匕首的小故事。作者有很好的记叙文写作功底,情节的起伏、人物的刻画均有生花之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高考作文同样如此,考生完全可以“放胆”抒写,不必太拘谨。

人与路

在友人印象中,秋白文质彬彬,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一个浪漫的情人,一个浪漫的文人。年少的他,在绘画、治印、音乐上颇有造诣,这并非出于他对艺术的好奇,而

是他的心性,更适宜在这样的领域挥洒。于是,偶尔他在月夜里吹起洞箫,友人都会产生奇妙的错觉,觉得他跟箫声融合在一起,再难区分。

文人大抵都有“家国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或许就是出于此,秋白选择了投身革命,并一度处在权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诚然需要浪漫和激情,但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它素质。秋白无法同时拥有其它,便常常在现实的挫折和磨砺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无能。此时,他已感到无暇自顾。至于月夜下的箫声,那更成了一个无从谈起的梦。

秋白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角色。这缘于他在国民党狱中写的名为《多余的话》的自白。

他在其中,完整地表现了参与革命以来有过的热情、执着、迷茫、孤独与无奈。正是这份自白,让他的被捕成了“叛变”,就义成了“讨饶不成”。

可是他死时,同所有英雄一样,都很英勇。他高唱着《国际歌》,指定一处草坪盘腿坐下,直待那声枪声的响起。

按照我们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狱中的瞿秋白,与刑场上的瞿秋白很难重叠起来,或许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独特的人,一条独特的人生路。

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经历不了他的时代、他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深入地思考、看待他走过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标准,归纳他的历史归宿。

或许可以说,这是因为瞿秋白将“身后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却又不愿借死亡来成就本来唾手可得的英名。这是超脱了所有大度与气节的风采,这是对生命的诚恳与真实。

于是,瞿秋白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感觉与启示愈现迷离。他是如此热情地参与了革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离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诚地向着革命。这样的人生,常人无法解答。它提醒我们:人与路,路与人,这超过“表现”所揭示的含义。其间的深远,要用生命去体会。

悠悠岁月中匆匆走过多少人?他们总是被人遗忘或想起。被人遗忘,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被人想起,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幸福和悲哀,其间的分别又在哪里?我不清楚,或许只有路上留下的点滴,提醒人们,怎样的人曾在怎样的路上走过。

同秋白一样,历史的大路上,走过了太多的丰富的生命。而秋白的人生之路,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去评定身边的一切。不是什么人即什么路,什么路即什么人。明于此,我们方能最真实地还原历史,而不是迷茫于臆测??

[简评]此文选材独特,直抒己见,议论深刻,有胆有识。对于瞿秋白的评说,已有万语千言,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作者仅用九百余字,就辟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发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极为难得。什么是理论创新?此文做了漂亮的回答。

人与路

我带着你的梦,牵着你的遗愿回到了你离开时的小巷,立在你走过的路的一头。

这条巷好深,深得令我心中略显凄凉;这条路好长,长得令我看不到另一头。我有些胆怯,有些犹豫,更有些徘徊。

我不清楚,是否因为你的走过,才有了这巷中的深路,也可能因为我的到来这条曾经的路又重现,我决定为自己,也为你走下去,踏上这条寻梦路。

一切照旧,江南依旧鸟语花香,江南雨巷照样迷人。我竟信了你,撑着把油纸伞,头上戴着玉牙叉,就像陈逸飞的《丽人行》那样。我走了进去,踏上你来时的路,带着迷惘,四处寻觅。

下页余下全文

篇三:剖析郭敬明与韩寒的写作风格

剖析郭敬明与韩寒的写作风格

高二(3)班鲁嘉欣陈曦冼为等

指导教师徐东皓

一、问题的提出

韩寒、郭敬明,两人同样问鼎过新概念作文大赛冠军,两人同样成为了当代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两人同样在当代校园文学当中占有一席之地,两人同样是时下青少年竞相崇拜的“偶像派人物”。正所谓“异中求同,同中取异”,究竟韩寒与郭敬明两者的写作风格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小组决定缩小研究范围,以韩寒的《三重门》和郭敬明的《1995—2005夏至未至》这两部题材同为描写校园生活的小说为切入点进行探讨。那韩寒和郭敬明的文章语言各有什么特点?两人在对人物描写方面有什么不同?为此,我们小组成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学习。

二、研究的目的

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韩寒的《三重门》和郭敬明的《1995—2005夏至未至》的内容及文化内涵作一个系统的分析,从而重新客观地认识韩寒和郭敬明两人的写作特点和写作风格。

三、研究的内容

1.了解韩寒、郭敬明本人。

2.从两部小说中的环境、动作、心理活动和他们对中国教育的看法等方面的描写进行分析,并着手于语言运用的特点。

3.根据上一步所得的部分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比较分析。

4.得出两人所属的写作风格的结论。

四、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1.带着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借助小说原著、相关书籍和互联网)。

2.将原著精读,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

3.进行分析。

4.写论文。

五、正文

关于两人

80年代的上海,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小孩在五岁时就被父亲逼着读《尚书》,背《论语》、《左传》,有了这样的基础,他小学时的语文成绩就出奇的好。

由于小学时被视为“掌上明珠”,以致于在初中时他放松了学习,不快乐地混着日子,语文成绩也滑到了中游地带。但那时,他已开始发表文章。

高中时,他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进入了市重点。在此期间,他获得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使他的文学才华浮出了水面,并以一本《三重门》轰动了全国。

作为一名学生,他的成绩单上挂着七盏红灯,结果毫无疑问是留级。留级后的一年,依然是七盏红灯高高挂。但他依然走他自己的文学之路,对于他和他的作品,每个人褒贬不一。

他,就是现在效力于上海大众333车队的职业车手——韩寒。

另一个生长在同一个大城市的孩子,小时候过着平凡的生活,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里是个好孩子。

他是个喜欢打羽毛球的活泼的孩子,喜欢穿风衣行走在长满香樟树的校园的沉静的孩子,有着明亮的笑容、深黑的瞳仁以及看不见的忧伤。在高中生活中,他的成绩优异,各科的成绩都很平均,

高中期间,他获得

很多人不解,但他并没有放弃文学,至今已出版了几本长篇小说,发表了多篇散文。2003-2004连续两年成为了福布斯中国名人榜最年轻入选者;2005年他推出了据说是最具关注的长篇小说——《1995-2005夏至未至》。

而他的学习从未荒废过,他考入了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成为一个优秀学生的典范。

他,就是现就读于上海大学的一名学生——郭敬明。

之一——郭敬明与韩寒的写景风格

纵观郭敬明的《夏至未至》与韩寒的《三重门》,从中不难发现,两位作者在环境描写的手法上,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在《夏至未至》中的多处体现了郭敬明的写景风格。我们选取其中一处他对上海的描写:

上海,怎么听怎么没有真实感。那完全就是一个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弥漫着霓虹灯和飞扬的裙角。倒是想看一看那些老旧的弄堂,正午的日光从各个角度切割着世界的明暗,斑驳而潮湿的弄堂墙壁,打着铃喧嚣而过的三轮车,黄昏的时候有鸽子从老旧的屋顶上腾空而起。这一切所散发出来的甜腻的世俗生活的香味曾经出现在梦境里,像是微微发热的刚刚出炉的糖果。

——Chapter.051998夏天·柢步·艳阳天

他的描写仿佛是一个用最古老的照相机所拍出来的一张泛黄照片,模糊而又清晰地反映着上海的一个小小缩影,而且不仅有泛黄的颜色,还有时间冲刷出来的陈年芳香。弄堂是斑驳而潮湿,三轮车是打着铃喧嚣,鸽子在老旧屋顶上腾空,一个细节也不曾放过,构成一张鲜明的照片。照片不是影片,没有声音,将尘世的喧嚣给隔离开了,只剩下一片宁静,给人回忆、深思的感觉。

郭敬明善于对环境进行细致的描写,文笔细腻地渲染出宁静致远、没有世俗喧嚣的气氛,而韩寒则背道而驰。他是凭感觉去描写环境的,不刻意去营造美的环境氛围。他认为写文章就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正如他在《三重门》后记中所提到的,生活何来如此多煽情的美景,何来如此多美丽的巧合。他不注重对环境的渲染,更擅长运用对比手法描写环境,以此引出议论。

在《三重门》中韩寒是如此描写上海的湖:

上海的湖泊大多沾染上了上海人的小气和狭隘。造物主仿佛是在创造

盖,把下巴放到屈起来的膝盖上,这些动作缓慢地发生,像是自然流畅的剪辑,最后成型,定格为一张望着窗外面无表情的脸。

——《夏至未至》

此时,情节已发展至陆之昂留学日本,立夏与傅小司无意中谈及陆之昂。此段前的情感基调是很调皮轻松的——傅小司开玩笑似地取笑立夏。但是到了此段后,情况发生了转变——立夏提起了那个伤痕累累的陆之昂。郭敬明到底是如何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衔接得如此自然?

首先,郭敬明用“渐渐地弱了下去”“一秒一秒地变着幅度”来把前面轻松的氛围过渡到这种稍显尴尬的场面。抱住枕头,把脚缩到椅子上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做的。但因为上文情感的过渡,以让这些动作沾染上了令人揪心的分子,以致接下来“抱着膝盖,把下巴放到屈起来的膝盖上”这些本来就颇郁闷的动作更加郁闷。而在郭敬明让傅小司的下巴埋进枕头的那一瞬间,我们的心也像埋进了属于他们的碎玻璃般的回忆中一样,血肉模糊。

在这里,傅小司的那种不自觉的忧伤在郭敬明寥寥几笔后已经表露无遗。郭敬明就是用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来诠释那个身心疲惫宁静忧伤的傅小司。此时此刻,在傅小司脑中浮现的是关于陆之昂的一切一切。而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又一次汇聚在这段文字中。

从微笑到面无表情,这一连串的动作中,郭敬明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动作外的其他的东西。这一点,正是郭敬明的文字中的精华之一。

纵观韩寒的文字,以议论居多。在这些文字当中,动作描写的部分往往是隐藏在层层议论批判的包围中,扑朔迷离。接下来这段就是我们拨开大段议论的层层包围找出来的“韩寒式”动作描写:

此时Susan旁座吃入佳境,动几下身子,一股粉尘平地升起。林雨翔闻到这个,觉得此味只应地狱有,人间难得几回尝。突然一个喷嚏卡在喉咙里欲打不出,只好抛下相见恨晚的食品和Susan,侧过身去专心酝酿这个嚏。偏偏吸入的粉不多不少,恰是刚够生成一个嚏而不够打出这个喷嚏的量,可见中庸不是什么好东西。雨翔屏住气息微张嘴巴,颈往后伸舌往前吐,用影视圈的话说这叫“摆pose”,企图诱出这个嚏。然而世事无常,方才要打嚏的感觉突然全部消失,那嚏被惋惜地扼杀在襁褓之中。

——《三重门》

韩寒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忘幽默讽刺一下,就像在这段中,韩寒形容完那个嚏的量,得出一个结论“中庸不是什么好东西”。能将中庸与那个令人欲罢不能的嚏联系起来,这种思维的确非同一般。然而韩寒在议论批判之余,也不忘对人物的动作进行更进一步的刻画。

在这里,韩寒运用了“欲打不出”、“酝酿”甚至“颈往后伸舌往前吐”来描绘这个无比真实的场景。“欲打不出”到底是怎么一个感觉,韩寒在此提及了“中庸”。中庸,即是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的态度。韩寒用在此处,是为了借中庸这种略带贬义的心态来刻画那种欲打不出、横竖不得的打喷嚏的痛苦。打喷嚏欲打不出的难过经历每个人都尝试过,而韩寒就是如此将这种司空见惯的动作巧妙地隐藏在对中庸这一带有贬义色彩的议论批判当中。

韩寒形容那股味道的时候,运用了他独特的方式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化作“此味只应地狱有,人间难得几回尝”。这种句子在韩寒的作品中如百年老屋的灰尘一样随处可见。这就是韩寒文字的诙谐。

韩寒完美地利用了林雨翔的这个喷嚏批判议论了一回,林雨翔的尴尬处境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韩寒的文字中完全察觉不到像郭敬明描绘的唯美画面那样的成分。可见,在动作刻画方面,郭敬明追求的是画面感,而韩寒追求的是动作的真实性,是那种实实在在的感觉。

之三——郭敬明与韩寒笔下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作为人物描写的细节之一,心理活动描写在郭敬明的《夏至未至》和韩寒的《三重门》当中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有人说,《夏至未至》是一幅画;也有人说《夏至未至》是一首诗,我觉得

这些说法都不够全面。郭敬明是一个细腻的写手,人物的心理活动在郭敬明细腻、新鲜的笔法下显露无疑。下面,我们一起去透视郭敬明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夏至未至》当中,郭敬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述说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就以

浅川一中不愧是一流的学校啊。

是啊,你看别的学校的孩子,这么早就放假回家玩,心都玩野了。

是啊,真作孽。

——Chapter.051998夏至·柢步·艳阳天

这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却代表了每位学生的心声:不想补课,但不得不补。即使这样,他们依然服从,并且认真地去对待学习。这就是一种心态的问题。郭敬明在文中既对中国教育进行了适当的并不过分的批评,也道出了书中主角的心声。因此也就出现了上文所说的朦胧的效果。

《夏至未至》中的点点滴滴,都有着郭敬明的影子,我们也看到了郭敬明所走过的路。作为一名大学生的他,当然有着与广大学生相同的心理——对中国教育又爱又恨。

与郭敬明的含糊表达不同,韩寒更喜欢直截了当的方式:

回房和林父商量补课事宜。林母坚信儿子服用了她托买的益智药品,定会慧心大增,加一个家教的润色,十拿九稳可以进好学校。

林父高论说最好挑一个贯通语数外的老师,一齐补,一来便宜一些,二来可以让儿子有个可依靠的心理,家庭教师永远只有一个的话,学生会由专一到专心,挑老师像结婚挑配偶,不能多多益善,要认定一个。学光那老师的知识。毛泽东有教诲——守住一个,吃掉一个!发表完后得意地笑。

林母表示反对,因为一个老师学通三门课,那他就好比市面上三合一的洗发膏,功能俱全而全不到家。

林父咬文嚼字说既然是学通,当然是全部都是最一流的了。

在这点上两人勉强达成共识。下一步是具体的联系问题。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因为家教这么伟大,吸引得许多渺小的人都来参加到这个行列,所以泥砂俱下,好坏叵测。

——《三重门》

文字当中,我们不难看出韩寒对中国教育存在的漏洞有着强烈的不满。将“一个老师学通三门课”比作“三合一的洗发膏”,由此可见,韩寒对这类教师并无好感。再往下看,韩寒竟然拿教师与妓女进行对比,教师在韩寒心中地位之低,由此可见一斑。

韩寒,一个应试教育的叛逆者,他将自己所有的意志都灌输到了《三重门》中。因此读者在人物林雨翔身上也读到了韩寒的过去——对教育的反抗、拒绝和批评。韩寒宛如在借助林雨翔之口向世界抱怨自己对中国教育的极度不满。

郭敬明,一个已经走进大学校园的青年,他的今天离不开中国教育。

韩寒,一个热衷于写作、赛车的青年,他的今天同样离不开中国教育。

一个是教育的宠儿,一个是教育的异端。就是因为这样,造就了郭敬明对中国教育的爱恨交加,韩寒对中国教育的强烈反抗,同时也造就了两人完全不同的写作风格。

经过以上四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发现韩寒与郭敬明的写作风格是大相径庭的。韩寒的文章叛逆,他大胆,他勇于在自己的文章中抒发自己的不满情绪,这也体现了他“字字不忘扎刀,句句不忘讽刺”的语言特点。而且,他善于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去反映被别人否定的观点。而郭敬明的文章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的感觉,他尽量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在他的文章中,每一个文字都是经过他精心筛选的,他只允许美丽而又伤感的词语出现在他的文章中。文章中的世界没有善恶,没有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有的只是青春独有的躁动、青春独有的色彩。

六、研究体会

由于我们在假期里都是各顾各的,以至于我们必须将几乎所有的工作推迟到开学之后。不知不觉紧紧张张忙忙碌碌的一个月就这样过去了。在这个月里,有太多成功的笑容,太多失败的泪水,

下页

篇四:新建人与路

高一期末考试作文讲评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作文。

“人与路”作文审题指导:

“人与路”是一个思辩性话题,考生思维的

的眼神,他们脸上写着惊愕,可他们又摇头了:“你不是他,他不一样”。

是啊,我怎么可能会是你呢?你永远是位多情的诗人,为了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抱憾终生。我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因为了解你,深知你,所以愿意替你追寻,走上你的路。

即使我有着与你一样的性情,一样的性格,或许眉宇间也有你的气息,毕竟,你是你,我是我。你的路,我有何资格重踏?我的路,仍在等着铺平。

我决定离开,离开你的路,你的江南雨巷,不想看到你的故人看我时那种惊愕而又失望的眼神。

你和我都要明白:路过的人只是一阵路过的风。

该放下的都让我们放下,你我的路不会有交点,我们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两条孤立的路。

我将你放下,放在你来时的路上。我和你都只是平凡人,各人有各自的路途,我又何必非要踏着你的旧路,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只希望,能够在清凉午后,翻开你的书卷,重温你的气息,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品人生似棋。

我离开了你的路,回头张望,这条路好深,那里有你的辛酸,可那是你的历程;向前张望,那儿也是一片尽头,可那是我的路,它等着我去创造与铺设。

我带着自己的梦,踏上自己的路,转身,浪迹天涯??

人与路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毕淑敏

人总是那么奇怪:茫茫雪原上,留下坚定笔直道路的人总懊悔错过了沿途灿漫的风景,行色匆匆;一路弯弯曲曲赏尽风景,尝尽生活滋味的人又抱怨自己人生为何走得如此艰难,为何那句“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未渗透人心?奇怪的人们望着身后的那一串或直或曲,或深或浅的脚印而迷茫而思索。其实,勿须懊悔,勿须抱怨,抑或笔直而辉煌,抑或蜿蜒而惨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雪原上留下与众不同的那份全属自己的道路,你就坐拥了人生的美丽。

还记得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过他自己走过人生的一句贴心感受:“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吾志”即尽自己最大努力,则可以无悔矣。而“力足以至焉”而不至,就会同美国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