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的成语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5/16 02:06:44
关于兔的成语并解释

关于兔的成语并解释获兔烹狗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动如脱兔比喻行动敏捷.龟毛兔角乌龟身上生毛,兔子头上长角.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狐死兔泣

解释下面的成语..

解释下面的成语.. 1、销声匿迹2、周而复始3、绿肥红瘦4、相安无事5、天衣无缝6、啸聚山林7、束手无策8、适者生存9、漠不关心10、瞬息万变11、日薄西山12、气息奄奄13、赞不绝口14、在劫难逃15、随心所欲16、夕阳无限好、

所有成语的解释?

所有成语的解释?http://edu.dheart.net/cy/去买成语词典啦http://s031797.stu.cdut.edu.cn/chengyu/?m=search十分十分全http://edu.dheart.ned/cy/

解释成语的意思

解释成语的意思 形容人生下来,没有感觉不为之所动,看见别人不好而自己高兴,站的高往下看

这个成语的解释

这个成语的解释需要纠正下波光粼粼不是成语,只是一般的形容词短语,成语词典上找不到的.波光粼粼是形容水面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的样子.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祝学习愉快!一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形容

成语的解释大全

成语的解释大全去新华书店买吧肯定有的.1别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馀的东西。2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3万人空巷本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住宅空荡荡的。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4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

成语‘云遮雾罩’的解释

成语‘云遮雾罩’的解释云雾遮挡视线,看得很模糊

成语后无来者的解释

成语后无来者的解释以后也很少有人能像这样了你在网上查吧,最好找搜狐啊,什么的,大一点的搜索引擎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解释: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

成语;浇树浇根的解释

成语;浇树浇根的解释“浇树要浇根”不是成语,而是谚语.其大意是:浇树要浇在树根上.比喻:做事要把握关键.把握重点做事要从基本做起浇树要浇在它的根部才有用,比喻做事要做到重点上。

相濡以沫的成语解释

相濡以沫的成语解释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

甜言蜜语的成语解释

甜言蜜语的成语解释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桃花源记成语的解释

桃花源记成语的解释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黄发垂髫无人问津鸡犬相闻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同.怡然自乐: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豁然开朗:眼前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

夸父逐日的成语解释

夸父逐日的成语解释太阳要落山,夸父就去追,最后被渴死,他的身体变成了山,手杖变成了桃林.总之,就是不惧困难,坚持不懈

十二生肖的成语解释

十二生肖的成语解释1.【投鼠忌器】打老鼠怕伤了器具,比喻作事有所顾忌.2.【抱头鼠窜】形容狼狈逃避的情形.3.【梧鼠技穷】比喻技能虽多,而不能专一.4.【鼠牙雀角】比喻与人争诵.5.【鼠肝虫臂】指极为低贱微小的东西.6.【鼹鼠饮河】比喻小量

是成语的解释

是成语的解释人面桃花发音rénmiàntáohuā释义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出处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成语置之不理的解释

成语置之不理的解释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六回:“各人听了,反不以为是,就有说他是嫌钱多的,又有说他是愿贫不愿富的,邓仪卿种种置之不理而已.”【示例】:老师批评他,.【近义词】:置若

珠盘玉落的成语解释,

珠盘玉落的成语解释,珠盘玉落—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成语出生入死的解释

成语出生入死的解释【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出自】:《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示例】:这一层,不烦圣虑,他们是~的老兄弟,何况国家如此,不至于还闹义气.◎高阳《清宫

目不暇接的成语解释

目不暇接的成语解释在不懂的情况下,眼睛不能用瞎接!

郑人买履的成语解释

郑人买履的成语解释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