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进行校本教研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3/29 09:42:17

教师如何进行校本教研

一、发掘问题,确定研究对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面临一些问题情境,一般而言,教师面临的问题有些是追问“为什么”的理论问题或价值问题,有些是追问“如何做”的实际问题或操作问题.新课程校本教研中,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做”的问题.譬如,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等等.教师要与同行一起讨论,查阅有关资料,充分弄清前人对这些问题相关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成果、研究方法和被关注的程度,确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目的,从中遴选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与自己研究能力相适应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二、提出设想,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成立研究小组,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新理念,组织研究成员集体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在思想和物质等方面进行充分准备,使研究工作具有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研究方案的内容一般包括课题的提出、假设的陈述及变量、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步骤、检测结果、保障条件等六个方面.为此需要作以下几项工作:
1.大胆设想,总体规划,分解任务.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原则,结合现有的教研条件,一要大胆提出理论假设,明确研究思路;二要进行总体规划,确定研究方法、研究进度和成果体现形式;三要把整个课题研究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若干个阶段,分期分批、分层次、有计划地完成任务;四要提出课题的具体名称,课题名称要突出主题、简明扼要、一目了然,让人一看就明白所要研究的问题.
3.确定工作步骤及研究进度.其目的是把分解的小问题更加具体化、定量化,以保证研究工作按时完成,一般按下列步骤完成整个研究工作:
第一步:×年×月至×年×月,组织有关的研究人员,深入到教育实践中,以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本问题的认识、态度等情况,制订研究方案.
第二步:×年×月至×年×月,组织实验教师按研究方案开展行动研究,并及时进行统计归类、分析总结,形成书面材料.
第三步:×年×月至×年×月,在实践中验证推广.
第四步:×年×月至×年×月,汇编并出版成果集.
第五步:×年×月至×年×月,进行结题论证、推广、升级.
4.确定研究方法.以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以及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为依据,确定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必要时可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常采用的方法有:实验研究法、调查讨论法、观察发现法、试验推广法、比较改进法、统计归纳法等.
三、开展研究,积累相关资料.
研究方案确定以后,组织实验教师按照研究方案开始操作,其主要任务是收集和整理资料.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自我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新课程校本教研重视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作用.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研究融为一体.教师通过自身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来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教学行为,增长知识.教师要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2.要加强“同伴互助”.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在教师群体中通过同伴之间不同的思想、观念、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3.要重视“专业引领”.校本教研是“在学校中”开展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是全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校本教研就会在同一水平上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因而,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要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与指导.专业引领的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
4、要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所谓研究资料是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能为分析、解释研究结果提供依据.第一,要把所有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第二,在每次活动中,要进行现场的观察和记录:校外研究人员和教师是如何互动的?最初的观点是如何发生碰撞的?教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改变?通过研究如何提炼主题?等等.第三,要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札记.第四,要收集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个别深度访谈记录.另外,每次活动后都要进行初步的资料分析.如观摩一次课堂教学以后,都要有一个简单的评课活动:上完这节课以后的感受怎么样?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遇到了哪些困惑或者突发事件?这里面有哪些有价值的事件或故事,把它们整理出来,从中可以提炼哪些观点?等等.
四、组织评议,完善研究方案.
人的行为往往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每次实践过程中都要仔细观察,实践完了以后要深刻反思,通过多种反馈信息评估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找出不足之处,修订研究方案,改进实施计划,使之更加完善.邀请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课题组研讨会,一年进行一次阶段性评价.评价程序主要包括:
1.依据课题研究总目标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2.编制评价工具,设计获得教师、学生行为记录的工具.
3.收集、分析、整理相关信息,建立“教师、学生成长档案袋”.
4.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完善研究方案.
五、归纳总结,得出相应成果.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类,对材料进行分析,理出一个教研的线索,使研究结论不断明晰.此后通过反复的比较和思考,形成一个描述性的校本教研的报告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对定量材料进行分析,必须首先采用描述统计或推断统计的分析方法,将结果与课题的假设进行比较,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实验效果是否显著等;如果是对定性材料进行分析,就要对材料进行综合、归纳、比较、概括,从中得到新的信息或假设.需要说明的是,教研活动中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常常是交错在一起进行的,只不过以哪一种分析为主罢了.分析资料得到的结论必须明白无误地呈现给研究报告的预期使用者.这一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解释课题内容的意义,具体说明提供了哪些新知识,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如果研究者的研究不仅指向某一局部的具体问题,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还要说明这项研究成果的外在效度(指成果可被推广、使用的范围).最后,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检核和加工,完成研究报告.
六、推广成果,服务教育教学.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解决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只要教师在研究与反思中找到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使教学有了新的面貌,哪怕没有形成理论,也就可以认定已经取得了研究成果,课题组要组织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由教师发布有实用价值和一定理论高度的研究成果,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成果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