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建安七子分别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4/25 16:58:03

东汉时期的建安七子分别是谁?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孔融 孔融,鲁国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217)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人.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诗、文、赋皆能.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全篇以对话方式写成,乐府民歌的影响较浓厚,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散文除《为袁绍檄豫州文》外,尚有《为曹洪与世子书》等.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所以曹丕有“孔璋章表殊健”(《又与吴质书》)的评论.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写得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又《神武赋》是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的,风格与《武军赋》相类.陈琳在汉魏间动乱时世中三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功名的热衷.这种热衷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与“七子”其他人相比,他的诗、赋在表现“立德垂功名”一类内容上是较突出的.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王粲 王粲字:仲宣生卒:177-217(41岁) 籍贯[兖州]山阳高平 [今山东邹县] 容貌 貌寝而体弱通侻 官至 侍中 家族资料 父亲 王谦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刘表|琮 王粲- 简明历史传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其中〈七哀诗〉、〈登楼赋〉等皆为名作,有《王侍中集》.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王粲- 简明演义传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王粲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 粲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制,然其冲虚德宇,未若徐干之粹也.」(《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传》)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粲长于辞赋.干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传》引《典论》) ◆钟嵘评魏侍中王粲:「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诗品》) ◆白居易《题文集柜》诗:「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徐干 徐干(171年—217年),字伟长,东汉时期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 少年勤学,潜心典籍.当时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礼命蹊躇,连武欲致之”.他以“轻官忽禄,不耽世荣.”谢绝.建安初年,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徐干本人擅长辞赋,能作诗,其五言诗妙绝当时.其主要著作是《中论》,当时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玄猿赋》、《漏卮赋》、《橘赋》、《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 阮瑀 阮瑀(?——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应玚 应玚(?--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父名应珣,官至司空掾(掾为古属官之通称).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这些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他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其传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刘桢 刘桢(?~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父刘梁,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瑀、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他与王粲合称"刘王".清代刘熙载说"公□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还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所称道.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所以钟嵘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诗品》上).他与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赋》,在文采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刘桢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 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