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朗读者求解释下.汉娜为什么自杀,麦克为什么不去看她,是不是因为汉娜所犯的罪行是历史性的他不能违背自我认知?电影中心思想是什么呢,麻烦说的通俗点.

来源:学生作业学帮网 编辑:学帮网 时间:2024/03/29 09:28:55

关于朗读者求解释下.
汉娜为什么自杀,麦克为什么不去看她,是不是因为汉娜所犯的罪行是历史性的他不能违背自我认知?电影中心思想是什么呢,麻烦说的通俗点.

法国电影《朗读者》里所塑造的汉娜,不能否认这个女人有着丰腴的身体、美丽的外表,有着丝毫不荀的工作态度,有点爱心去冲洗米夏的呕吐物,有点追求要求米夏读书给她听,有点良知坐在教堂里泪流不止,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她其实是一个变态、荒谬、疯狂的女人.
利用职权喝令年轻貌美的女犯人朗读文章,到期后毫不留情地全部杀害;用身体引诱15岁少年米夏做出有悖伦理之事;可谓“变态”.嘴上承认爱着米夏,不辞而别时的决然毅然;为掩盖文盲的事实,不惜以自由为代价;可谓“荒谬”. “忠于职守”不愿打开大门,致300条生命毁于一旦;面对法官的质问,理直气壮并振振有词的回答令人惊愕;可谓“疯狂”.
难道这三个词汇就概括了汉娜的一生吗?来吧,走到她的身边,轻轻地拥抱着她,吻一下她的额头,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她,慢慢地问道:“告诉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她的眼睛一点点地渗出泪水,汇成豆粒般大小,滑落下来,她会缓缓地吐出几个字:“因为我害怕!”
没有哪个女人会象她一样,始终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下,惶惶不可终日.
恐惧的源头只有两个,一是文盲,目不识丁,丧失了分辨的能力;二是极权控制了思想,丧失了情感的能力.两者之间相互交织,互动往来,而这,就足够把一个女人摧毁得面目全非.
1943年,没有分辨能力的,不愿文盲事实被揭露的汉娜因为需要一份简单的工作,就加入了党卫军,担任了纳粹某集中营看守一职,在党卫军中,类似宣誓词里“我将无条件服从德国国家和人民的元首”、“我发誓服从元首以及指挥官的命令一直到死亡 ”等言行加速混淆了汉娜的是非观,也割裂了情感的能力,“工作”必须恪守尽职,“效忠”必须抛弃同情,所以悲剧就此拉开.
在遇到米夏之间,除了单调重复的剪票工作之外,汉娜没有爱,没有性,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连内衣都熨烫看似精致的生活把文盲的事实隐藏起来,她害怕面对!那么寻找一个弱小的、能够完全凌驾的对象将给她的生活注入安全的因素,于是她引诱了米夏.懵懂无知的少年被她掌控着,在此期间两人经常一起沐浴、朗读、做爱、并排小睡,从行为到情感全部以她为中心,而她根本不爱他,只是纯粹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令她安全.
法庭审理和宣判是整部电影的亮点,“社会以为自己是靠道德维系的,其实不对,维系社会的法律”,而被极权思想洗过脑的汉娜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法律,她只知道什么是“效忠”,什么是“工作”于是她很诧异地问法官:“那换了你怎么做?”在集中营挑选朗读者时,汉娜更喜好体弱多病的女孩子,给她们食物,安排她们睡觉,最后送她们去死亡.又是通过掌控弱小者的行为及情感,为自己的恐惧注入安全感的方式.
以丧失自由为代价,也不愿面对自己是文盲的事实,多数人都认为是这是汉娜自己的主观选择,真的吗?她有能力分辨出审判结果的改变将对她的人生起着怎么样的影响吗?恐怕她更疑惑的是为什么自己的观念和其他人差距那么大呢?又或许是从一种恐惧陷入了另外一种对未知不明的恐惧之中.于是她穿上笔挺的外套,梳着整齐的头发,是用外表的整洁、镇定掩饰内心的恐惧,当法官宣判她“终身监禁”时,她随意投射出去的眼神里只有茫然,浑然不觉自己将要面对怎么样的未来.
整部影片最温暖的部分就是汉娜在监狱里相对安定的环境里,不用再关注自己是否文盲,是否有情感,是否价值观冲突,只是过着简单的生活,每天听着米夏朗朗的读书声,这声音驱散了深藏心底的恐惧,于是她开始了读书,写字的学习过程.不幸的是,又有一种新的恐惧攀附在她的身体里,“还能接受我吗?”于是她期待收到回信,可是除了磁带里的读书声外她一无所获.
十八年刑期结束,她终于见到了米夏,却又不得不尴尬地缩回老枯的手,无奈地听着米夏的讲述,朗读消失了,拥抱没有了,一切都结束了.而那个弱小得可以随意掌控的孩子也变成了强大的可以随意安排她的中年人,她没有能力去思考面对300条生命的消逝,到底应该得到些什么启示?一个没有分辨能力的女人,自然丧失掉思考能力.她只能很明白地告诉米夏,她学会了识字.唯有怯怯地问:“一切都结束了吗?”恐惧就这么在一夜之间被放大到了“绝望”,踩着自己读过的厚厚的一摞书,恐惧感如影相随的汉娜选择了死亡.
屏幕上的汉娜逝去了,可是当今现实中的呢?失去土地的农民奔赴城市打工,把年幼的子女留在了家乡,一部分留守儿童辍学了,流浪在大地上的某个角落里,面临着可能成为“当代文盲”的问题,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勉强上着学,却被灌输着“服从领导”“服从组织”等强权思想,面临着情感的严重缺失,可能成为麻木并残损人性的问题人.
在这个特殊的群体里面,以女孩子辍学居多,以女孩子乖巧听话居多,于是二十年,三十年后,当她们拥有美丽的外表、精致的生活后,会有强烈的不安感吗?恐惧感是否会侵蚀她们的内心,变成汉娜般不堪的女人呢?她们的一生应该同情还是应该唾弃呢?
从某种意义来说,女人的素养决定了国家文明的程度,因为她们孕育、抚育着新的生命,如果有一天,放眼望去,满大街都是被恐惧紧紧攫住的女人,那么爱何在?法何在?家何在?国何在?
独自一人凌晨走在光影斑驳的街道上,貌似的平静依旧,或许的安详依旧,那么不安呢?恐惧呢?